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假象:造假、偏見、疏忽與炒作,如何阻礙我們追尋事實》-Stuart Ritchie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科學為當今最有公正力的學科,因為仰賴其客觀、理性、務實及可重複性,相對其它,科學較有說服力。不過科學發表的論文,卻可能出現造假、偏見、炒作等錯誤,日積月累下來會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一篇論文要能讓大眾看見大多藉由期刊發表,而期刊又需要經過重重關卡,其中的論文主題、同行審查、與期刊編輯的反覆交談,不乏有論證、數據不齊全需要修改、調整,一篇論文到真的發表可能要花費數個月的時間。

另外,為了保持好名聲以及更高的討論度,期刊的編輯大多偏好題材新又正面的新聞,大大影響科學家再投稿的想法及意願,而研究失敗的論文更不可能出現在期刊上面。這邊跳出來說,對於為什麼失敗的論文也需要發表? 目的是為了讓之後的學者能夠不用再重蹈覆轍。而且對於在同一個領域的研究發展起到很大的作用,因為可以在該領域的綜合分析提供更完整的資訊,減少研究數據的偏誤。

一個學術研究在實驗期間,通常需要引用不少已經刊登的論文,而期刊幾乎不刊登失敗的論文,導致整體期刊發表的論文偏向正面,造成綜合分析的結果也會往正面看齊,導致結果偏離真相。

-

在發表論文之前,同儕審查的目的就是為了防止出現錯誤、評估研究的質量以及幫論文發表者去背書。但是許多科學家不願提供太多的研究數據給同儕審查,一方面是擔心提供太多數據後反被同行轉去發表,一方面可能是為了掩飾數據的不完整或是錯誤。另外,一項研究通常需要花費數個星期甚至好幾個月,有些被委託的科學家自身也有研究在進行,不太可能有待多的時間去仔細審查,導致許多地方疏漏,造成許多論文的發表在沒經過仔細的審查後,就急忙上架。

-

在論文當中,統計學是很重要的工具,大多數的科學家會去計算P值(Probability Value)

,P值主要目的是用來判斷觀察到的結果是否足夠強烈,以至於不太可能是隨機誤差所造成的。P值的計算方式及驗證的原理這邊就不贅述,如果有興趣可以上網查詢詳細了解。作者要提的是「P值操控」,P值有一個閾值為:0.05,研究的數據如果小於0.05,意味著實驗結果的顯著性不太可能是隨機變異造成的。為了達成0.05,許多科學家會進行一次又一次的計算,甚至只驗算或修改對結果有利的數據,那這篇論文的客觀性將不復存在。為了達成顯著性,科學家可能有意或無意的情況下修改數據,或是運用「化妝術」去修飾未達顯著性的研究,讓人看起來好像有一回事。

不過,P值終究不是萬能的。單獨依賴P值來判斷結果的意義可能會導致誤解。過度依賴可能會忽略結果的實際重要性。因此,學術研究中,P值通常應與其它統計指標一起使用。

-

科學研究本該客觀、無私及公正,不過許多機構或學校會提供論文發表的獎勵,或是利用論文的發表數來給予相對的輔助。例如:某間知名之國際藥廠,為了能夠推銷新的成藥產品,委託科學家做出相對正面的論文來支持其產品,而科學家可以拿到學術研究的補助。

在著名的期刊上發表也可以影響科學家的名聲及地位,這會造成大家想盡辦法只求發表越快速越好,標題越聳動越好,持續發表不可重複性、錯誤百出,甚至是造假的論文。科學家也需要生活,為了研究更需要資金;科學家也是人,人人都會受到誘惑,所以需要有相對應的做法來限制。

-

作者提出一個方法,將研究的數據一切公開透明。通常一篇論文從提出構想到發表之前,都是不公開的。但是如果從提出研究主題就公布大眾,除了可以避免被人抄襲,也可以證明自己的做法沒有任何嫌疑。相對來講,公開這些數據也可以更容易說服編輯,也不會受人猜忌。公開記錄每一個步驟,除了可以讓大家幫忙驗證錯誤,也可以表明自己對研究的項目一切都有信心,就算研究的結果是失敗的也無訪。另一方面還幫你建立聲譽,展現自己是一名誠實的科學家。

另一個方法就是重新檢視獎勵機制,如何能夠讓科學家在研究之餘兼顧生活的品質。也許可以用抽獎的方式來提供研究資金。但這需要眾多科學家一起討論出一個公平又合理的答案。

-

看完這本書才知道,現在除了假新聞的氾濫,連科學研究的造假也是我們需要注意的,並不是所有研究論文都一定是正確的,我們需要去了解論文的透明度、可重複性、樣本數量是否符合研究本身、P值的數據來源、研究是否有偏見、編撰論文的科學家是否有立場的考量。這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決的,需要耐著性子去面對這些。對已知與未知的事物保持謙遜,是持續精進的關鍵。




分享閱讀心得及日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如果你不看新聞,你就會跟世界脫節;但如果你看新聞,你會跟現實脫節。 —Denzel Washington 網際網路的出現讓獲取新聞越來越方便,只要你打開手機就可以透過各種媒體看到新聞,每天無時無刻都有新聞,但獲得這麼多資訊真的是必要的嗎?
本文探討了批判性思考的重要性,並介紹心智訓練的不同方式。批判性思考不僅要求我們分析邏輯與證據,還需不斷地質疑自身信念與經驗。文章指出,思考不僅是與生俱來的能力,也需要透過好奇心、聯想及條理化的過程來不斷加強。隨著教育制度的影響,心智訓練應鼓勵自發思考,而非僅僅依賴機械式的邏輯學習。
我們都希望當個聰明人,不管在親人或是朋友面前展現自己的才智,無疑是讓人覺得驕傲的事。但事實上,人們比自己想像的還「無知」。一旦開始自覺這件事並認清自己的「無知」,才有辦法更上一層樓。 舉一個日常生活的小例子,你能夠解釋馬桶運作的原理嗎?如果想解釋但又發現從未深入思考過背後的原理,這正是作者提到的假
本文探討了現代社會中為何西方主導發展的原因,包括環境、科技、人口等因素的影響。從人類一萬五千年的歷史中,分析了不同地區的發展速度和技術進步的差異,指出文化與科技的進步沒有絕對的「先進」與「落後」,而是對於當地生活的適應性。特別探討了可馴化的動植物、人口結構及疾病對各地文明演進的影響。
如果你不看新聞,你就會跟世界脫節;但如果你看新聞,你會跟現實脫節。 —Denzel Washington 網際網路的出現讓獲取新聞越來越方便,只要你打開手機就可以透過各種媒體看到新聞,每天無時無刻都有新聞,但獲得這麼多資訊真的是必要的嗎?
本文探討了批判性思考的重要性,並介紹心智訓練的不同方式。批判性思考不僅要求我們分析邏輯與證據,還需不斷地質疑自身信念與經驗。文章指出,思考不僅是與生俱來的能力,也需要透過好奇心、聯想及條理化的過程來不斷加強。隨著教育制度的影響,心智訓練應鼓勵自發思考,而非僅僅依賴機械式的邏輯學習。
我們都希望當個聰明人,不管在親人或是朋友面前展現自己的才智,無疑是讓人覺得驕傲的事。但事實上,人們比自己想像的還「無知」。一旦開始自覺這件事並認清自己的「無知」,才有辦法更上一層樓。 舉一個日常生活的小例子,你能夠解釋馬桶運作的原理嗎?如果想解釋但又發現從未深入思考過背後的原理,這正是作者提到的假
本文探討了現代社會中為何西方主導發展的原因,包括環境、科技、人口等因素的影響。從人類一萬五千年的歷史中,分析了不同地區的發展速度和技術進步的差異,指出文化與科技的進步沒有絕對的「先進」與「落後」,而是對於當地生活的適應性。特別探討了可馴化的動植物、人口結構及疾病對各地文明演進的影響。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為何要信任科學,及其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科學不僅是知識的集合,更是社會活動的結果。透過同儕審查和多元的科學社群,我們才能構建對科學的信任。文章引導讀者思考:科學知識如何在社群共識下形成,以及在面對科學爭議時,我們應如何評估風險與行動。信任科學是提升社會福祉與理性思考的必要步驟。
Thumbnail
教育,一直是問題的問題,也是問題的解答。固然《別》以科學為名,但充斥著預設立場(偏見)、矛盾以及語意不明,至少在最基本的一致性(coherecy)上,就有失格之虞。
跳脫一下跟工作相關的思緒,來撰寫一些不一樣的東西,相信諸君都聽過[事情的發生往往來自於溝通不足],然而真的只是溝通不足產生的嗎?在下覺得並非如此,當今社會與科學所教的皆是懷疑,造成了[話中虛幻多有詐,人本不信只為安]的現況,舉凡話語中所參雜的真實與否,真幻交織,根本無法認清,只能回歸到最初謊言與真實
他從古代文獻中得知科學,這東西。
所以科學也許只適用於地球,在別的世界的話...
科學也許只適用於這宇宙,到另一個宇宙的話...
本書介紹了逆思維的四種思考模式,提出了科學家模式的優勢以及多人之下的影響。透過本書,讀者可以學習如何以科學家的態度面對凡事,以及避免陷入二分法的思考方式。
Thumbnail
邏輯不是真理,但是邏輯可以從語句提煉出真理。自古以來,人們就在尋找一套工具,用來審視事物、分析經驗、組織思想、裁決爭議,也就是能判斷真假對錯的邏輯。
〈理應外合:「理性」如何在實踐的邏輯中被推展開來〉
Thumbnail
從佈道,保護並宣揚我們理想的傳教模式、在別人的論據看到瑕疵,我們列舉理由來證明別人是錯的,并且打贏這個案子的檢察官模式、爭取游説選民的認同,尋求贏得觀衆支持的政治人物模式,轉換到擁有科學思維的科學家。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為何要信任科學,及其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科學不僅是知識的集合,更是社會活動的結果。透過同儕審查和多元的科學社群,我們才能構建對科學的信任。文章引導讀者思考:科學知識如何在社群共識下形成,以及在面對科學爭議時,我們應如何評估風險與行動。信任科學是提升社會福祉與理性思考的必要步驟。
Thumbnail
教育,一直是問題的問題,也是問題的解答。固然《別》以科學為名,但充斥著預設立場(偏見)、矛盾以及語意不明,至少在最基本的一致性(coherecy)上,就有失格之虞。
跳脫一下跟工作相關的思緒,來撰寫一些不一樣的東西,相信諸君都聽過[事情的發生往往來自於溝通不足],然而真的只是溝通不足產生的嗎?在下覺得並非如此,當今社會與科學所教的皆是懷疑,造成了[話中虛幻多有詐,人本不信只為安]的現況,舉凡話語中所參雜的真實與否,真幻交織,根本無法認清,只能回歸到最初謊言與真實
他從古代文獻中得知科學,這東西。
所以科學也許只適用於地球,在別的世界的話...
科學也許只適用於這宇宙,到另一個宇宙的話...
本書介紹了逆思維的四種思考模式,提出了科學家模式的優勢以及多人之下的影響。透過本書,讀者可以學習如何以科學家的態度面對凡事,以及避免陷入二分法的思考方式。
Thumbnail
邏輯不是真理,但是邏輯可以從語句提煉出真理。自古以來,人們就在尋找一套工具,用來審視事物、分析經驗、組織思想、裁決爭議,也就是能判斷真假對錯的邏輯。
〈理應外合:「理性」如何在實踐的邏輯中被推展開來〉
Thumbnail
從佈道,保護並宣揚我們理想的傳教模式、在別人的論據看到瑕疵,我們列舉理由來證明別人是錯的,并且打贏這個案子的檢察官模式、爭取游説選民的認同,尋求贏得觀衆支持的政治人物模式,轉換到擁有科學思維的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