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國際書展倒數第二天,晚上展場延長開放,讓人更能沉浸在書籍與知識的氛圍中。我原本沒有特定目標,只想隨興走走,感受展場裡書籍堆疊、人潮穿梭的氛圍。沒想到,這次隨意的漫步,竟帶我進入了一場深刻的思想旅程。
當我走進大愛展區,最先吸引我的,是那面極具張力的剪影歷史牆,層層交錯的建築、人物與救援場景,彷彿一條流動的時間之河,記錄著慈濟在救災、醫療、教育上的歷程。就在這片牆前,我注意到正準備開始的一場演講,「戰爭·圖書館」。
這場由藝術評論家謝佩霓主講的演講,探討了戰爭如何摧毀文化、極權社會如何審查書籍,以及圖書館作為知識最後堡壘的價值。這些議題一直是我所關注的範疇,而這場演講,讓我在意外之中,收穫了一場深刻的思想碰撞。
書籍不僅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也往往成為權力鬥爭的戰場。當極權體制與戰爭降臨時,知識往往是第一個被消滅的對象,歷史上不乏類似的例子:
當資訊被壟斷,當閱讀被規範,思想的多樣性究竟還能維持多久? 這是演講中不斷被拋出的問題。
謝佩霓老師提到了幾部經典的反烏托邦小說,這些作品以不同的方式,對知識受限的世界提出警示:
然而,即便在最嚴酷的環境中,人類對知識的渴望從未消失。這正是圖書館的價值所在,它不僅僅是一個存放書籍的場所,更是一座知識與思想的庇護所。
當演講進行到一半時,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的名字被提及,這讓我產生了一種奇妙的共鳴。今年的國際書展主題國是義大利,艾可成為討論焦點,而最近我也正在閱讀他的作品。
他的經典小說《玫瑰的名字》(The Name of the Rose),正是一部與圖書館密不可分的作品。故事發生在一座中世紀修道院圖書館,修士們為了尋找禁書,接連遭遇死亡事件,整個圖書館成為權力鬥爭的核心。這部作品不僅展現了艾可對符號學的深厚造詣,也隱含著對知識壟斷與思想自由的深刻探討。
這場演講與我最近的閱讀經歷不謀而合,讓我更深刻地體會到,閱讀自由並非理所當然,而是需要持續爭取與守護的權利。
除了《美麗新世界》和《圖書館戰爭》,謝佩霓老師還提到了一本特別的書:
這三本書雖然類型不同,卻都圍繞著同一個問題:
當社會開始干涉知識的流動,閱讀與思想自由會受到怎樣的影響?
這場演講讓我更加體會到,閱讀從來不是理所當然的權利,而是一種需要不斷爭取與守護的自由。
若不是因為大愛的主視覺吸引了我,或許我便會錯過這場精彩的演講。這讓我再次感受到,知識的流動往往來自於這些意想不到的相遇。而這,或許正是閱讀與學習最迷人的地方。
最後感謝大愛「青春愛讀書」與國際書展提供這樣的平台,讓我在這場不期而遇的演講中,得以連結過去的閱讀經驗,進一步深入思考知識、歷史與閱讀的價值。
國際書展系列(三):如何領導自己,解答人生的困惑?盛治仁×高為元對談
國際書展系列(四):繪本的影響力 - 從插畫家的演講到故事媽媽的親身經歷
版權聲明:
本文及照片版權屬於作者本人所有,歡迎分享原始鏈接,但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轉載、複製、改編或用於其他任何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