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孫運璿先生致敬

2022/09/06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向孫運璿先生致敬

1999年台灣九二一地震,舉世關注。除了人道因素,還有現實因素:台灣有半導體龍頭台積電。
台積電有今天的成就,張忠謀的領導當然居功厥偉。許多人不知道的,是背後還有一雙無形的推手。不僅台積電,包括聯發科、聯電等公司的創辦人都與工研院息息相關。而工研院得以成立,來自年輕一輩極其陌生的孫運璿。
台灣在戰後取得驚人的經濟成果,躍居亞洲四小龍之一,其中有孫運璿背後運籌帷幄,檯前大力推動的貢獻。
1913年出生於山東蓬萊的孫運璿有一個非常另類的父親。他年少雅好文學,愛國的父親卻正色對他說「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讀書就是要為國效力。中國現在最需要的是實幹的工程人才與俄文人才--中國因為缺乏俄文人才,在外交屢屢失利,如中東鐵路明明是中俄合資興建,經營權卻被俄人霸占。
父親正色告訴他:「你要好好學俄文,將來進中東鐵路附設的哈爾濱工大,把我國權利爭回來。」
父親的愛國情操徹底改變了孫運璿的生涯追求。他先是苦學俄文,爾後以全校第一的優越成續從哈爾濱工業大學畢業。而後進入電廠,此後數十年與電力結下不解之緣。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台灣光復。日本人臨走,揚言三個月內台灣將一片黑暗。以台電機電處長負責修復電力供應系統的孫運璿,硬是帶領著一群年輕人在五個月內就恢復八成的供電。
今天有電可用是常態,偶而跳電就跳腳連連,更別說沒電。幾十年前的台灣可不是這樣。1952年,台電用電調查出爐:全台有一百萬民眾與電絕緣,還有一千多個村里處在邊緣。孫先生沒有忘記他抗戰時期深入中國西北,在青海、甘肅建設電廠時,親眼目睹民眾對用電的渴望,極力說服電力公司的營業與財務單位拋開成本考量,全面進行農村電氣化工程。這項工程的成果,使台灣有高達99.7%的人口得以享受電力,比起當時的日本與韓國擁有更高的普及率。
台電的出色成績,吸引美國注意,幾度爭取這位優秀人才。他當時的薪水是四百元,養活一家--包括老母親與妻小七口,還有陸陸續續前來投靠的親戚,一共十來口--捉襟見肘,月中以後就得依賴孫夫人典當。美國開出的薪資是誘人的數十倍。他斷然拒絕了,理由是要把力量留給自己的國家,自己的人民。
擔任交通部長期間,台灣正在蔣經國院長領導下推動十大建設。第三港口的興建,他考量南有高雄港,北有基隆港,唯獨中部明明工業中心已隱然形成,貨物卻無法就近出口。孫運璿最後拍板敲定台中港,排除原先呼聲極高的淡水。從醞釀到決策公告,為免利益人士干擾,即使對至親他也守口如瓶。第三港口地點確定的訊息,孫夫人還是從電視新聞得知。
經濟部長任內,他決定改變台灣原先勞力密集的發展方式,改向高科技發展。
選定積體電路,成立工研院,日後證明他的高瞻遠矚為台灣發展提供了莫大的助力。然而構想提出之初,反對聲浪卻排山倒海。有位旅美學人毫不客氣地在報上發文抨擊:「世界上有三樣東西,只有美國才能做--電腦、汽車和積體電路。」
回歸當時的時空,這位學人的斷語有現實背景,不完全是無的放矢。新台幣四億元的投資在當時的台灣雖是天文數字,此前投資更大卻鎩羽而歸的先進國家,至少有英國、加拿大,小小的台灣能做出什麼?
經過兩年折衝,他的建設藍圖開始成真。台灣經濟呈飛躍式的成長,成為舉世矚目的奇蹟。
「均富」始終是他奉為圭臬的第一原則。台灣外匯存底不斷攀高的同時,他以經濟首長身分接受外國媒體採訪。他坦言最自豪的不是傲人的經濟成長率,也不是超低的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而是與前三者並存的超低所得差距!
那是一個美好的年代,也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年代。我有幸躬逢其盛,對後來出任行政院長,不幸在任內中風離開政壇的孫運璿先生無限景仰。拜讀《孫運璿傳》,隨著作者楊艾俐管窺他公忠體國的一生行腳,再看著他以平實的口氣淡淡說著「只要對國家有利就好」,心裡既有仰望,又有無限的悵惘。
如果他不要過勞,如果他不要中風,如果他還能健健康康地留在政壇為台灣掌舵,今天的台灣會是怎樣的局面?
田心耘
田心耘
北京大學儒家思想哲學博士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