今天是農曆大年初一,看著遠在台灣的家人忙著貼春聯、準備年夜飯、守歲拜年發紅包,我不禁感慨:自從與來自英國的隊友組建家庭後,春節的儀式感真是逐年遞減。在這個特別的日子,我想分享我們家的跨文化春節故事,以及異國婚姻如何讓傳統節日有了新的意義。
春節的儀式感 vs. 異國家庭的現實
頭幾年在中Central Coast過春節時,我曾試圖聯合鄰居曉峰姐一家子一起圍爐,保持傳統習俗:吃火鍋、貼春聯、拜年發紅包🧧。但2023年底搬到坎培拉後,我被搬家折磨得精疲力盡,雖然媽媽特地從台灣來看我們,稍微還有點年味,但去年12月再次搬家後,我真的在弄完耶誕節後,完全沒力氣再準備春節了。於是,今年我們在毫無儀式感的年味中,全家去外食。
簡化儀式,保留核心意義
我簡單復盤了一下,其實可以簡化儀式,但必須保留核心意義。比如,去亞超買些春聯,全家一起貼;雖然這裡是大夏天,但可以簡單圍個爐象徵一下。最主要的是,讓孩子們理解春節的團圓意義。
儀式感的元宵節計畫
或許元宵節可以有些小小的驚喜,做一個完美的ending。晚餐吃火鍋,甜點上湯圓,㊗️願一家人圓圓滿滿。這樣是不是感覺氛圍感一下子就上來了?🤔 我得趕緊在這裡找到可以一起圍爐過年的朋友!來了坎村一年,雖然很喜歡這裡,但還沒有真正的歸屬感。所以,這是我2025年的flag🎯:在坎村建立屬於自己的朋友圈🤗
孩子們的春節視角
小孩們對於春節的理解就是「新年快樂!恭喜發財,🧧拿來」,感覺這是一個收🧧的節日。這一點其實我自己也需要學習一下,好好解釋新年為什麼要拿紅包?有人知道嗎?欢迎科普。
節日對海外華人的意義
身在異鄉讓我明白,節日不僅是儀式,更是家人之間的連結與理解。無論是春節還是聖誕節,最重要的是我們在一起的時光。同時,讓在西方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們理解中華文化的春節意義,是異國婚姻家庭可以嘗試去溝通與學習的。也許通過傳統的民間故事、美食或遊戲,讓她們感受到多元文化的魅力。
新年的新開始
今年的春節,雖然沒有傳統的儀式感,但我們一家人在一起,度過了一個充滿笑聲與愛的日子。另外,你們家的春節有什麼特別的傳統嗎?歡迎留言分享!
#異國婚姻 #跨文化家庭 #大年初一祝大家新年快樂 #生活需要儀式感 #定居澳洲 #台灣人在澳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