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出來,然後呢?
近年來,隨著MeToo運動的推動,社會對於性別暴力的關注逐漸提升。許多人開始鼓勵受害者勇敢發聲,打破沉默。然而,當受害者真的說出口後,等待他們的,卻往往不是安慰,而是更深層的審視與壓力。
這不禁讓人思考,我們是否真的準備好接住受害者?
根據現代婦女基金會2023年的「性暴力事件求助態度網路調查」,高達90%的性暴力受害者從未報警,更有約40%的人從未向任何人提及遭遇。這群人選擇沉默的主要原因,包括:
事實上,受害者的內心掙扎並非旁人所能輕易理解。「你為什麼不報警?」這句話在我們看來或許理所當然,對他們來說卻可能是另一場審判。許多受害者在內心反覆掙扎後,最後選擇不說,因為這個社會還不夠安全,還沒準備好接住他們的傷痛。
「如果說出來是被檢討,那還不如不說」
當我們在媒體上看到MeToo事件時,常會出現這樣的評論:
「你當時為什麼不反抗?」
「你為什麼不逃跑?」
「你怎麼讓這件事發生?」
然而,這些問題忽略了**「急性壓力反應」(Acute Stress Reaction, ASR)的心理機制。根據心理學研究,當一個人面對突如其來的創傷時,身體的本能反應並非只有「戰鬥」(fight)或「逃跑」(flight),還可能出現「僵住」(freeze)或「迎合」(fawn)**的狀態:
這種無法反抗的狀態,並不是「願意」,而是「身體無法做出其他選擇」。我們不該以事後檢討的視角去看待受害者,而應該理解他們當時的處境,並給予真正的支持。
對於許多受害者來說,說出來並不代表一切就會變好,因為說出口之後,身份標籤可能會跟著他們一輩子。
然而,現實是殘酷的。
有些受害者在關係中勇敢坦白自己的經歷,希望能夠被理解、被接納。然而,在某些情況下,這段創傷經歷卻在爭執時被對方拿來攻擊:
「如果你當時不是這麼天真,這件事就不會發生。」
「你本來就不懂得照顧自己,難怪會遇到這種事。」
「我現在只是擔心你又會像以前那樣。」
這些話,不只是再一次的傷害,還可能讓受害者開始質疑自己:「是不是因為我真的不夠成熟、不夠小心,才導致這一切發生?」
更令人心寒的是,當受害者勇敢分享自己的經歷後,有些人不但沒有給予支持,反而將此視為一種「證明」,讓受害者的自我選擇能力被否定:
這樣的話語,讓「受害者」這個身份變成了一種枷鎖,而不是解放。
1. 拒絕「受害者有責論」,停止二次傷害
請避免再問**「你當時為什麼不跑?」、「你怎麼沒有報警?」**這類問題,這些話語只會加深他們的創傷。改為:
「謝謝你願意告訴我這些,這一定對你來說很難。」
「你已經做得很好了。」
2. 讓受害者自己決定何時、如何分享經歷
不要強迫他們詳細描述創傷經歷,也不要好奇追問「當時發生了什麼?」如果他們願意說,我們可以傾聽,但請讓他們掌握話語權。
3. 在日常互動中,回歸平常心對待
不要過度小心翼翼或刻意迴避話題,這只會讓受害者更加孤立。我們應該用平常心對待,讓他們知道:「無論發生什麼事,你還是你。」
4. 支持更友善的司法與社會環境
我們需要建立更完善的受害者保護機制,包括:
「謝謝你願意跟我說,對我來說,你還是你。」
當這是一句可以真正溫暖人心的話語,也是一種行動的開始。
當有人勇敢說出經歷時,我們能否不只是聽見,而是真正接住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