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oo之後,受害者真的被接住了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說出來,然後呢?


近年來,隨著MeToo運動的推動,社會對於性別暴力的關注逐漸提升。許多人開始鼓勵受害者勇敢發聲,打破沉默。然而,當受害者真的說出口後,等待他們的,卻往往不是安慰,而是更深層的審視與壓力。

這不禁讓人思考,我們是否真的準備好接住受害者?


沉默的40%:「如果說出來也不被相信,那還不如不說」

根據現代婦女基金會2023年的「性暴力事件求助態度網路調查」,高達90%的性暴力受害者從未報警,更有約40%的人從未向任何人提及遭遇。這群人選擇沉默的主要原因,包括:

  • 擔心證據不足,無法舉證
  • 害怕社會眼光與標籤
  • 恐懼被質疑與責備
  • 害怕生活秩序被破壞
  • 害怕被加害者報復


事實上,受害者的內心掙扎並非旁人所能輕易理解。「你為什麼不報警?」這句話在我們看來或許理所當然,對他們來說卻可能是另一場審判。許多受害者在內心反覆掙扎後,最後選擇不說,因為這個社會還不夠安全,還沒準備好接住他們的傷痛。


創傷反應:不是不反抗,而是「無法」反抗


「如果說出來是被檢討,那還不如不說」

當我們在媒體上看到MeToo事件時,常會出現這樣的評論:

「你當時為什麼不反抗?」

「你為什麼不逃跑?」

「你怎麼讓這件事發生?」


然而,這些問題忽略了**「急性壓力反應」(Acute Stress Reaction, ASR)的心理機制。根據心理學研究,當一個人面對突如其來的創傷時,身體的本能反應並非只有「戰鬥」(fight)或「逃跑」(flight),還可能出現「僵住」(freeze)或「迎合」(fawn)**的狀態:

  • 僵住(Freeze): 受害者可能驚恐到無法移動或發聲
  • 迎合(Fawn): 受害者可能選擇順從,以減少傷害

這種無法反抗的狀態,並不是「願意」,而是「身體無法做出其他選擇」。我們不該以事後檢討的視角去看待受害者,而應該理解他們當時的處境,並給予真正的支持。


「我說出口了,你能不能不要再用受害者的眼光看我?」

對於許多受害者來說,說出來並不代表一切就會變好,因為說出口之後,身份標籤可能會跟著他們一輩子

  • 他們並不想要被貼上「受害者」的標籤,而只是想回到正常的生活。
  • 他們不需要額外的憐憫與過度的小心翼翼,只想要像個「普通人」一樣被對待。
  • 他們希望這件事成為過去,而不是被眼神、言語、社會氛圍反覆提醒。

然而,現實是殘酷的。

「如果我說了後,這件事成為日後與另一半爭執的把柄?」

有些受害者在關係中勇敢坦白自己的經歷,希望能夠被理解、被接納。然而,在某些情況下,這段創傷經歷卻在爭執時被對方拿來攻擊:

「如果你當時不是這麼天真,這件事就不會發生。」

「你本來就不懂得照顧自己,難怪會遇到這種事。」

「我現在只是擔心你又會像以前那樣。」

這些話,不只是再一次的傷害,還可能讓受害者開始質疑自己:「是不是因為我真的不夠成熟、不夠小心,才導致這一切發生?」

變成日後被當成「不會照顧自己」的依據

更令人心寒的是,當受害者勇敢分享自己的經歷後,有些人不但沒有給予支持,反而將此視為一種「證明」,讓受害者的自我選擇能力被否定

  • 「你過去發生過這樣的事,所以你以後要更聽話。」
  • 「你的判斷能力有問題,因為你以前就做錯過決定。」
  • 「你最好不要一個人出門,以免又發生什麼。」

這樣的話語,讓「受害者」這個身份變成了一種枷鎖,而不是解放。


當受害者發聲後,我們可以怎麼做?


1. 拒絕「受害者有責論」,停止二次傷害

請避免再問**「你當時為什麼不跑?」、「你怎麼沒有報警?」**這類問題,這些話語只會加深他們的創傷。改為:

「謝謝你願意告訴我這些,這一定對你來說很難。」

「你已經做得很好了。」

2. 讓受害者自己決定何時、如何分享經歷

不要強迫他們詳細描述創傷經歷,也不要好奇追問「當時發生了什麼?」如果他們願意說,我們可以傾聽,但請讓他們掌握話語權


3. 在日常互動中,回歸平常心對待

不要過度小心翼翼或刻意迴避話題,這只會讓受害者更加孤立。我們應該用平常心對待,讓他們知道:「無論發生什麼事,你還是你。」


4. 支持更友善的司法與社會環境

我們需要建立更完善的受害者保護機制,包括:

  • 強化性別平權教育,減少對受害者的污名化
  • 推動更完善的司法程序,避免受害者在報案過程中再次遭受質疑與刁難
  • 建立安全的支持系統,讓受害者有地方可以求助,而不必承擔過多的心理壓力

「說出來,然後呢?」我們該如何回答這個問題?

「謝謝你願意跟我說,對我來說,你還是你。」

當這是一句可以真正溫暖人心的話語,也是一種行動的開始。

當有人勇敢說出經歷時,我們能否不只是聽見,而是真正接住他們?

avatar-img
6會員
36內容數
「人們失憶著相聚,等待靈魂超越認知的相認。」 我們都在關係裡看到了些什麼,例如愛; 我們都在關係裡失去了些什麼,例如自己; 我們都在關係裡學會了些什麼,例如界限; 我們都在關係裡找到了些什麼,例如自己。 . 當我們走過彼此,你想交換什麼禮物與祝福?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關係界限 | 覺察 的其他內容
嗨,你是否曾經聽過這些話? 🔹 「你這麼天真很危險,會被騙,但我不會騙你。」 🔹 「我不知道為什麼,我不會這樣的,因為你太有魅力!」
當某個人越界了,而你卻選擇沉默…… 你是否曾經遇過這樣的時刻——當某個人越界了,你卻因害怕、不安或環境的壓力而選擇沉默? 在職場、學校、社交場合,甚至家中或與親近的人相處時,性騷擾與不當對待可能發生於我們最不設防的時刻。我們或許試圖說服自己:「沒事的」、「算了吧」,甚至責怪自己是不是反應過度。
有時候我會想,外遇的人,遇到了什麼?在追逐著什麼? 在故事裡輪迴的人啊,會在哪個瞬間放手,讓自己順著切線遠離?
有時候我會想,外遇的人,遇到了什麼?在追逐著什麼? 每個故事裡的人,有沒有哪一個瞬間是真正堅決的句點?
常有人問「你為什麼總是對大家都那麼好?」「為什麼不保護自己?」「那麼大愛是怎樣?」 甚至以前伴侶也會說「我沒辦法接受這麽大愛的另一半」 我從沈默到習慣苦笑著道 「對啊!為什麼呢?這麼奇怪呀~」 並感謝對方提點。 偶爾也有覺得過於善心很假的聲音,這些我則不予理會。
人們總是提倡要「換位思考」,但真正扮演了這個角色,才懂得什麼是「真換位」
嗨,你是否曾經聽過這些話? 🔹 「你這麼天真很危險,會被騙,但我不會騙你。」 🔹 「我不知道為什麼,我不會這樣的,因為你太有魅力!」
當某個人越界了,而你卻選擇沉默…… 你是否曾經遇過這樣的時刻——當某個人越界了,你卻因害怕、不安或環境的壓力而選擇沉默? 在職場、學校、社交場合,甚至家中或與親近的人相處時,性騷擾與不當對待可能發生於我們最不設防的時刻。我們或許試圖說服自己:「沒事的」、「算了吧」,甚至責怪自己是不是反應過度。
有時候我會想,外遇的人,遇到了什麼?在追逐著什麼? 在故事裡輪迴的人啊,會在哪個瞬間放手,讓自己順著切線遠離?
有時候我會想,外遇的人,遇到了什麼?在追逐著什麼? 每個故事裡的人,有沒有哪一個瞬間是真正堅決的句點?
常有人問「你為什麼總是對大家都那麼好?」「為什麼不保護自己?」「那麼大愛是怎樣?」 甚至以前伴侶也會說「我沒辦法接受這麽大愛的另一半」 我從沈默到習慣苦笑著道 「對啊!為什麼呢?這麼奇怪呀~」 並感謝對方提點。 偶爾也有覺得過於善心很假的聲音,這些我則不予理會。
人們總是提倡要「換位思考」,但真正扮演了這個角色,才懂得什麼是「真換位」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當流量至上成為標準,性騷擾被輕描淡寫、受害者被噤聲,我們是否還能給孩子一個安全的未來?作為父親,我無法接受這種價值觀繼續影響下一代。我們該做的,不是遺忘,而是改變環境——拒絕縱容、用行動發聲,讓孩子知道「尊重是底線,說不是權利」。這不只是關於孫生,而是關於我們願意為未來的孩子守住什麼樣的世界。
當流量至上成為標準,性騷擾被輕描淡寫、受害者被噤聲,我們是否還能給孩子一個安全的未來?作為父親,我無法接受這種價值觀繼續影響下一代。我們該做的,不是遺忘,而是改變環境——拒絕縱容、用行動發聲,讓孩子知道「尊重是底線,說不是權利」。這不只是關於孫生,而是關於我們願意為未來的孩子守住什麼樣的世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當我們願意伸手幫助別人的那一刻,心裡那道無法結痂的陳年傷口就會開始漸漸乾爽。童年受到的傷害,長大後就用各種方式假裝它已經不存在,如果是家暴陰影,便會佯裝堅強,以強勢個性偽裝自己,讓人畏懼以達到保護自己的目的。如果是言語霸凌,就會養成不輕易認錯以及得理不饒人的習氣,讓自己不再輕易受到口語上的威脅和傷害
Thumbnail
你能夠坦然談論性嗎? 從小到大,談論性的機會寥寥可數,難以隨意和身邊人提起,擔心自己的性不被他人所接受,想了解也不知如何開口,不確定談論到什麼地步會被接受,好像任何事只要和性有關就變了質。
為何這個世界對於霸凌者視而不見,每個人都在被霸凌者說要怎麼保護自己,卻沒有教霸凌者不要霸凌別人。被霸凌者的傷疤是一輩子都無法消除的.真正站出來發身的又有幾個呢?   我從小就被霸凌,每個人都因為我的胖所以都言語霸凌,我打起勇氣去跟老師說,老師只是說:[沒有證據我怎麼調查?]那時我直接墜入黑暗之中,
最近對於情緒勒索一詞特別有感,雖不是最近才認識這名詞的,只是就在近日,個人一天下來感受到三方給的情緒勒索情形就特別感覺有壓力,淚腺開開關關自動不知溼了又乾了幾回? 平時也看了很多有關拒絕情勒的文章和影片,自認學得很透徹也擁有足以對抗情勒的能力,誰知道如果一天遇到三個人都是這樣的,情緒壓力還是得靠淚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性侵害案件相關人員可能成為的第二受害人的情況,以及對其產生的情緒和心理衝擊。除了性侵害當事受害人外,也需要關注處遇相關人員的壓力與需求,以期提供更有效的支持與協助。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性侵害加害者的心理處遇治療對於再犯率的影響,以及不同依附型態對治療成效的影響。然而,即使治療對加害者有一定效果,治療師也面臨著很多挑戰,如如何與加害者溝通、評估處遇成效等。
Thumbnail
性別平權不僅是提供平等機會,還要創建支持性侵害受害者的環境。 本文章透過探討心理支持、職業培訓、包容文化三個關鍵策略,幫助性侵害受害者重返職場。
Thumbnail
2022年盛夏,無意間看到公視討論校園性侵案件,當時聽著受害者顫抖又勇敢的說著過去的我,淚流滿面哭的不能自己。是的,我也是受害者。同樣都是迫於權勢屈服,不同的是,我是發生於應該是充滿安全感的家中。 2年過去,現在的我可以坦然的說出這一切。當中經歷許多折磨、痛苦與掙扎。謝謝心理師潔的專業及努力,讓我
Thumbnail
作者的話: 其實正要看到問題時會選擇避開的人非常多,這是保護自己的本能。 選擇面對創傷的人真的是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的勇敢。
Thumbnail
您是否曾經被性騷擾?不過碰到時卻不知道如何應對處理。像是不知道該記錄什麼、該尋求哪些人協助、該如何面對媒體等~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當我們願意伸手幫助別人的那一刻,心裡那道無法結痂的陳年傷口就會開始漸漸乾爽。童年受到的傷害,長大後就用各種方式假裝它已經不存在,如果是家暴陰影,便會佯裝堅強,以強勢個性偽裝自己,讓人畏懼以達到保護自己的目的。如果是言語霸凌,就會養成不輕易認錯以及得理不饒人的習氣,讓自己不再輕易受到口語上的威脅和傷害
Thumbnail
你能夠坦然談論性嗎? 從小到大,談論性的機會寥寥可數,難以隨意和身邊人提起,擔心自己的性不被他人所接受,想了解也不知如何開口,不確定談論到什麼地步會被接受,好像任何事只要和性有關就變了質。
為何這個世界對於霸凌者視而不見,每個人都在被霸凌者說要怎麼保護自己,卻沒有教霸凌者不要霸凌別人。被霸凌者的傷疤是一輩子都無法消除的.真正站出來發身的又有幾個呢?   我從小就被霸凌,每個人都因為我的胖所以都言語霸凌,我打起勇氣去跟老師說,老師只是說:[沒有證據我怎麼調查?]那時我直接墜入黑暗之中,
最近對於情緒勒索一詞特別有感,雖不是最近才認識這名詞的,只是就在近日,個人一天下來感受到三方給的情緒勒索情形就特別感覺有壓力,淚腺開開關關自動不知溼了又乾了幾回? 平時也看了很多有關拒絕情勒的文章和影片,自認學得很透徹也擁有足以對抗情勒的能力,誰知道如果一天遇到三個人都是這樣的,情緒壓力還是得靠淚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性侵害案件相關人員可能成為的第二受害人的情況,以及對其產生的情緒和心理衝擊。除了性侵害當事受害人外,也需要關注處遇相關人員的壓力與需求,以期提供更有效的支持與協助。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性侵害加害者的心理處遇治療對於再犯率的影響,以及不同依附型態對治療成效的影響。然而,即使治療對加害者有一定效果,治療師也面臨著很多挑戰,如如何與加害者溝通、評估處遇成效等。
Thumbnail
性別平權不僅是提供平等機會,還要創建支持性侵害受害者的環境。 本文章透過探討心理支持、職業培訓、包容文化三個關鍵策略,幫助性侵害受害者重返職場。
Thumbnail
2022年盛夏,無意間看到公視討論校園性侵案件,當時聽著受害者顫抖又勇敢的說著過去的我,淚流滿面哭的不能自己。是的,我也是受害者。同樣都是迫於權勢屈服,不同的是,我是發生於應該是充滿安全感的家中。 2年過去,現在的我可以坦然的說出這一切。當中經歷許多折磨、痛苦與掙扎。謝謝心理師潔的專業及努力,讓我
Thumbnail
作者的話: 其實正要看到問題時會選擇避開的人非常多,這是保護自己的本能。 選擇面對創傷的人真的是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的勇敢。
Thumbnail
您是否曾經被性騷擾?不過碰到時卻不知道如何應對處理。像是不知道該記錄什麼、該尋求哪些人協助、該如何面對媒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