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曾經因為自己的特立獨行而感到不自在呢?又或者因為自己的理念、想法跟周圍的人不一樣而覺得尷尬,其實這種讓人不舒服的感覺都是很正常的,甚至在我們出生的時候就已經預設在我們身體之中。
我們人類總是會在意自己的兩種地位,一種是自己群體相對於其他群體的地位,我們這群在社會中是什麼位子,就像現在總統大選,有人是選黨不選人,他會很在意自己這黨現在是贏還是輸,民調贏了,他會喜心望外,民調輸了,他會氣得牙癢癢,把群體的感受當成自己的感受;或是有人看職棒時, 會跟支持同一隊的球迷同一個鼻孔出氣,攻擊對方球迷,群體的地位會讓你有群體認同感。
另一種則是自己在所在群體中的地位,例如一群人都喜歡聽音樂,但是有人就特別喜歡聽冷門的音樂,他認為其他人都不懂什麼是真正的音樂,對流行音樂嗤之以鼻,這種曲高和寡的心態是一種個人認同,也是優越感的展現,就算我們都是同一群人,但在同一群人中我還是有點不一樣。
群體認同可以帶給我們安全感,自我認同可以帶給我們優越感,安全感跟優越感不是對立的,當安全感越強,我們又更想追求優越感,當今社會是,我們既想要跟別人一樣,又想要跟別人不一樣。
跟別人一樣有多重要
為什麼群體對我們那麼重要呢?其實就是為了讓基因延續下去,從過去採集、狩獵時代開始,人類就需要合作,不管是航海、獵捕大型動物、沒食物時相互支援,我們總是需要自己信的過的人,跟自己有相同部分一樣的人看起來比較有親切感,所以從村落到酋邦甚至到國家,都是群體的累積,群體給我們安定,讓我們產生安全感。
心理學家道格拉斯・肯里克和格里斯克維西斯,寫了一本書叫做《理性動物》,說自然選擇給人的大腦提供七個模塊
- 自我保護
- 吸引配偶
- 保住配偶-這個模塊一但開啟,重點就不是在異性身上,而是在濳在的同性競爭對手上了,男女生吃醋就是將注意力放在競爭對手上
- 群體認同感-希望加入組織獲得社交與團體合作
- 關愛親屬-保護自己的孩子與父母、兄弟姊妹等有基因關聯的人
- 社會地位
- 避免疾病,讓我們看到不乾淨的東西會感到噁心,喜歡舒適的環境
這些模塊就像人類的預設模式,是我們一出生就已經存在在我們腦中的,這幾個模塊會輪流坐莊,在不同的情境,開啟不同模式,很像迪士尼電影《腦筋急轉彎》中各個情緒輪流握有身體的掌控權,而群體認同就是在我們體內預設的模塊之一。
在生物界,有時候群體認同甚至會到一種毀滅自我的程度,就像蜜蜂、螞蟻、黃蜂、白蟻等就是這樣的生物。單個螞蟻幾乎沒有智力,也沒有很大的力量,但是它們能為蟻群奉獻自我,因為每一隻螞蟻都能為了蟻群做最大讓步的犧牲,所以一個蟻群可以展現極高的智力水平,使他們成為自然界強而有力的競爭者。
如何善用群體?
在社會中群體認同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就算是跟陌生人第一次見面,如果赫然發現對方跟你是同鄉,會不會有一種他鄉遇故知的感覺?所以如果想要善用群體的力量,東拼西湊也要找出跟對方相似之處,以下提供幾個模式
- 同鄉:美不美,故鄉土;親不親,故鄉人。一份來自鄉土的認同感,就是一份扶持。
- 同宗:同一個姓氏,同一個宗親,如果能幫上忙,就盡量幫。
- 同學:不管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或是黨校、進修班,都是人生相似的經歷。
- 同道:有共同的信仰,同一個師傅、老師門下,價值觀也會比較相近。
- 同好:琴棋書畫詩酒花,柴米油鹽醬醋茶。能夠有共同的生活志趣,皆是同好
- 同梯:同一梯入伍或是同一梯受訓
- 同業:曾經在某個行業待過,知道行業內的人情冷暖,更能感同身受。
- 同商:同一個商業團或是共同的族群。
當然,刻意提出上述幾個比較容易察覺的共同之處是為了增加對方的好感,羅伯特・席爾迪尼在《影響力》裡就將「喜好原理」列為理論基礎:人們願意答應自己認識和喜歡的人提出的要求。
世界上最偉大的汽車銷售員喬・吉拉德說:「找個他們喜歡的銷售員,再加上優惠的價格。要是你倆著皆有,那生意就成了。」
雖然與眾不同會讓你有優越感,但是群體會讓你更有力量。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按個讚吧!
Facebook : 查思慢想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