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週》改變看法,有時比方法更重要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金句:時間管理的高手,不是事事做到,而是會忽略和抵抗誘惑

 

作者背景

奧利佛‧伯克曼是一位專欄作家,長期為《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和英國《衛報》撰寫文章,主要討論效率和生產力的話題。他在這本書中分享了自己對時間管理的反思


作者寫書動機

伯克曼曾經花了多年時間優化自己的時間管理方法,但結果反而讓他變得更加焦慮。他開始重新思考時間管理的意義,認為與其追求高效,不如改變對時間的看法,接納時間的有限性,從而過上更有意義的生活。


書名《四千週》的含義

《四千週》的書名來自一個計算:如果一個人能活到80歲,那麼他的一生大約只有四千個星期。這個數字使我們對時間的有限性感到震驚,進而提醒我們要更珍惜和有效利用每一個當下,避免浪費時間在無謂的焦慮和過度追求效率上。

《四千週》確實提供了不同於傳統時間管理書籍的視角。與其教導我們如何最大化利用時間或提高效率,作者奧利佛‧伯克曼更關注的是我們對待時間的態度。他認為,改變我們對時間的看法,比管理時間的方法更為重要。

 

重新看待時間:三個觀念

 

作者奧利佛‧伯克曼建議我們重新檢視時間,他特別強調了三個觀念:「當下」「休閒」和「注意力」。以下是書中的一些例子,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這些觀念:

當下

伯克曼認為,現代人往往將當下視為一種工具,用來換取未來的成功和成就。例如,許多人常常會想「等我有錢了,我要怎麼樣」,把人生的價值寄託在未來某個時間點上。這種心態會引發焦慮,因為它讓人忽略了當下的體驗。

例子:伯克曼指出,幾百年前,「浪費時間」這個概念還不存在。那時的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的節奏隨著任務有機地呈現,而不是按照抽象的時間線排列。他認為,我們應該重新珍視當下,因為人生是由無數個當下組成的。

休閒

在現代社會,休閒的意義往往被扭曲,我們休閒的目的變成了為了更好地工作或自我提升。伯克曼建議我們應該將一部分休閒時間「浪費掉」,享受體驗的愉悅,而不是為了其他目的。

例子:伯克曼提到,曾經參加一個反對過度工作的活動,該活動主題是增加休息日、縮短工作時間。該組織質疑為什麼度假、和朋友吃飯、睡懶覺等休閒行為,需要用提升工作效率這樣的藉口來爭取。他呼籲人們進行真正的休閒,完全投入於愉悅的體驗中,而不是為了自我提升。

注意力

伯克曼認為,注意力不僅僅是一種資源,它是我們的整個人生。分心的問題在於,我們常常逃避有限性帶來的痛苦。注意力應該放在重要的事情上,而不是在瑣事和分心中浪費。

例子:書中提到,2016年,有大約300萬人花了一天中部分時間觀看一個網路節目,兩名記者在一顆西瓜上綁橡皮筋,直到西瓜爆裂。這些觀眾沒有計劃用44分鐘看這個節目,但他們分心了。作者認為,分心是一種逃避有限性的方法,而真正重要的是專注於當下的事情,面對自身的有限性。

 

與時間相處的建議

 

作者奧利佛‧伯克曼在《四千週》一書中,給予我們如何與時間相處的兩個主要建議:直面有限性和找回耐心。他用許多生動的例子來闡述這些建議。

正視時間的有限性

1.     巴菲特的故事

o   伯克曼講述了股神巴菲特的故事。當巴菲特的私人飛機駕駛員問他如何設定事項的優先順序時,巴菲特讓他列出人生中最想實現的25件事,並優先處理前五件。巴菲特強調,剩下的20件事應該極力避免,因為它們雖然有誘惑力,但並不是真正重要的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時間管理的高手,不是事事做到,而是要忽略和抵抗誘惑,專注於最重要的事情。

2.     有限性的喜悅

o   伯克曼指出,管理有限時間的核心挑戰在於如何明智地決定不做什麼,並坦然地接受這些選擇。人生的每一個選擇都是在向其他可能性揮手告別的過程。錯失不是恐懼,而是喜悅,因為它讓我們的選擇更有意義。比如,你選擇放下工作,與孩子拼積木,就會更加珍惜與孩子相處的時間。


找回耐心

1.     詹妮弗·羅伯茲的作業

o   哈佛大學的藝術史老師詹妮弗·羅伯茲要求學生在博物館中盯著一幅畫或雕塑三個小時,不能使用手機。這個作業讓學生強制放慢節奏,發現更多細節。伯克曼挑戰了這個任務,經歷了坐立不安後,發現畫作中的細節與深層意義。這提醒我們耐心的重要性,以及慢下來的價值。

2.     激進的漸進主義

o   伯克曼建議,接受激進的漸進主義,即每天投入短時間進行重要的工作,避免工作變得急迫和痛苦。這樣可以保持長期的生產力和耐心。例如,心理學教授研究發現,最多產的學者通常每天只花兩到四小時寫作,這樣的安排幫助他們持續保持高效。

 

結語:充分利用時間的技巧清單

 

書中還列出了十個實用技巧,幫助我們更好地利用時間,減少焦慮:

1.     劃定邊界:設立開放式和封閉式清單,控制任務數量。

2.     專注一件事:一次只專注於一個項目,完成後再進行下一個。

3.     要事優先:承認精力和時間有限,提前放棄不重要的事情。

4.     注重完成:列出已辦清單,記錄完成的任務。

5.     聚焦關心:減少刷新聞的時間,集中關心真正重要的事情。

6.     擁抱乏味:選擇功能簡單的數位產品,減少分心。

7.     尋找新意:更深入地投入現有生活中,體驗日常生活的新鮮感。

8.     保持好奇:面對挑戰時保持好奇心,減少壓力。

9.     及時慷慨:馬上釋放善意,不要拖延。

10.  靜默無為:每天給自己一點時間,練習什麼都不做。

 

在《四千週》這本書的實體書中,隨書附有一張畫了4000個格子的紙。作者建議你也為自己畫一張,並每過一週就塗一個格子,提醒自己這就是你的人生。不要再將存在的意義拖延到未來,現在就投入生活吧。接受時間的有限性,專注於當下,讓每一週都變得有意義,活出真正屬於你的精彩人生。

 

******【免費下載試讀中】艾螽斯的第一件電子書商品,歡迎免費下載:

電子書 《關於幸福的50本書:人生指南 【試讀版】》

https://vocus.cc/salon/ai_jones/products/e-book-01

 

歡迎您加入 艾螽斯的幸福沙龍,瀏覽人生相關文章,歡迎留言寫下您的感想。

https://vocus.cc/salon/ai_jones

 

avatar-img
180會員
158內容數
114.1.25 更新 圍繞“幸福”這個主題,分享相關好書,一起學習成長。 --於2025年將沙龍分成7個區 自我成長區 職場區 商業區 親子教育區 情感區 健康區 閱讀寫作區 歡迎瀏覽、留言🙏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艾螽斯的幸福沙龍 的其他內容
金句:憂鬱症和感冒是不同的,感冒的治癒是回歸到生病前的狀態,而憂鬱症的治癒是從舊有的生活裡擺脫出來。 一個人可以大體上分為頭腦、內心和身體三個部分,其中,頭腦負責理性的分析和決策,內心指代我們的情緒和慾望,而身體擁有基本的直覺反應。憂鬱症的本質,就是頭腦過度專制引起了內心和身體的罷工。
金句:「莫因渴望你沒有的,而錯過你已擁有的;你現在擁有的,也曾是你渴望的。」——伊比鳩魯 首先,幸福快樂的人生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持久和平靜的幸福,另一種是直接和狂放的快感。然而,不論哪一種快樂,我們都希望它是真實發生的,而不是人為操控的,因此人造快樂無法成為我們追求的目標。
金句:再極限的苦難,一旦找到意義,痛苦就不再是痛苦了。 本書的核心重點之一是意義療法。弗蘭克認為,幫助精神崩潰的人找到生命的意義,是戰勝痛苦的關鍵。這種療法強調,即使在極端環境下,人們也能透過發現生命的意義,找到內在的精神力量,並由此轉化痛苦,使生活變得有意義。
針對高敏感人士的特質(深度思考、易受刺激、共感能力強、對細節感知能力強)提出了應對策略。文章詳細闡述如何運用這些特質,例如透過創作(寫作、繪畫、音樂等)將思考轉化為輸出,選擇適合的工作(職涯規劃師、人生教練等),以及學會保護自身能量場等。文章最後鼓勵高敏感人士接納自我,發揚優勢,在現代社會找到幸福。
金句:如果把「堅持」這件事本身也變成一種習慣,那麼無論什麼習慣都可以培養了。 本書,旨在解決人們在習慣培養過程中遇到的困難,特別是堅持不下去的問題。作者詳細介紹了習慣培養中的三個階段(反抗期、不穩定期和倦怠期),幫助讀者了解如何克服習慣引力,進而更容易地養成新的習慣。
金句:憂鬱症和感冒是不同的,感冒的治癒是回歸到生病前的狀態,而憂鬱症的治癒是從舊有的生活裡擺脫出來。 一個人可以大體上分為頭腦、內心和身體三個部分,其中,頭腦負責理性的分析和決策,內心指代我們的情緒和慾望,而身體擁有基本的直覺反應。憂鬱症的本質,就是頭腦過度專制引起了內心和身體的罷工。
金句:「莫因渴望你沒有的,而錯過你已擁有的;你現在擁有的,也曾是你渴望的。」——伊比鳩魯 首先,幸福快樂的人生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持久和平靜的幸福,另一種是直接和狂放的快感。然而,不論哪一種快樂,我們都希望它是真實發生的,而不是人為操控的,因此人造快樂無法成為我們追求的目標。
金句:再極限的苦難,一旦找到意義,痛苦就不再是痛苦了。 本書的核心重點之一是意義療法。弗蘭克認為,幫助精神崩潰的人找到生命的意義,是戰勝痛苦的關鍵。這種療法強調,即使在極端環境下,人們也能透過發現生命的意義,找到內在的精神力量,並由此轉化痛苦,使生活變得有意義。
針對高敏感人士的特質(深度思考、易受刺激、共感能力強、對細節感知能力強)提出了應對策略。文章詳細闡述如何運用這些特質,例如透過創作(寫作、繪畫、音樂等)將思考轉化為輸出,選擇適合的工作(職涯規劃師、人生教練等),以及學會保護自身能量場等。文章最後鼓勵高敏感人士接納自我,發揚優勢,在現代社會找到幸福。
金句:如果把「堅持」這件事本身也變成一種習慣,那麼無論什麼習慣都可以培養了。 本書,旨在解決人們在習慣培養過程中遇到的困難,特別是堅持不下去的問題。作者詳細介紹了習慣培養中的三個階段(反抗期、不穩定期和倦怠期),幫助讀者了解如何克服習慣引力,進而更容易地養成新的習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人生四千個禮拜這本書,是在講述時間管理的問題。不過,與一般這類型的書籍不同之處在於,它更強調從目的性去調整個人使用時間的觀念。換言之,如果是拼命的要從有限的時間裡去塞進最多的事物,那樣是徒勞無功的,因為事情是做也做不完的。這樣說來,這道理就跟的斷捨離或是怦然心動的整理魔法類似的概念。唯
Thumbnail
奧利佛.柏克曼(Oliver Burkeman)的《人生4千個禮拜》深入探討時間管理和人生意義。書名中的「4千個禮拜」象徵一個人若能活到80歲,將擁有約4千個禮拜的時間。柏克曼的《人生4千個禮拜》吸引了我,因為它不僅提供了重新審視時間的方式,更讓我反思生活的真正意義。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談論時間管理容易讓人誤解,我們能管理時間,增加效率,但是那樣的作用並不大,我們真正能管理的是,什麼對我們來說最重要,這要回推到以終為始,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就是做那樣的事!
Thumbnail
不要心算 猜猜看 一般人可以活多久? 假設可以活到八十歲,大約有4千個禮拜。當下有心驚了一下,心想有那麼少嗎?再算一下自己大概還剩幾個禮拜,心臟又抽搐了一大下。 《人生4千個禮拜》,光從書名看,我以為是告訴我們人生時間有限,我們應該要學會如何更好地掌控時間,但事實上剛好相反。作者奧利佛.柏克
老天爺公平的給予每個人一天二十四小時,有人可以利用有限的時間,創造無限的可能;但有人卻無法好好把握時間,因此,該如何善用時間?這是值得耗費一生來探討的課題。
Thumbnail
瞭解時間管理的重要性,如何跳脫黑暗期和突破期,建立起努力成為理想人生的方式
Thumbnail
本書作者是《衛報》專欄作家 奧利佛.柏克曼 Oliver Burkeman,他在這書中結合了哲學家、心理學家、心靈導師的見解,呈現時間觀與時間管理指南,教導讀者如何透過接受人類生命的有限性,建立一個有意義的人生。 書中假設人的一生活到80歲,這80年間大約是四千個禮拜,並提出許多有關於時間的建議,
Thumbnail
一生不過就是4,000個星期,要以「時間有限」的心態去思考,而不是妄想把各種事務都一股腦塞進自己的時程表裡。如果我們不深思自己的時間該用在哪些對自己人生有意義的事情上,那麼待完成的工作就會像是終點線不斷向後退的跑道般怎麼樣都跑不完,待辦夾也會如同薛西弗斯的巨石般不斷滾落,最後不免焦慮與失落的結果。
Thumbnail
即使活到八十歲,人生也只有四千多個禮拜而已。 面對這樣短暫的時間,大家都知道要做時間管理,但比時間管理、代辦清單重要性順序,更重要的是你要如何運用這四千個禮拜。
Thumbnail
在上一篇文章 《人生四千個禮拜》|重新思考與理解時間的意義中有提到,作者的主張:坦然接受「生也有涯」,要我們直面生命與時間的有限性,在書末給出十項具體的操作方法,跟大家分享十項具體操作步驟中,我實際應用在生活與工作中的方式: 最近剛好專案結束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人生四千個禮拜這本書,是在講述時間管理的問題。不過,與一般這類型的書籍不同之處在於,它更強調從目的性去調整個人使用時間的觀念。換言之,如果是拼命的要從有限的時間裡去塞進最多的事物,那樣是徒勞無功的,因為事情是做也做不完的。這樣說來,這道理就跟的斷捨離或是怦然心動的整理魔法類似的概念。唯
Thumbnail
奧利佛.柏克曼(Oliver Burkeman)的《人生4千個禮拜》深入探討時間管理和人生意義。書名中的「4千個禮拜」象徵一個人若能活到80歲,將擁有約4千個禮拜的時間。柏克曼的《人生4千個禮拜》吸引了我,因為它不僅提供了重新審視時間的方式,更讓我反思生活的真正意義。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談論時間管理容易讓人誤解,我們能管理時間,增加效率,但是那樣的作用並不大,我們真正能管理的是,什麼對我們來說最重要,這要回推到以終為始,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就是做那樣的事!
Thumbnail
不要心算 猜猜看 一般人可以活多久? 假設可以活到八十歲,大約有4千個禮拜。當下有心驚了一下,心想有那麼少嗎?再算一下自己大概還剩幾個禮拜,心臟又抽搐了一大下。 《人生4千個禮拜》,光從書名看,我以為是告訴我們人生時間有限,我們應該要學會如何更好地掌控時間,但事實上剛好相反。作者奧利佛.柏克
老天爺公平的給予每個人一天二十四小時,有人可以利用有限的時間,創造無限的可能;但有人卻無法好好把握時間,因此,該如何善用時間?這是值得耗費一生來探討的課題。
Thumbnail
瞭解時間管理的重要性,如何跳脫黑暗期和突破期,建立起努力成為理想人生的方式
Thumbnail
本書作者是《衛報》專欄作家 奧利佛.柏克曼 Oliver Burkeman,他在這書中結合了哲學家、心理學家、心靈導師的見解,呈現時間觀與時間管理指南,教導讀者如何透過接受人類生命的有限性,建立一個有意義的人生。 書中假設人的一生活到80歲,這80年間大約是四千個禮拜,並提出許多有關於時間的建議,
Thumbnail
一生不過就是4,000個星期,要以「時間有限」的心態去思考,而不是妄想把各種事務都一股腦塞進自己的時程表裡。如果我們不深思自己的時間該用在哪些對自己人生有意義的事情上,那麼待完成的工作就會像是終點線不斷向後退的跑道般怎麼樣都跑不完,待辦夾也會如同薛西弗斯的巨石般不斷滾落,最後不免焦慮與失落的結果。
Thumbnail
即使活到八十歲,人生也只有四千多個禮拜而已。 面對這樣短暫的時間,大家都知道要做時間管理,但比時間管理、代辦清單重要性順序,更重要的是你要如何運用這四千個禮拜。
Thumbnail
在上一篇文章 《人生四千個禮拜》|重新思考與理解時間的意義中有提到,作者的主張:坦然接受「生也有涯」,要我們直面生命與時間的有限性,在書末給出十項具體的操作方法,跟大家分享十項具體操作步驟中,我實際應用在生活與工作中的方式: 最近剛好專案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