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轉職讓人這麼挫折?我們可能忽略了三件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過去半年,我遇到不少轉職者,過程中經常面臨挑戰與期望落差,甚至質疑決定是否正確。

而在諮詢的過程中,我發現有不少轉職者其實沿用了傳統求職的思維,而忽略了轉職的特殊性,導致預期與實際情況出現落差,進而感到挫折與懷疑。

轉職其實不像是換跑道,更像從跑步改成游泳,雖然都屬於運動,但技術、節奏、訓練方式完全不同。

以下將分享轉職常見的迷思,以及可採取的對應做法,希望協助正在或是考慮轉職的人們,能釐清狀況,逐步前進。


轉職的常見迷思

在和許多轉職者對話的過程中,我發現大家的困難與迷思其實有些共同點,以下是簡要彙整:

  • [1] 以為轉職是短跑,但其實是馬拉松:有人預期三到六個月內轉職成功,但當 offer 遲遲未到手,便開始自我懷疑。
  • [2] 查資料、問朋友就夠用?其實資訊拼圖不完整:有人看網路文章、問朋友後,覺得準備充足,但開始求職後才發現:經驗不適用、成功案例沒提失敗與挫折、對職位/產業運作仍不清楚。
  • [3] 以為學了新技能就有機會拿到新職位,但忽略了技能的應用場景:許多人為了轉職,去學習新技能,但學完以後仍然找不到機會。


如何應對轉職迷思

關於上述的常見迷思,以下是分別的拆解與對應方式:

  • [1] 以為轉職是短跑,但其實是馬拉松:實際上轉職比一般求職更複雜,因為這不只是「找到下一份工作」,而是要去「適應一個全新的職業角色,並讓自己在這個新的領域站穩」。這代表著:我們可能需要額外的技能準備,要重新適應新職位/產業的工作模式、遊戲規則,以及建立新的職場人脈與信任關係。因此:
      • 轉職需要投入的時間往往比想像中更長,而不會是三到六個月內一定要成功。
      • 我們會需要調整對於成功轉職的定義:從「拿到新工作」調整為「拿到新工作,並能適應,找到成長方向」,不只是關注「怎麼進去」,而是「進去後要如何發展」。
      • 把轉職計畫分階段行動:短期(3-6 個月)建立核心能力,中期(6-12 個月)深耕學習,長期(1-2 年)拓展機會。
      • 提前測試適應度:在現職內部尋找相關專案或機會,降低轉職風險。


  • [2] 查資料、問朋友就夠用?其實資訊拼圖不完整:由於資訊來源單一,容易產生偏誤,例如只問少數朋友(經驗未必具代表性),或僅依賴網路文章(缺乏內部視角)。若資訊零散無結構,容易誤判方向,導致無效行動。因此:
      • 透過不同管道的收集、整理資訊,去交叉比對不同來源的觀點(像是:內部員工 vs. 產業趨勢報告 vs. 專業社群)。
      • 透過數個 Coffee Chat 來獲得「產業內部/該職位的真實狀況」,而不只是網路上的概括描述。
      • 嘗試自己講出該職位/產業的運作模式,看看是否能完整解釋,而不只有零散的資訊。


  • [3] 以為學了新技能就有機會拿到新職位,但忽略了技能的應用場景:實際上學會新技能不等於具備競爭力。關鍵不是「我們會什麼」,而是「我們怎麼應用這個技能解決問題/創造價值」,舉例來說:學 Python 不只是學語法、分析數據、做成報表,而是這些做完之後,具體釐清、解決了哪些商業需求。因此:
    • 在學習新技能時就帶入實際專案,確保自己能在產業真實場景中運用這些技能。如果沒有實戰的環境或機會,可以透過 side project, 副業、接案、專案合作等方式來磨練與累積應用的場景與經驗。
    • 準備履歷或面試時,不是只提到「我會這個技能」,而是「我用這個技能做過 A、B、C,並帶來什麼成效」。


不只是技術性的準備,更重要的是心態調適

轉職過程充滿變數,投遞無回應、面試被取消、被質疑轉職動機,這些挫折其實都很正常。

當我們發現轉職不如預期時,請留意:即便是傳統求職,也充滿挑戰。

但是要如何面對呢?說真的,這根據每個人的實際情況而有所不同,因為心態調適是非常個人,也很主觀的事情,有時候甚至牽涉了更深層的過往經驗與個人議題,因此如何調適,方法不一,需要的時間與心力也截然不同。

會建議找足夠信任,也願意傾聽的朋友深入聊聊,或尋求專業協助(心理議題請找心理諮商,如果情境多半與工作相關,則建議找職涯諮詢)。


總結

我沒看過有人能舉出具體的轉職公式,參考 A, B, C 就肯定能得出答案。

因為在「適應一個全新的職業角色,並讓自己在這個新的領域站穩」的這條路上,牽涉了「我們」與「職業角色」這兩個主體要怎麼疊合(其實還有「產業」),每個我們與職業角色的形狀都不相同,所以要怎麼疊、疊起來變成什麼模樣也都是獨一無二的。

說真的,轉職並不容易,但並非不可能,關鍵在於我們為自己建立了什麼樣的心態與期待,接著根據不同的階段與現況,去動態調整個人的準備與深入磨練。

並且在各種變動與不確定的情況下,持續釐清哪些是自己可以掌握、可以改善的,然後去行動、修正、再行動。

一句話來說:轉職不只考驗能力,更考驗策略與耐心。

祝福每位正在轉職的你,都能釐清迷思、找到節奏,享受一路的打怪練功。

在此,與你擁抱。

如果你仍然感到困惑與懷疑,不確定要從何開始,或是遇到求職/轉職/在職的挑戰,歡迎透過諮詢表單:https://forms.gle/Yxgat6xqd5ddsWuT6 來開啟對話,讓我們一起探索你的下一步。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艾瑪的職涯筆記
24會員
118內容數
願你在人生的聚散離合中,都能帶著相信與禮物。
艾瑪的職涯筆記的其他內容
2025/04/25
「一邊思考著想離職的原因,一邊說服著自己再等等、再忍忍,心裡也在懷疑,這樣真的好嗎?」 「一邊瀏覽職缺,一邊在糾結到底要不要投遞?」 「一邊找工作,一邊懷疑真的會有公司要錄取自己嗎?」 我近期遇到不少個案有類似的困擾,會冒出非常多的問號,然後帶著它們來諮詢。
Thumbnail
2025/04/25
「一邊思考著想離職的原因,一邊說服著自己再等等、再忍忍,心裡也在懷疑,這樣真的好嗎?」 「一邊瀏覽職缺,一邊在糾結到底要不要投遞?」 「一邊找工作,一邊懷疑真的會有公司要錄取自己嗎?」 我近期遇到不少個案有類似的困擾,會冒出非常多的問號,然後帶著它們來諮詢。
Thumbnail
2025/04/15
「我想要找到未來不會被取代的工作」 這句話,我從不少個案口中聽過。他們的年齡、背景不同,但語氣背後的那種緊繃與焦慮,卻意外地相似。 在這些諮詢的對話中,聽起來似乎是在談職涯,但我所感受到的是強烈的生存焦慮。
Thumbnail
2025/04/15
「我想要找到未來不會被取代的工作」 這句話,我從不少個案口中聽過。他們的年齡、背景不同,但語氣背後的那種緊繃與焦慮,卻意外地相似。 在這些諮詢的對話中,聽起來似乎是在談職涯,但我所感受到的是強烈的生存焦慮。
Thumbnail
2025/04/06
最近遇到不少個案,都處於信心低落的狀態。 根據我的觀察,這些信心低落的背後,其實有好幾種狀態,有各自的成因,也需要有不同的看待方式。
Thumbnail
2025/04/06
最近遇到不少個案,都處於信心低落的狀態。 根據我的觀察,這些信心低落的背後,其實有好幾種狀態,有各自的成因,也需要有不同的看待方式。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最近有幾位個案剛好都是長時間沒有投入求職市場,對於找工作感到生疏,在準備履歷、面試,甚至是轉換跑道的過程中,產生不少問號與自我懷疑。 然而,久未求職反映的不只是履歷與面試技巧的熟練與否,更涉及對自身職能的理解、職缺資訊的掌握,以及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
Thumbnail
最近有幾位個案剛好都是長時間沒有投入求職市場,對於找工作感到生疏,在準備履歷、面試,甚至是轉換跑道的過程中,產生不少問號與自我懷疑。 然而,久未求職反映的不只是履歷與面試技巧的熟練與否,更涉及對自身職能的理解、職缺資訊的掌握,以及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
Thumbnail
有些人轉職越轉越糟糕,到底怎麼會如此?石頭哥彙整職場攻略,提供你「職涯避坑指南與實用解法」,一次解決你的三大痛點從職涯規劃不明確、工作與生活失衡,到缺乏成就感,助你避開踩雷企業,穩步走向職涯高峰。
Thumbnail
有些人轉職越轉越糟糕,到底怎麼會如此?石頭哥彙整職場攻略,提供你「職涯避坑指南與實用解法」,一次解決你的三大痛點從職涯規劃不明確、工作與生活失衡,到缺乏成就感,助你避開踩雷企業,穩步走向職涯高峰。
Thumbnail
如果你曾經在工作中感到迷茫,甚至懷疑自己的選擇,那麼你並不孤單,有很多人都在掙扎著尋找真正適合自己的道路,或許你已經感受到現在這個工作很難再給你熱情,或是成長的空間越來越小,這時候,放手一搏,轉職是否會是你心中那道光?
Thumbnail
如果你曾經在工作中感到迷茫,甚至懷疑自己的選擇,那麼你並不孤單,有很多人都在掙扎著尋找真正適合自己的道路,或許你已經感受到現在這個工作很難再給你熱情,或是成長的空間越來越小,這時候,放手一搏,轉職是否會是你心中那道光?
Thumbnail
本文緣起 應人資夥伴的要求,今天趕出這篇文章給大家參考∩__∩y 。 在人力資源領域工作了六到八年後,如果工作的不順與不愉快,很多HR專業人士就容易進入『職涯疑惑期』,開始思考職業轉型的可能性。這是一個自然發生的過程,但對於HR這個高度專業化的領域來說,轉職並不像其他職業那麼容易。人資職位的職能
Thumbnail
本文緣起 應人資夥伴的要求,今天趕出這篇文章給大家參考∩__∩y 。 在人力資源領域工作了六到八年後,如果工作的不順與不愉快,很多HR專業人士就容易進入『職涯疑惑期』,開始思考職業轉型的可能性。這是一個自然發生的過程,但對於HR這個高度專業化的領域來說,轉職並不像其他職業那麼容易。人資職位的職能
Thumbnail
在工作選擇的過程中,我們通常會關注特別亮眼的條件,像是薪資待遇、工作發展性、品牌知名度等等,以及職務機會是否大致吻合自己所設定的標準。 然而,我們時常忽略的是:工作環境中的負面因素。這會造成我們在實際進入一份新工作時,強烈地感受到與先前期望的落差,進而會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做錯選擇,甚至是思考去留。
Thumbnail
在工作選擇的過程中,我們通常會關注特別亮眼的條件,像是薪資待遇、工作發展性、品牌知名度等等,以及職務機會是否大致吻合自己所設定的標準。 然而,我們時常忽略的是:工作環境中的負面因素。這會造成我們在實際進入一份新工作時,強烈地感受到與先前期望的落差,進而會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做錯選擇,甚至是思考去留。
Thumbnail
  你有遇過新人到職不到一周就離職嗎? 先排除掉工作的期待與實際落差過大的情形之外,很有可能是新人到職的體驗可以有一些改善的,也是認為一個小小人事可以針對好不容易招募到的人員作的一些留任努力。   #先談期待落差   每一間公司的每一個職務,一定都有辛苦的一面,面試者也許有相關經驗
Thumbnail
  你有遇過新人到職不到一周就離職嗎? 先排除掉工作的期待與實際落差過大的情形之外,很有可能是新人到職的體驗可以有一些改善的,也是認為一個小小人事可以針對好不容易招募到的人員作的一些留任努力。   #先談期待落差   每一間公司的每一個職務,一定都有辛苦的一面,面試者也許有相關經驗
Thumbnail
最近收到不少一對一職涯諮詢預約,不約而同地分享了他們在職場上感到迷茫的心情。有不少人表示想轉職,但卻不知從何著手。如果你也有同樣困擾,別擔心,你不孤單!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如何開啟這趟旅程吧!   ▌自我探索,明確目標 問問自己:現在的工作有什麼感到不滿意或想要逃離的地方?理想的工作是什麼樣
Thumbnail
最近收到不少一對一職涯諮詢預約,不約而同地分享了他們在職場上感到迷茫的心情。有不少人表示想轉職,但卻不知從何著手。如果你也有同樣困擾,別擔心,你不孤單!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如何開啟這趟旅程吧!   ▌自我探索,明確目標 問問自己:現在的工作有什麼感到不滿意或想要逃離的地方?理想的工作是什麼樣
Thumbnail
在諮詢的過程中,其實時常被問到:如果自己頻繁換工作,是不是對於後續求職會有影響? 然而,我的回答是:是也不是,因為重點在於「頻繁換工作的原因與考量」。 想透過以下的分享,進一步來聊聊我對於頻繁更換工作的看法,以及在面試過程中,如何去談這件事情。希望能為有相似背景與經驗的人們,帶來些想法與協助。
Thumbnail
在諮詢的過程中,其實時常被問到:如果自己頻繁換工作,是不是對於後續求職會有影響? 然而,我的回答是:是也不是,因為重點在於「頻繁換工作的原因與考量」。 想透過以下的分享,進一步來聊聊我對於頻繁更換工作的看法,以及在面試過程中,如何去談這件事情。希望能為有相似背景與經驗的人們,帶來些想法與協助。
Thumbnail
聊求職者前先以公司角度來看待此事。 當面試時求職者履歷裡的工作經驗較為短暫時,對公司來說,除了稳定性不足的印象之外,若是入職後短時間內離開,公司除了人力成本的耗損,還包括前期招募、入職後的培訓、離職後再招募成本。 這些成本都是公司概括承受,所以公司在招募人才時會小心翼翼,必須將人力耗損的成本降至最低
Thumbnail
聊求職者前先以公司角度來看待此事。 當面試時求職者履歷裡的工作經驗較為短暫時,對公司來說,除了稳定性不足的印象之外,若是入職後短時間內離開,公司除了人力成本的耗損,還包括前期招募、入職後的培訓、離職後再招募成本。 這些成本都是公司概括承受,所以公司在招募人才時會小心翼翼,必須將人力耗損的成本降至最低
Thumbnail
之前在IG(點我追蹤)限時動態上開放粉絲投稿「關於轉職這件事最困擾的阻礙」,由於投稿中有許多問題不是短短一篇貼文就能夠分享我的看法和解決方法,於是就有這篇文章的誕生啦!這裡將精選出最多人有的共同疑問來做回答,如果你也正好處於「想轉職」或是「轉職路上」的這個階段,相信這篇一定對你很有幫助的!那我們就
Thumbnail
之前在IG(點我追蹤)限時動態上開放粉絲投稿「關於轉職這件事最困擾的阻礙」,由於投稿中有許多問題不是短短一篇貼文就能夠分享我的看法和解決方法,於是就有這篇文章的誕生啦!這裡將精選出最多人有的共同疑問來做回答,如果你也正好處於「想轉職」或是「轉職路上」的這個階段,相信這篇一定對你很有幫助的!那我們就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