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Aedrian Salazar on Unsplash
關於故事
國中生多賢眼前最困擾的事,不是功課,也不是老師的嚴格要求,而是—竟然沒能和自己最好的四個朋友分在同一班!這也就算了,偏偏她的隔壁座位,居然是她心目中「討厭排行榜」的第二名!更慘的是,班導根本沒說到底什麼時候能換座位,這代表短則一個月,長則一整學期,她都得忍耐這個尷尬的處境。
為了得來不易的友情,多賢選擇隱藏真正的自己。她努力迎合朋友,避免與眾不同、避免被指指點點,甚至害怕哪天自己一個不小心,會被排擠在圈子之外。她不炫耀、不出鋒頭,並在朋友需要幫助的時候義無反顧地挺身而出,因為她害怕,害怕友情出現裂痕,害怕自己再也不是「她們的一份子」。
對多賢來說,朋友的重要性,和媽媽一樣無可取代。
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彷彿看到了年少時的自己。那個小心翼翼維繫著友情、害怕被討厭的自己,為了和朋友待在同一個圈子裡,拼命調整自己、壓抑自己,只求「不要成為異類」。當年,分班時能不能和誰同班、分組活動該和誰一組,這些小事都能讓人焦慮好久,彷彿這會決定未來一整年的幸福與否。
為了迎合別人,自己的喜好和感受只能深藏心底。就像故事裡的多賢,她其實喜歡的是古典樂,而不是 K-pop,卻害怕被說老土,不敢分享給朋友聽。她把這些真正的想法,全部藏進一個沒有人知道的秘密部落格裡,才終於能夠自在地表達自己。
她的朋友請她幫忙時,把她的付出當作理所當然,甚至有些不客氣,但她不敢說不。當內心浮現一絲「這樣對嗎?我是不是被利用了?」的感覺時,她馬上否定自己:「怎麼能這麼想?朋友有難,我只是幫個忙而已,沒什麼!」
這種壓抑與討好,只為了能在團體中生存、為了確保自己仍然「屬於」某個群體——這段成長過程,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曾經歷過。這也是一場挑戰,考驗我們如何在不迷失自我的情況下,去經營友情,去學習成為真正的自己。
即使長大成人了,我們依然在各種團體生活中,努力尋找適當的平衡,努力成為一個受人喜歡、或至少不被討厭的人。現在回頭看,曾經那些讓我們焦慮不已的友情煩惱,或許已能一笑置之;但我們眼前的人際課題,依然複雜難解。或許,人要在這個社會生存,終其一生都得學習如何好好做自己,以及如何好好與人相處。
故事裡的多賢,最終找到了答案嗎?希望我也能從她的身上,得到一點面對挑戰的勇氣。
🔆喜歡以上的分享嗎?歡迎透過購書連結購書,同時也能支持我繼續創作!
✨追蹤我一起讀更多好書➡️IG: nga_bookshe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