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 月底,張忠謀推出《張忠謀自傳 下》。這本書涵蓋他在1964年至2018年期間共54年的經歷,講述他的中年歷練、企業管理理念與對科技產業的洞察。時間過去,這幾天看到YT上一條英文訪談,93歲高齡的他,依然條理分明,思維精準。
訪談影片連結 https://youtu.be/OksaBAkGfH4?si=nGMdTdEwuDyJOpiF
他的語氣溫和,話語鏗鏘。他的智慧來自經驗,更來自對本質的洞察。我特別喜歡他提起 2009 年金融海嘯期間,他面對台積電裁員潮的應對。
圖片來源:天下文化
2009 年,全球市場崩盤,企業裁員自保。台積電內部氣氛低迷,時任 CEO 蔡力行決定裁減 840 人,並包裝成「績效考核汰換機制」。
張忠謀不認同,他質疑:「這些人的績效考核分數,是誰給的?」
績效考核聽起來客觀,實則充滿主觀。誰該走?誰該留?這些決定,往往取決於主管偏好,而非員工的真正價值。
裁員公布後,一群被裁員的員工聚集在張忠謀家門外抗議。他回憶:「這不只是裁掉幾百人,而是破壞了企業文化,讓人心不安。」
過去,台積電的文化是穩定、信任與共榮,這次裁員動搖了這一切。
回鍋 CEO,保護人才
2009 年 6 月 11 日,台積電內部動盪,張忠謀回任 CEO。
他向全體員工承諾:
台積電不會再用這種方式裁員。
這不只是對員工的承諾,也是對企業文化的修復。
財報可以短期變好,但如果員工失去信任,企業的競爭力也將瓦解。
張忠謀信奉「經驗曲線」。這不是理論,而是他親身實踐的管理哲學。他在德州儀器任職時,向貝恩顧問公司的比爾·貝恩學到了這個概念——產量越高,經驗越多,成本越低。
企業靠時間積累競爭力,員工亦然。砍掉有經驗的人,短期內省錢,長期卻得付出更大的代價。
在台積電,他把這理論發揮到極致。規模化生產,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因此,他不認同靠裁員來「優化」財報的決策。他知道,這不是成本控制,而是削弱企業的未來。
1. 主管的評分未必公正:績效考核看似客觀,實則受辦公室政治影響。會迎合上級的分數高,埋頭苦幹的反被列入「低績效」。
2. 裁員未必留下最好的人:被淘汰的,往往是不擅長向上管理的人,而非真正沒有貢獻的人。
3. 短期財報 vs. 長期競爭力:裁員能讓財報短期內好看,但長遠來看,創新氛圍崩解,士氣低落,競爭力受損。如果公司一年後又決定增員,那當初就不應該裁員,因為解聘、重新招聘與培訓新人的成本比短期節省的開支更高,對企業發展更加不利。
張忠謀的管理哲學還有一個核心觀點——影響力,不在於你管多少人,而在於你能影響多少關鍵決策。
2009 年,他成立「業務發展部門」,專注市場情報、客戶關係與產業趨勢分析。
這個部門只有六、七十人,卻是台積電最接近決策核心的團隊。
他徵詢劉德音與魏哲家,問他們是否願意接下這個部門。
劉德音猶豫:「我現在管理一萬多人,怎麼去帶這麼小的團隊?」
魏哲家則欣然地答應,因為他知道——真正的影響力,不在於管理多少人,而在於影響多少決策。
張忠謀的管理智慧,就在這裡。
「管一萬人,不代表你是最好的領導者。」
張忠謀改寫了職涯的標準。在 60 歲這個大多人開始規劃退休的年紀,他選擇創辦台積電,並在往後的數十年間,帶領它成為全球半導體的霸主。
這不是常見的成功路徑,卻讓人重新思考——人生的高峰,不一定來得早,關鍵在於何時準備好,何時抓住機會。
張忠謀這次的公開發聲,可能不只是單純的回顧,而是對當前全球政經局勢的一種回應。
從時間點來看,這本自傳發行時間正值美國總統大選,近期川普更直接點名台灣半導體,揚言要提高關稅、將製造業帶回美國,讓半導體再次成為政治攻防的核心議題。
他的影響力不僅來自於過去的成就,更來自於他對產業的深刻理解。
他選擇在這個時間點出書、接受訪談,可能是希望提醒決策者,半導體產業不是一場「零和遊戲」,台積電的成功,來自全球合作,而非單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