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團體自動生成,區分你我,是人類本能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你曾被小團體搞得很煩嗎?但你也可能因為小團體得到關心與照顧。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當有一群人在一起,就很自然會產生小團體。校友、同鄉、讀同一種科系、支持一樣的球隊,我們常在人群中尋找相似之處,然後小團體內的人就容易有好感、產生信任,對小團體外的人就容易排斥。

raw-image


所以人類要講求博愛、平等、純粹的理性,其實很困難,因為人們會快速地結黨、分派,然後因為小團體而影響感覺與判斷。幾十年來,心理學家在驗證的是:區分小團體的內外之分,是否是「人類本能」,還是後天環境影響與追求利益的結果?

許多的研究推論,人類在五歲時就會自動區分「我群」與「他群」,開始產生差別待遇,而區分的原因不見得有什麼道理。最近看到《科學美國人》有篇文章介紹幾年前的研究,所以我來做些摘要。

這研究針對一群5-8歲小孩,研究者要小孩把手放在機器上,然後跟小孩說,機器會把你分成綠小隊或橘小隊。研究者告訴其中一半的小孩,這機器會根據你的個性、特性來分小隊,這個小隊的成立是有特別意義的!研究者發現,小孩會因此對小隊產生認同,把小隊員當自己人,在分配資源時會對同隊的人比較慷慨。

另一半的小孩,研究者跟他們說,機器是隨機分配,沒有特別意義。結果發現,只不過是分成不同顏色的小隊,這些小孩一樣會開始區分你我,隨機分配產生的「內群體效應」,跟有特殊意義的分組一樣強烈。

這些小孩都更喜歡同一小隊隊員,更願意與小隊內的其他小孩一起玩,認為同小隊的小孩跟自己更相似,未來有可能還是好朋友,也更願意與同小隊的其他小孩分享。只不過是隨機分個小隊貼紙,就能引發強烈的「內群體偏好」。

二〇一八年另一個研究,告訴我們,簡單的分類,就會讓小孩模仿「同隊」的反社會行為。這研究會強化團隊意識,告訴小孩屬於紅隊或黃隊後,會不斷強調「紅隊跟黃隊是彼此競爭的,都想贏過對方。

然後,研究者會讓小孩看一段影片。有一半小孩看的是「同隊」的大人做出「反社會行為」(不分享、搞破壞),另一半看的是同隊大人的「親社會行為」(分享、合作)。

結果發現,不管小孩看的是同隊隊員的反社會或親社會影片,小孩還是會認同自己的顏色小隊。只不過,看到反社會行為,會降低對小隊的認同。看到親社會行為,會增加對小隊的認同。看過反社會行為後,小孩對同隊的好感度,還是大於不同小隊。即使看過同隊隊員的反社會行為,小孩還是會模仿同小隊隊員在做的事情。

而這些「認同顏色小隊」的傾向,在5歲小孩就已經出現,7歲時又更明顯。這種區分「我群」與「他群」的大腦結構,5歲前就已經萌芽,7歲就很成熟了。

即使同一小隊隊員做出反社會行為,也只是稍稍降低對小團體的認同。看到這樣的研究結果,是不是也會讓你對許多社會百態,有更多的感觸呢?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杯米-avatar-img
2025/02/24
感謝分享
avatar-img
陳豐偉的沙龍
1.6K會員
563內容數
【陳豐偉編譯社】的內容會幫助你瞭解自己、瞭解你的伴侶、家人、親友、同事,讓你更能分析為什麼某些人就是會有這樣的行為模式。無論是人際關係、職場用人或危機處理,以及給予你的親友好的建議,從這裡得到的知識,或許有一天會派上用場。
陳豐偉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6
你的部門、公司、參加的團體裡的領導者,是否有高度自戀的人呢?對這樣的人,或許你一開始會有些喜歡或佩服,但最後可能會有點討厭或想要避開。企業領導者與政治人物,又有多少是高度自戀的人?
Thumbnail
2025/04/26
你的部門、公司、參加的團體裡的領導者,是否有高度自戀的人呢?對這樣的人,或許你一開始會有些喜歡或佩服,但最後可能會有點討厭或想要避開。企業領導者與政治人物,又有多少是高度自戀的人?
Thumbnail
2025/04/24
正規的答案,當然是「不可以」。不過,當專業的薪資越來越難負擔「中產生活」,也就不斷會有人挑戰專業倫理。然後現在有一種聲音出現,認為護理人員並不是「有公眾形象、常對社會大眾發言」的人,如果匿名拍攝OnlyFans,沒有理由接受公眾檢視。
Thumbnail
2025/04/24
正規的答案,當然是「不可以」。不過,當專業的薪資越來越難負擔「中產生活」,也就不斷會有人挑戰專業倫理。然後現在有一種聲音出現,認為護理人員並不是「有公眾形象、常對社會大眾發言」的人,如果匿名拍攝OnlyFans,沒有理由接受公眾檢視。
Thumbnail
2025/04/19
「韓國長期以來在性別觀念與性別平等指數上的表現堪稱慘不忍睹」---一位在美國任教的韓裔女性學者這麼說。原本我在搜尋歐美「非自願單身」(incel)議題,找到這篇文章後,決定先把重點放在「韓國男人」。
Thumbnail
2025/04/19
「韓國長期以來在性別觀念與性別平等指數上的表現堪稱慘不忍睹」---一位在美國任教的韓裔女性學者這麼說。原本我在搜尋歐美「非自願單身」(incel)議題,找到這篇文章後,決定先把重點放在「韓國男人」。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你曾被小團體搞得很煩嗎?但你也可能因為小團體得到關心與照顧。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當有一群人在一起,就很自然會產生小團體。校友、同鄉、讀同一種科系、支持一樣的球隊,我們常在人群中尋找相似之處,然後小團體內的人就容易有好感、產生信任,對小團體外的人就容易排斥。
Thumbnail
你曾被小團體搞得很煩嗎?但你也可能因為小團體得到關心與照顧。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當有一群人在一起,就很自然會產生小團體。校友、同鄉、讀同一種科系、支持一樣的球隊,我們常在人群中尋找相似之處,然後小團體內的人就容易有好感、產生信任,對小團體外的人就容易排斥。
Thumbnail
小的群體就如你居住的社區、你讀的學校,或者你擔任志工的組織,都能影響你的行為。 這些群體影響我們的關鍵因素正在於歸屬感,當你想要加入一個群體,你就會重複那個群體會做的是(習慣),我們自然而然會被這些環繞著生活的習慣耳濡目染。
Thumbnail
小的群體就如你居住的社區、你讀的學校,或者你擔任志工的組織,都能影響你的行為。 這些群體影響我們的關鍵因素正在於歸屬感,當你想要加入一個群體,你就會重複那個群體會做的是(習慣),我們自然而然會被這些環繞著生活的習慣耳濡目染。
Thumbnail
在我們身處的這個複雜的社會中,擁有許多不同的文化。而每個文化也會有各自認可的價值判斷,造就了不同的社會階層。孩子們究竟能否覺察這些複雜的社會地位與階層呢?
Thumbnail
在我們身處的這個複雜的社會中,擁有許多不同的文化。而每個文化也會有各自認可的價值判斷,造就了不同的社會階層。孩子們究竟能否覺察這些複雜的社會地位與階層呢?
Thumbnail
為什麼在學校會有班級同學的罷凌,在職場會有同事間的罷凌?罷凌除了要有強者與弱者,還需要一群跟隨者與模仿者。構成集體罷凌的人性,其實就寫在我們的大腦裡。 心理學家發現,只不過是用顏色分類,就會讓小小孩產生「我們一國、他們一國」的區隔,對同類的好感度增加,也會傾向認同、模仿同類的行為。
Thumbnail
為什麼在學校會有班級同學的罷凌,在職場會有同事間的罷凌?罷凌除了要有強者與弱者,還需要一群跟隨者與模仿者。構成集體罷凌的人性,其實就寫在我們的大腦裡。 心理學家發現,只不過是用顏色分類,就會讓小小孩產生「我們一國、他們一國」的區隔,對同類的好感度增加,也會傾向認同、模仿同類的行為。
Thumbnail
即使是很簡單、隨機、沒有特殊意義的「分類」,比如把一群不認識的人隨機分成「黑隊」、「白隊」,穿上黑色、白色運動服,也會讓人類心理上自動分組,開始認同自己這一隊,覺得自己人比較好、比較厲害,願意把資源分配給穿同色運動衣的人,模仿同一邊的人的行為。如果兩隊發生衝突,敵我意識就開始產生。
Thumbnail
即使是很簡單、隨機、沒有特殊意義的「分類」,比如把一群不認識的人隨機分成「黑隊」、「白隊」,穿上黑色、白色運動服,也會讓人類心理上自動分組,開始認同自己這一隊,覺得自己人比較好、比較厲害,願意把資源分配給穿同色運動衣的人,模仿同一邊的人的行為。如果兩隊發生衝突,敵我意識就開始產生。
Thumbnail
許多人喜歡交際應酬,下班後繼續認識人。雖然這會浪費許多時間,但的確有不少社會中階層的「成功人士」,花在社交活動的時間精力都蠻多的。也有些人會寫文章勸說,社會人際往來是講實質利益,你自己不行、實力不夠,出去認識許多人也是沒有用。是這樣嗎?
Thumbnail
許多人喜歡交際應酬,下班後繼續認識人。雖然這會浪費許多時間,但的確有不少社會中階層的「成功人士」,花在社交活動的時間精力都蠻多的。也有些人會寫文章勸說,社會人際往來是講實質利益,你自己不行、實力不夠,出去認識許多人也是沒有用。是這樣嗎?
Thumbnail
我們的大腦神經幾乎沒有意識地不斷進行模仿的舉動,周遭的人做某些動作,我們腦中控制那動作的神經元也會被活化,這種本能的模仿是群居生活的人類生存的條件,幫助我們與其他人類建立連結,產生彼此是自己人的情境,因為我們的祖先在大草原狩獵時代中,若被團體排斥,與別人不一樣就無法獨自存活,雖然到了文明的現代,被
Thumbnail
我們的大腦神經幾乎沒有意識地不斷進行模仿的舉動,周遭的人做某些動作,我們腦中控制那動作的神經元也會被活化,這種本能的模仿是群居生活的人類生存的條件,幫助我們與其他人類建立連結,產生彼此是自己人的情境,因為我們的祖先在大草原狩獵時代中,若被團體排斥,與別人不一樣就無法獨自存活,雖然到了文明的現代,被
Thumbnail
僅僅是個抽象的分組動作,就把「只不過是分類效應」與「青蛙池塘效應」誘發出來。在現實世界裡最實際的例子,就是你要讓小孩到明星學校當後段學生,還是到普通高中當頭?要在全國性組織裡當普通會員,還是要在地方團體當幹部?自我評估引發的成就感與快樂程度,對這個人未來的人生走向與抉擇,常常會有重大影響。
Thumbnail
僅僅是個抽象的分組動作,就把「只不過是分類效應」與「青蛙池塘效應」誘發出來。在現實世界裡最實際的例子,就是你要讓小孩到明星學校當後段學生,還是到普通高中當頭?要在全國性組織裡當普通會員,還是要在地方團體當幹部?自我評估引發的成就感與快樂程度,對這個人未來的人生走向與抉擇,常常會有重大影響。
Thumbnail
你是不是曾經因為自己的特立獨行而感到不自在呢?又或者因為自己的理念、想法跟周圍的人不一樣而覺得尷尬,其實這種讓人不舒服的感覺都是很正常的,甚至在我們出生的時候就已經預設在我們身體之中。
Thumbnail
你是不是曾經因為自己的特立獨行而感到不自在呢?又或者因為自己的理念、想法跟周圍的人不一樣而覺得尷尬,其實這種讓人不舒服的感覺都是很正常的,甚至在我們出生的時候就已經預設在我們身體之中。
Thumbnail
即便人類是群體動物,但很多時候,我們都是獨自上路、一個人必須面對很多事情、很多個人感受需要自己去面對和處理,世上似乎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雖然任何一段感情需要兩方用心經營,但同時,好感情也真的是。。。
Thumbnail
即便人類是群體動物,但很多時候,我們都是獨自上路、一個人必須面對很多事情、很多個人感受需要自己去面對和處理,世上似乎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雖然任何一段感情需要兩方用心經營,但同時,好感情也真的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