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被小團體搞得很煩嗎?但你也可能因為小團體得到關心與照顧。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當有一群人在一起,就很自然會產生小團體。校友、同鄉、讀同一種科系、支持一樣的球隊,我們常在人群中尋找相似之處,然後小團體內的人就容易有好感、產生信任,對小團體外的人就容易排斥。
所以人類要講求博愛、平等、純粹的理性,其實很困難,因為人們會快速地結黨、分派,然後因為小團體而影響感覺與判斷。幾十年來,心理學家在驗證的是:區分小團體的內外之分,是否是「人類本能」,還是後天環境影響與追求利益的結果?
許多的研究推論,人類在五歲時就會自動區分「我群」與「他群」,開始產生差別待遇,而區分的原因不見得有什麼道理。最近看到《科學美國人》有篇文章介紹幾年前的研究,所以我來做些摘要。
這研究針對一群5-8歲小孩,研究者要小孩把手放在機器上,然後跟小孩說,機器會把你分成綠小隊或橘小隊。研究者告訴其中一半的小孩,這機器會根據你的個性、特性來分小隊,這個小隊的成立是有特別意義的!研究者發現,小孩會因此對小隊產生認同,把小隊員當自己人,在分配資源時會對同隊的人比較慷慨。
另一半的小孩,研究者跟他們說,機器是隨機分配,沒有特別意義。結果發現,只不過是分成不同顏色的小隊,這些小孩一樣會開始區分你我,隨機分配產生的「內群體效應」,跟有特殊意義的分組一樣強烈。
這些小孩都更喜歡同一小隊隊員,更願意與小隊內的其他小孩一起玩,認為同小隊的小孩跟自己更相似,未來有可能還是好朋友,也更願意與同小隊的其他小孩分享。只不過是隨機分個小隊貼紙,就能引發強烈的「內群體偏好」。
二〇一八年另一個研究,告訴我們,簡單的分類,就會讓小孩模仿「同隊」的反社會行為。這研究會強化團隊意識,告訴小孩屬於紅隊或黃隊後,會不斷強調「紅隊跟黃隊是彼此競爭的,都想贏過對方。
然後,研究者會讓小孩看一段影片。有一半小孩看的是「同隊」的大人做出「反社會行為」(不分享、搞破壞),另一半看的是同隊大人的「親社會行為」(分享、合作)。
結果發現,不管小孩看的是同隊隊員的反社會或親社會影片,小孩還是會認同自己的顏色小隊。只不過,看到反社會行為,會降低對小隊的認同。看到親社會行為,會增加對小隊的認同。看過反社會行為後,小孩對同隊的好感度,還是大於不同小隊。即使看過同隊隊員的反社會行為,小孩還是會模仿同小隊隊員在做的事情。
而這些「認同顏色小隊」的傾向,在5歲小孩就已經出現,7歲時又更明顯。這種區分「我群」與「他群」的大腦結構,5歲前就已經萌芽,7歲就很成熟了。
即使同一小隊隊員做出反社會行為,也只是稍稍降低對小團體的認同。看到這樣的研究結果,是不是也會讓你對許多社會百態,有更多的感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