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團體自動生成,區分你我,是人類本能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你曾被小團體搞得很煩嗎?但你也可能因為小團體得到關心與照顧。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當有一群人在一起,就很自然會產生小團體。校友、同鄉、讀同一種科系、支持一樣的球隊,我們常在人群中尋找相似之處,然後小團體內的人就容易有好感、產生信任,對小團體外的人就容易排斥。

raw-image


所以人類要講求博愛、平等、純粹的理性,其實很困難,因為人們會快速地結黨、分派,然後因為小團體而影響感覺與判斷。幾十年來,心理學家在驗證的是:區分小團體的內外之分,是否是「人類本能」,還是後天環境影響與追求利益的結果?

許多的研究推論,人類在五歲時就會自動區分「我群」與「他群」,開始產生差別待遇,而區分的原因不見得有什麼道理。最近看到《科學美國人》有篇文章介紹幾年前的研究,所以我來做些摘要。

這研究針對一群5-8歲小孩,研究者要小孩把手放在機器上,然後跟小孩說,機器會把你分成綠小隊或橘小隊。研究者告訴其中一半的小孩,這機器會根據你的個性、特性來分小隊,這個小隊的成立是有特別意義的!研究者發現,小孩會因此對小隊產生認同,把小隊員當自己人,在分配資源時會對同隊的人比較慷慨。

另一半的小孩,研究者跟他們說,機器是隨機分配,沒有特別意義。結果發現,只不過是分成不同顏色的小隊,這些小孩一樣會開始區分你我,隨機分配產生的「內群體效應」,跟有特殊意義的分組一樣強烈。

這些小孩都更喜歡同一小隊隊員,更願意與小隊內的其他小孩一起玩,認為同小隊的小孩跟自己更相似,未來有可能還是好朋友,也更願意與同小隊的其他小孩分享。只不過是隨機分個小隊貼紙,就能引發強烈的「內群體偏好」。

二〇一八年另一個研究,告訴我們,簡單的分類,就會讓小孩模仿「同隊」的反社會行為。這研究會強化團隊意識,告訴小孩屬於紅隊或黃隊後,會不斷強調「紅隊跟黃隊是彼此競爭的,都想贏過對方。

然後,研究者會讓小孩看一段影片。有一半小孩看的是「同隊」的大人做出「反社會行為」(不分享、搞破壞),另一半看的是同隊大人的「親社會行為」(分享、合作)。

結果發現,不管小孩看的是同隊隊員的反社會或親社會影片,小孩還是會認同自己的顏色小隊。只不過,看到反社會行為,會降低對小隊的認同。看到親社會行為,會增加對小隊的認同。看過反社會行為後,小孩對同隊的好感度,還是大於不同小隊。即使看過同隊隊員的反社會行為,小孩還是會模仿同小隊隊員在做的事情。

而這些「認同顏色小隊」的傾向,在5歲小孩就已經出現,7歲時又更明顯。這種區分「我群」與「他群」的大腦結構,5歲前就已經萌芽,7歲就很成熟了。

即使同一小隊隊員做出反社會行為,也只是稍稍降低對小團體的認同。看到這樣的研究結果,是不是也會讓你對許多社會百態,有更多的感觸呢?


avatar-img
1.5K會員
489內容數
【陳豐偉編譯社】的內容會幫助你瞭解自己、瞭解你的伴侶、家人、親友、同事,讓你更能分析為什麼某些人就是會有這樣的行為模式。無論是人際關係、職場用人或危機處理,以及給予你的親友好的建議,從這裡得到的知識,或許有一天會派上用場。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陳豐偉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純粹考量一生的經濟收入,念研究所、拿個碩士畢業證書,真的是穩賺不賠的規劃嗎?最近看到《經濟學人》的一系列報導,覺得很有意思,所以摘要一些重點。
反對墮胎、不支持同性婚姻還公開嗆聲,就不能當醫師?澳洲的案例即將宣判,吸引來自全世界的關注。
眼尖的人,應該會發現最近臉書等社群網站上,出現大量「放兩個人照片讓他們擁吻」的付費app廣告。另一種app廣告則示範一位女生的背部,如果按個鈕就褪去背部衣服,模擬脫下衣服的樣子。
逛到這邊的讀者,也可以考慮訂閱《陳豐偉編譯社》電子報。 在長期蒐集、累積資料,做了各種嘗試後,現在我決定了應該會是最適合的文章發表模式:日後有新的完整文章,我會先發佈在這個部落格(100%全都會發佈在這裡),然後絕大多數也會同步在臉書公開發文、同時經過編輯後從電子報發出。
美國醫療保險公司引起的民怨終於大爆發。醫保公司運用AI科技浮濫拒絕理賠,現在美國人也開始用AI反擊。
最近有個針對加拿大大學生的調查發表,發現大學生在課堂上會畏懼針對一些政治、社會議題發表個人意見,因為怕被老師針對、報復,或被同學反擊。
純粹考量一生的經濟收入,念研究所、拿個碩士畢業證書,真的是穩賺不賠的規劃嗎?最近看到《經濟學人》的一系列報導,覺得很有意思,所以摘要一些重點。
反對墮胎、不支持同性婚姻還公開嗆聲,就不能當醫師?澳洲的案例即將宣判,吸引來自全世界的關注。
眼尖的人,應該會發現最近臉書等社群網站上,出現大量「放兩個人照片讓他們擁吻」的付費app廣告。另一種app廣告則示範一位女生的背部,如果按個鈕就褪去背部衣服,模擬脫下衣服的樣子。
逛到這邊的讀者,也可以考慮訂閱《陳豐偉編譯社》電子報。 在長期蒐集、累積資料,做了各種嘗試後,現在我決定了應該會是最適合的文章發表模式:日後有新的完整文章,我會先發佈在這個部落格(100%全都會發佈在這裡),然後絕大多數也會同步在臉書公開發文、同時經過編輯後從電子報發出。
美國醫療保險公司引起的民怨終於大爆發。醫保公司運用AI科技浮濫拒絕理賠,現在美國人也開始用AI反擊。
最近有個針對加拿大大學生的調查發表,發現大學生在課堂上會畏懼針對一些政治、社會議題發表個人意見,因為怕被老師針對、報復,或被同學反擊。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煩惱的總是不同,漸漸同樣煩惱的人就會慢慢聚在一起 煩惱錢,一群窮人就會聚會談論錢 煩惱小孩,就一群家庭談論小孩 煩惱健康,就一起談養生 世界上每個話題都有群聚效應,而每個階段的話題也都在變,話題隨著年紀和生活階段,和任何因素交叉變化,我們會脫離某個團體,又去另一個群體,然後草木遊牧而居。
我總是在想 若與團體不相容 該試著融入還是做自己……
Thumbnail
少數敵多交友,是生存在社會上的入門。 一沒背景,二沒背景,三沒背景,所以就是沒背景,就是沒靠山,你最大的靠山,就是你自己。 在社會上,有些時候,從眾比對立還要容易多了。 這並不是沒主見,而是一種順勢而為且為之。 有許多事並不是樣樣要爭,樣樣要強,有時候讓位給更適合的人去做,更適合的人去上
Thumbnail
人是群體動物。 這不是我說的,是在許多書籍文章裡看到各個學者們說的。 也是人們普遍對「人」的解釋之一。 人是群體動物,那麼總是獨來獨往的人呢? 由於天生高敏性格,在很小很小的時候身上就伴隨著一股憂鬱;而這份憂鬱通常沒什麼人能夠察覺到,只有我知道,是因為從小我就發現,大家都比較喜歡
Thumbnail
不是每件事都要進入自己的世界,也並非需要邀請每個人來到自己的生命。成熟的人只做篩選、不做教育。 有一段時間人際互動很困擾我,尤其是很一群很愛搞小團體的同事,可能聚會就是在道人長短,剛開始我隱約感覺不對勁,但也有種抱團取暖的感覺,我會說自己的困擾,但不太會跟他們一起講同事的閒話。
Thumbnail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思想、觀念還有信念都是一種能量跟頻率,交流時顯現的思想更是如此。 有時候即使是喜歡獨處的人,也會有感到孤單的時候,但令人疑惑的是,來到人群中,有時卻感到孤單和消耗,我們會用「合不來」、「不對盤」、「頻率不對」來形容。 其實,當我們獨處時,因為少了周圍影響,比較容易調到自己覺得舒
獨立了,關係才能走向合作, 否則,仍然容易陷入依附或冷漠, 繼續期待別人來完整自己。
Thumbnail
尤其把善於合群當作很會處理人際關係的指標就更可笑了,天下無不散的筵席。
Thumbnail
有些人天生熱情,把周遭的人都看作是跟自己親近的人,有好的東西,即使才剛認識,也樂於分享,有好康的消息,總是逢人就說,「自己人好商量、大家都是自己人、我把你當自己人」成了這種人的口頭禪。 不可否認的,人是群聚的動物(至少對多數人而言是如此)。氣味相投、志同道合的人,自然就會聚在一起,彼此之間⋯⋯
Thumbnail
與自己共處有多困難?小我試圖逃離個人自我的空虛不足感時,使用的方法之一,就是藉由認同一個團體而擴大和加強它的自我感。那個團體可能是:國家、政黨、公司、組織、教派、俱樂部、幫派、足球隊等。 在有些例子中,有人奉獻他的生命去無私地為一個更大更好的團體目標而工作,完全不求任何個人的回報、讚賞,或是為自己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煩惱的總是不同,漸漸同樣煩惱的人就會慢慢聚在一起 煩惱錢,一群窮人就會聚會談論錢 煩惱小孩,就一群家庭談論小孩 煩惱健康,就一起談養生 世界上每個話題都有群聚效應,而每個階段的話題也都在變,話題隨著年紀和生活階段,和任何因素交叉變化,我們會脫離某個團體,又去另一個群體,然後草木遊牧而居。
我總是在想 若與團體不相容 該試著融入還是做自己……
Thumbnail
少數敵多交友,是生存在社會上的入門。 一沒背景,二沒背景,三沒背景,所以就是沒背景,就是沒靠山,你最大的靠山,就是你自己。 在社會上,有些時候,從眾比對立還要容易多了。 這並不是沒主見,而是一種順勢而為且為之。 有許多事並不是樣樣要爭,樣樣要強,有時候讓位給更適合的人去做,更適合的人去上
Thumbnail
人是群體動物。 這不是我說的,是在許多書籍文章裡看到各個學者們說的。 也是人們普遍對「人」的解釋之一。 人是群體動物,那麼總是獨來獨往的人呢? 由於天生高敏性格,在很小很小的時候身上就伴隨著一股憂鬱;而這份憂鬱通常沒什麼人能夠察覺到,只有我知道,是因為從小我就發現,大家都比較喜歡
Thumbnail
不是每件事都要進入自己的世界,也並非需要邀請每個人來到自己的生命。成熟的人只做篩選、不做教育。 有一段時間人際互動很困擾我,尤其是很一群很愛搞小團體的同事,可能聚會就是在道人長短,剛開始我隱約感覺不對勁,但也有種抱團取暖的感覺,我會說自己的困擾,但不太會跟他們一起講同事的閒話。
Thumbnail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思想、觀念還有信念都是一種能量跟頻率,交流時顯現的思想更是如此。 有時候即使是喜歡獨處的人,也會有感到孤單的時候,但令人疑惑的是,來到人群中,有時卻感到孤單和消耗,我們會用「合不來」、「不對盤」、「頻率不對」來形容。 其實,當我們獨處時,因為少了周圍影響,比較容易調到自己覺得舒
獨立了,關係才能走向合作, 否則,仍然容易陷入依附或冷漠, 繼續期待別人來完整自己。
Thumbnail
尤其把善於合群當作很會處理人際關係的指標就更可笑了,天下無不散的筵席。
Thumbnail
有些人天生熱情,把周遭的人都看作是跟自己親近的人,有好的東西,即使才剛認識,也樂於分享,有好康的消息,總是逢人就說,「自己人好商量、大家都是自己人、我把你當自己人」成了這種人的口頭禪。 不可否認的,人是群聚的動物(至少對多數人而言是如此)。氣味相投、志同道合的人,自然就會聚在一起,彼此之間⋯⋯
Thumbnail
與自己共處有多困難?小我試圖逃離個人自我的空虛不足感時,使用的方法之一,就是藉由認同一個團體而擴大和加強它的自我感。那個團體可能是:國家、政黨、公司、組織、教派、俱樂部、幫派、足球隊等。 在有些例子中,有人奉獻他的生命去無私地為一個更大更好的團體目標而工作,完全不求任何個人的回報、讚賞,或是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