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醒之路—身心健康的關鍵密碼(2-1)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第二章 行為實驗計畫

第一節 習慣迴路與腦科學的相關研究

在沈教授的安排下,林昕來到研究室,與沈教授的學生李峰民見面。李峰民是心理學系的博士生,專攻行為習慣與腦神經科學的研究,對習慣如何在大腦中形成有深入的理解。

「林昕,妳好。」李峰民微笑著伸出手,「沈教授跟我提過妳的研究,我們有很多可以交流的地方。」

林昕與他握了握手,「李學長,你好!我對習慣的形成機制很好奇,你能跟我分享一些習慣迴路的概念嗎?」

李峰民點頭,隨即在白板上寫下「習慣迴路」這幾個字,開始解釋:「習慣並非憑空產生,而是一個固定的迴路。它由三個主要部分組成:提示(Cue)、行為(Routine)、獎勵(Reward)。這一概念由查爾斯·杜希格(Charles Duhigg)在《習慣的力量》(The Power of Habit)一書中提出,並獲得大量神經科學研究的支持。」

他畫了一個簡單的圖示:「譬如說,一個人習慣在下午三點喝咖啡。提示可能是時間到了,或是感覺疲憊。接著,他會去泡咖啡(行為),然後獲得短暫的清醒感與滿足感(獎勵)。久而久之,這個習慣就被大腦強化,成為自動化行為。」

林昕若有所思,「所以,如果要讓人們建立健康習慣,就得設計出有效的提示與獎勵,讓行為自然而然地發生?」

「沒錯,」李峰民笑著進一步說明,「而且這與腦科學息息相關。」

1. 提示(Cue):觸發習慣的信號

提示是習慣迴路的第一步,負責觸發某種行為模式。提示可以是外在的(如時間、地點、特定物品)或內在的(如情緒、壓力)。例如,當我們看到手機通知(提示),就會不自覺地點開社交媒體(行為)。

在腦科學中,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負責識別環境中的提示,並決定是否啟動某個行為模式。當某個提示與特定行為建立強烈聯繫時,大腦會開始自動化反應,減少思考過程,使行為更容易執行。

2. 行為(Routine):重複執行的動作

行為是指個體在接收到提示後所執行的動作,這可能是一個有益的習慣(如運動),也可能是有害的習慣(如抽菸)。當行為被重複多次後,它會逐漸變得自動化,不再需要有意識的決策。

行為的建立主要涉及基底核(Basal Ganglia),特別是紋狀體(Striatum)。研究發現,當一個動作被頻繁重複時,紋狀體會將這個行為模式「編碼」,使其成為長期記憶的一部分。這也解釋了為何某些習慣難以改變,因為它們已經深植於大腦結構之中。

3. 獎勵(Reward):強化習慣的動機

每個習慣的形成,都來自於某種獎勵機制,無論是生理上的快感(如食物帶來的滿足感),還是心理上的滿足(如社交媒體的按讚數)。獎勵讓大腦釋放多巴胺(Dopamine),這是一種與愉悅和動機相關的神經傳導物質。

多巴胺主要由中腦的腹側被蓋區(VTA) 釋放,並作用於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進而強化某個行為,使我們更傾向於重複該行為。例如,當你運動後感受到愉悅感(多巴胺分泌增加),你會更有動力持續運動。這個獎勵系統使得習慣可以長期維持。

林昕聽了之後,非常雀躍的接著問「原來如此,那我有另一個疑問,已經養成的壞習慣為何會難以改變呢?」

李峰民接著繼續說

「壞習慣難以改變的原因在於,多巴胺系統會強化習慣,使大腦對某些行為上癮。例如,吸菸者在吸菸時會產生短暫的快感,這讓大腦不斷期待下一次的獎勵。

此外,研究發現,即使停止執行某個行為,原本的大腦習慣迴路仍然存在。這意味著,即便一個人停止吸菸多年,當他再度接觸菸草時,原先的習慣可能會被迅速激活。因此,改變壞習慣的關鍵在於建立新的習慣來取代舊有的模式,而非僅僅試圖抑制舊習慣。」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講座結束後,林昕鼓起勇氣,在會場外等待沈教授。
林昕坐在報告廳的第三排,手裡握著筆記本,目光緊盯著舞台上的沈教授。 沈教授是一位行為心理學專家,他的研究核心是:「人們如何形成習慣,以及如何運用心理學改變習慣?」
林昕坐在咖啡館的一角,筆記本電腦前的畫面閃爍著,她一邊翻閱最新的營養學研究...
  有了「有氧運動」,當然就有「無氧運動」,當身體進行無氧運動時所提取的能量系統就分為兩類,一為「磷酸原系統」,另一為「乳酸系統」
基礎代謝率是人體維持基本功能所需的熱量,肌肉和脂肪分別有不同的能量消耗特性。隨著年齡增長,肌肉量減少會讓身體所需熱量降低,導致體重增加。若缺乏運動,則會增加中年發福的風險。本文探討了基礎代謝率、運動與能量消耗的關係,特別是有氧運動對於健康的重要性。
過多的脂肪會引發多種健康問題,包括心血管疾病、中風及糖尿病等。臺灣面臨的脂肪肝和慢性疾病盛行率逐年上升,特別是在高齡化社會中。隨著年齡增長,肌肉及骨質流失加速,導致行動不便及骨折風險增加,因此減脂及增強體能成為重要的健康課題。
講座結束後,林昕鼓起勇氣,在會場外等待沈教授。
林昕坐在報告廳的第三排,手裡握著筆記本,目光緊盯著舞台上的沈教授。 沈教授是一位行為心理學專家,他的研究核心是:「人們如何形成習慣,以及如何運用心理學改變習慣?」
林昕坐在咖啡館的一角,筆記本電腦前的畫面閃爍著,她一邊翻閱最新的營養學研究...
  有了「有氧運動」,當然就有「無氧運動」,當身體進行無氧運動時所提取的能量系統就分為兩類,一為「磷酸原系統」,另一為「乳酸系統」
基礎代謝率是人體維持基本功能所需的熱量,肌肉和脂肪分別有不同的能量消耗特性。隨著年齡增長,肌肉量減少會讓身體所需熱量降低,導致體重增加。若缺乏運動,則會增加中年發福的風險。本文探討了基礎代謝率、運動與能量消耗的關係,特別是有氧運動對於健康的重要性。
過多的脂肪會引發多種健康問題,包括心血管疾病、中風及糖尿病等。臺灣面臨的脂肪肝和慢性疾病盛行率逐年上升,特別是在高齡化社會中。隨著年齡增長,肌肉及骨質流失加速,導致行動不便及骨折風險增加,因此減脂及增強體能成為重要的健康課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此書作者是周嶺,書中結合心理學和腦科學等知識,提出有關於一些成長的建議,以下選一些書中內容,寫出一些我的心得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在學習方向上的困惑和感悟,以及對心法的思考和反思。通過天使引領和愉悅心情的等待,作者找到了前進的方向。
Thumbnail
   本書根據心理學、神經生物學扭轉我們對遺忘的迷思,也破除了對遺忘的焦慮恐懼;理解「記憶」和「遺忘」的和諧運作如何讓我們擁有清醒的頭腦與健康。
Thumbnail
神經科學大師剖析感受、心智與意識之間關係的科學證據
Thumbnail
這是一本充滿實例解析的書,提供了許多誘因運作的案例,可幫助理解誘因如何影響人類行為。
Thumbnail
此書全名為《認知覺醒:開啟自我改變原動力》,作者是周嶺,書中結合心理學和腦科學等知識,提出有關於一些成長的建議,以下選一些書中內容,和寫出一些心得
Thumbnail
本書作者是台灣腦科學專家謝伯讓,現為台灣大學心理系副教授、腦與意識實驗室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人類知覺及意識,以下為選自書中內容和寫出我的心得
Thumbnail
在追求夢想的路上,遇到心力交瘁、表現卡關等問題是常見的。本課程以運動心理為主軸,協助您提升表現、破除障礙、優化決定,讓您更有心理韌性應對挑戰。
Thumbnail
當代認知神經科學_腦與心智 清大通識第十六週心得分享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此書作者是周嶺,書中結合心理學和腦科學等知識,提出有關於一些成長的建議,以下選一些書中內容,寫出一些我的心得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在學習方向上的困惑和感悟,以及對心法的思考和反思。通過天使引領和愉悅心情的等待,作者找到了前進的方向。
Thumbnail
   本書根據心理學、神經生物學扭轉我們對遺忘的迷思,也破除了對遺忘的焦慮恐懼;理解「記憶」和「遺忘」的和諧運作如何讓我們擁有清醒的頭腦與健康。
Thumbnail
神經科學大師剖析感受、心智與意識之間關係的科學證據
Thumbnail
這是一本充滿實例解析的書,提供了許多誘因運作的案例,可幫助理解誘因如何影響人類行為。
Thumbnail
此書全名為《認知覺醒:開啟自我改變原動力》,作者是周嶺,書中結合心理學和腦科學等知識,提出有關於一些成長的建議,以下選一些書中內容,和寫出一些心得
Thumbnail
本書作者是台灣腦科學專家謝伯讓,現為台灣大學心理系副教授、腦與意識實驗室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人類知覺及意識,以下為選自書中內容和寫出我的心得
Thumbnail
在追求夢想的路上,遇到心力交瘁、表現卡關等問題是常見的。本課程以運動心理為主軸,協助您提升表現、破除障礙、優化決定,讓您更有心理韌性應對挑戰。
Thumbnail
當代認知神經科學_腦與心智 清大通識第十六週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