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童年的秘密|從軍人父親的嚴厲管教到自我和解:一位新手爸爸的育兒反思與轉化

翻開童年的秘密|從軍人父親的嚴厲管教到自我和解:一位新手爸爸的育兒反思與轉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過年期間,樂樂與多多的阿罵帶來一疊在舊家翻出的照片,想跟我們分享我小時候的樣子。泛黃的照片裡,定格著我從嬰兒時期到幼稚園的模樣,每一張都像是時光的切片。看著我嬰兒時期的樣子,樂樂的媽媽笑著說根本長得跟樂樂現在一模一樣。那個歪著嘴笑玩弄著雙手的表情,還有那眼皮一單一雙帶有長睫毛的眼睛,彷彿就是穿越時空回到過去的樂樂。

翻到幾張在舊家四樓遊戲室的照片時,阿罵的表情忽然凝重了起來。那個看似充滿歡笑的遊戲室,在她的眼裡似乎藏著一段不願多提的往事。就這樣,翻著一張又一張的照片,也翻開了被我刻意封存、假裝遺忘,卻始終在心底某個角落,那些童年的秘密。

我的爸爸出生在國共內戰後戒嚴時期的台灣,自就學時期便進入軍事學校,畢業後順理成章地成為一名職業軍人。或許正是這樣的背景,讓爸爸對我們從小便極度重視秩序與紀律,而做不好就罵、不聽話就打,彷彿是他在一生的經歷裡唯一理解的教育方式。

還記得小學時期,我特別喜歡看漫畫。學校對面的柑仔店有賣一本十塊錢的小叮噹,每天放學等爺爺騎腳踏車來載我時,只要看到新的漫畫出版,手邊又剛好有零用錢,我就會偷偷買一本藏在書包裡帶回家。因為爸爸禁止我看漫畫,回到家後,我總是小心翼翼地把漫畫藏在房間衣櫥下方,再趁著深夜,躲在棉被裡用手電筒偷看。漫畫就這樣一本一本在衣櫥下方堆積,直到那個大掃除的日子來臨。當爸爸用掃把一本一本地將漫畫掃出來時,我清楚地感受到他心中的怒火正在蔓延。那是我有記憶以來被打得最慘的一次,在那間反鎖的遊戲室裡,媽媽和爺爺在門外為那個用力哭喊的我求饒,而爸爸則用手上的軟管,一點一滴地消化著他那認為「孩子失控」而失控的情緒。

『與兒童相比,成人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不是自私,就是以自我為中心。』
- 蒙特梭利《童年的秘密》

當我成年以後,偶爾和已經離開家裡的爸爸,一起喝酒聊起這些往事,我才漸漸地理解,那時的爸爸,他憤怒的背後,也藏著那個年代特有的愛與期待。而當我鼓起勇氣,去面對這些藏在角落的回憶時,才發現那些愛與期待的痕跡,已經慢慢地塑造成我年輕時那個火爆的個性,不過那又是另外一段故事了。

如今我在養樂多之旅的路上,重新翻開了這些童年的秘密,才發現自己終於能夠和過去那個躲藏的自己和解。我期許在這趟養育的旅程中,能夠將那些曾經的疼痛轉化為更多的理解與包容,為樂樂與多多創造滿載溫暖的回憶。你是否也有屬於自己的童年秘密?是否也曾經像我一樣,把那些秘密藏在內心的角落?歡迎與我們分享你的想法與經驗。而我也會持續用文字記錄這段長途旅程,留下我們的喜悅與感動,分享這趟旅程為我們帶來的思維與啟發。


raw-image


avatar-img
養樂多之旅
22會員
39內容數
四十歲的我,剛當上爸爸。 哥哥叫樂樂,弟弟是多多。 他們是一對試管嬰兒,異卵雙胞胎。 這是一個中年大叔,希望能透過寫作, 紀錄這趟養樂多之旅,與孩子們一同成長的故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養樂多之旅 的其他內容
40歲生日當天,作者忙著為七個月大的雙胞胎寶寶製作副食品,體會到育兒的辛苦與樂趣。文中描述了照顧雙胞胎的挑戰、與老婆相處的磨合、以及帶孩子旅行的經歷,並分享了育兒的感動與反思。
一位父親分享他請育嬰假,全職照顧孩子的經驗,描述社會觀感、公司協調的過程、以及對這段旅程的期待與反思。
40歲生日當天,作者忙著為七個月大的雙胞胎寶寶製作副食品,體會到育兒的辛苦與樂趣。文中描述了照顧雙胞胎的挑戰、與老婆相處的磨合、以及帶孩子旅行的經歷,並分享了育兒的感動與反思。
一位父親分享他請育嬰假,全職照顧孩子的經驗,描述社會觀感、公司協調的過程、以及對這段旅程的期待與反思。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教養孩子這條路並不容易,這條路上我們可能會跌倒,可能會犯錯,可能會哭泣,可能會不小心傷了人,也可能讓自己受了傷。每個父母都是當了父母之後,才學會如何為人父為人母,都是一路摸索著學習著,一路跌跌撞撞走過來的,在錯誤中學習成長,在別人的故事中看見自己,也從孩子身上,重新學會如何愛。
今天要談的主題主要是從育兒經驗所發想,也是專家在親子教養上提到面對孩子一些行為的時候,我們盡可能不要過度反應,為什麼呢? 當我們強調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有助於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與愛的感受之餘,有時候過度反應反而會造成反效果,我們盡可能察覺自己的這些行為並且予以修正。 孩子遭遇挫折時,請保持冷靜
當爸媽最怕小孩在不順他意時,就開始大哭大鬧,哭聲勘比孟姜女哭倒長城那樣淒慘,我覺得有過之而不及,平時小孩是住在爺爺、奶奶家,小時候就因為愛關門,只要爺爺或奶奶出門,他一定要關門,如果沒有讓他關門就會大哭大鬧,要重複再來一次。 一、2-4歲秩序敏感高峰期 1、提供選擇,但如果錯過後就只能等下一次。
教養孩子這條路並不容易,這條路上我們可能會跌倒,可能會犯錯,可能會哭泣,可能會不小心傷了人,也可能讓自己受了傷。每個父母都是當了父母之後,才學會如何為人父為人母,都是一路摸索著學習著,一路跌跌撞撞走過來的,在錯誤中學習成長,在別人的故事中看見自己,也從孩子身上,重新學會如何愛。
今天要談的主題主要是從育兒經驗所發想,也是專家在親子教養上提到面對孩子一些行為的時候,我們盡可能不要過度反應,為什麼呢? 當我們強調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有助於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與愛的感受之餘,有時候過度反應反而會造成反效果,我們盡可能察覺自己的這些行為並且予以修正。 孩子遭遇挫折時,請保持冷靜
當爸媽最怕小孩在不順他意時,就開始大哭大鬧,哭聲勘比孟姜女哭倒長城那樣淒慘,我覺得有過之而不及,平時小孩是住在爺爺、奶奶家,小時候就因為愛關門,只要爺爺或奶奶出門,他一定要關門,如果沒有讓他關門就會大哭大鬧,要重複再來一次。 一、2-4歲秩序敏感高峰期 1、提供選擇,但如果錯過後就只能等下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