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樣是報告,只是這份是期末的,老師一樣給了不少題目選,但是因為我期中還沒寫過癮,所以這次一樣選了跟艾利克森(Erikson)心理社會發展理論相關的題目來寫。
這篇的篇幅不長,但我認為在個人執行上,反而是要花不少心力與時間的。雖然我回答的是老年時期的做法,但實際上通用在任何我們起心動念想要找尋自己的時刻。只要我們迎來了,想要了解自己、完整自己,想走上、找到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道路的時刻,都可以馬上開始,都不會太晚。
題目
進入老年期後,有部分老人會對自己的人生感到充滿遺憾和失望,就您所學及經驗,說明如何讓老年人的發展能夠順利達到Erikson心理社會發展論的「滿意人生成就」(即達到「自我整合」)的發展階段?
我的見解
一樣先說一下艾利克森對於老年期(成年晚期)發展任務與危機的定義是什麼。
老年期(成年晚期):統整 vs. 破滅
個人回顧此生,缺憾甚少,感覺心滿意足,就產生自我統整感;若無法獲得自我統整,就可能出現破滅、絕望感、罪惡感、怨恨感與否定自己感。
Jung主張人並非只能被過去事件所形塑(Freud的決定論),我們同時受到過去經驗與對未來的期望之影響。個人有某些本質是終身持續不斷成長發展的,且會朝均衡、完整前進。對Jung而言,我們目前的人格是由「我們認為自己是誰,在做什麼」以及「而理想上又要成為怎樣的人,想做什麼」這兩種力量共同決定的。他的理論是以「人有充分發揮自己全部功能(潛力)的傾向」此一假設作為基礎。(諮商與心理治療 理論與實務,2024 , p.86)
當中所說的過去經驗,我想不只有個人經驗,還有自己曾經是如何被教導的。而對未來的期望,也不一定是“自己“的期望,在提倡『做自己』已久的現在,還是有不少人背負著“他人“的期望,以為是自己想要的,還不計一切代價的去達成。
不論期望是來自於父母、身邊的人,只要不是自身所想所求,即便達成了且成就非凡,也難以在老年期感到心滿意足。
我的母親曾多次叫我去考取公務員,因為她覺得那會比我當時的工作收入還多,她認為那是穩定的工作。我在孕期時有被說動而開始準備考試,但之後因為孕期的不適與疲勞而中斷了準備。在生產後,經過我認真的思考,公務員的工作內容其實並不符合我的性格,那並不是適合我的工作。也在同一個時期,我開始思考,收入不高的我,有什麼是能留給孩子的?
在當中,我也仔細的思考了,我的母親總是不快樂、覺得我們辜負她的主要原因。因為過去那段時間「她並沒有活出她自己想要的樣子」,她被人們給予母親這個角色的框架給限制了。
最後,我想到我能留給孩子的,就是『好好的活出自我』,在照顧扶養她的同時也努力的成就自己,盡可能的去發掘並完成自己內心所求所想。我認為Erikson心理社會發展中,老年期能感到心滿意足主要也來自於有好好的活出自我。
近期精神科醫師鄧惠文,在國師唐綺陽的Podcast節目中宣傳課程時有提到『那些在年輕時,壓抑自我用自我犧牲的方式去愛孩子的父母,常會在孩子長大後因為當初的自我壓抑而毀掉自己與孩子的關係』。這聽起來很像Erikson心理社會發展中,老年期其中一項負面感受“破滅“,且破滅的不只自己,還有自己辛辛苦苦扶養的孩子。
假設現在我眼前有位正值老年期的長輩,向我表露緒多他在老年期產生的負面感受,我會怎麼協助他?
首先,我會想先了解在過去的人生中,有哪段時間是他最開心最快樂,或是認為自己最有光芒的時刻,因為那當中最有機會找到他自身真正的所求所想。不論是他發現他其實想做的是跟過去的工作八竿子打不著的事情,或是過去一直想做但介意身邊的人眼光沒去做的事,都好。
探索自我,是我們一輩子都要做的事,就算真的是在老年期才開始。只要他想,除了協助他剖析自己,也會鼓勵他多去嘗試先前沒有觸及的領域,增加找到自我的機會。
以我自身的經驗,不用等到真的達成什麼事,光是在探索自己要什麼而付出行動的當下,對生活的滿意度就會增加,我想這也是能通用在老年期對自我的滿意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