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88:【濒死求主眷顾】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诗88:【濒死求主眷顾】

【诗八十八篇题注】「可拉后裔的诗歌,就是以斯拉人希幔的训诲诗,交与伶长。调用麻哈拉利暗俄。」

       标题中,“以斯拉人希幔”是可拉后裔的诗班班长(代上6:33,37)。「伶长」指歌唱班中的领导者,如亚萨、希幔、耶杜顿等。“麻哈拉利暗俄”意指“疾病”或“为病人演奏”;「麻哈拉」指一种曲调,原文有“受苦”或“生病”之意;可能是曲调名,或乐器名。“利暗俄”的意思是“贬抑或折磨”;“以斯拉人希幔”是哥辖诗班的领袖(代上六33)。希幔和以探(诗八十九诗题)都被列入所罗门年间著名的智慧人名单之内(王上四31)。他在大卫执政时受任为利未乐师之一(代上十五17、19)。「训诲诗」原文的意思是「沉思的诗」,指教导和勉励的诗。这是一首个人求告诗,作者染有重病,一生与世隔绝(15节),生活在死亡边缘(3节)。神的忿怒常在他身上(7节),最亲近的人远离他,就像他患有皮肤传染病一样(8节)。他最亲密的朋友只剩下阴间的黑暗。这是《诗篇》中最悲愁、孤单的一首诗,可以说一点希望、一线光都见不到。但作者在苦痛的深处仍能仰首向神求助(9节),因为神是慈爱的拯救者(1节)。   

这是诗歌集里最悲伤的诗篇,作者形容他所面对的灾难(1-9节),威胁他生命的危机(10-13节),并说出因所发生之事而引起的惊惶(14-18节)。

                            一、求主眷顾(1-18)

这是一篇祈祷诗。诗人的苦况:他患了重病(可能是麻疯或癞病),故被隔离,为亲友憎恶。祈求的基础:诗人求神医治他,因他若逝世进入阴间,就不能再次称谢神和宣扬神的慈爱。诗人的苦况:他再次说出自己的痛苦;事实上,他自幼年开始即受折磨和惊恐,难怪他觉得神抛弃了他,不爱顾他。

【诗八十八1-2】1「耶和华拯救我的神啊,我昼夜在你面前呼吁。」2「愿我的祷告达到你面前,求你侧耳听我的呼求。」

     「以斯拉人希幔」是哥辖族诗班的领袖(代上六33)。诗人可能染有大麻风,与世隔绝(8节),生活在死亡的边缘,在地上已经毫无希望。但他在痛苦的深处,仍然坚信神是「拯救我的神」(1节),所以昼夜在神面前呼吁。本篇是诗篇中最「黑暗」(6、、12、18节)的一篇,诗人忧伤、孤单,反复提到死亡(5、10、15节),呼求一声比一声强烈(2、9、13节);但却得不到回应、听不到解释,除了第1节,没有一点亮光。圣灵却把这样一篇「绝望之诗」摆在诗篇里,要让它成为绝望之人的帮助。因为本篇能让「心里满了患难」(3节)的人看到:圣经里还有人的情绪比我们更低落,甚至被神「放在极深的坑里,在黑暗地方,在深处」(6节)。

【诗八十八3】「因为我心里满了患难,我的性命临近阴间。」

     他的生命充满患难, 他不能抗拒不步向死亡和阴间。他已经被放弃,只有等待死亡。心中满了患难只好向那能察看人心的神呼求,只有祂看得清楚。只祂有是那赐平安、安慰的神。

【诗八十八4-5】4「我算和下坑的人同列,如同无力的人一样。」5「我被丢在死人中,好像被杀的人躺在坟墓里。他们是你不再纪念的,与你隔绝了。」

    「无力的人」(4节),指死人。我被列在下坑的死人中,就像一个没有气力的人一样。「我被丢在死人中」(5节),原文是「我被释放在死人中」,意思是痛苦到一个程度,他的一切力量已经衰败、消失。现在他被丢在死人中,好象一个无知觉的士兵,身处于满布尸首的战场上;或象战争的受害者,与其它人一同被埋葬在公众坟墓里。他感到神已经把他忘记,因而任何蒙神帮助的盼望都已隔绝了。

【诗八十八6】「你把我放在极深的坑里,在黑暗地方,在深处。」

     「极深的坑里」:指阴间;又指灾祸的严重性 。「黑暗地方」:意味无法沐浴神恩典的地方。 有时我们被神带到一个境地,好像被神放在「极深的坑里」。但坑中的经历只是过程,不是目的。当我们从坑中出来的时候,就可以见证神的救恩:「祂从祸坑里,从淤泥中,把我拉上来,使我的脚立在盘石上,使我脚步稳当」(四十2)。即使是「在黑暗地方,在深处」(6节),神一样能造就我们,因为「黑暗和光明,在祢看都是一样」(一百三十九12)。

【诗八十八7】「你的忿怒重压我身,你用一切的波浪困住我。细拉」

     6-7 描述作者目前陷入苦境,都是神的作为与愤怒导致。神向他发怒,他正陷于神审判的波浪之中。神的儿女所经受的苦难,不管是管教的「忿怒」(7节)、还是试炼的「波浪」(7节),都是为了除去我们生命中的杂质,把我们的生命炼成精金。

【诗八十八8】「你把我所认识的隔在远处,使我为他们所憎恶。我被拘困,不得出来。」

      「我所认识的」:指诗人的朋友或亲属。「所憎恶」:含有“看着可憎的事物”之意,描绘诗人被朋友或亲属疏远。神把诗人带到像约伯一样的地步,诗人认为神不但没有响应他、理会他,甚至连人间的亲朋好友都离开他,使得作者陷入完全孤单困苦的状况。

【诗八十八9】「我的眼睛因困苦而干瘪。耶和华啊,我天天求告你,向你举手。」

     「眼睛因困苦而干瘪」:整个人虚弱,没有半点精力。「向你举手」:诗人以此表现对神的迫切恳求(68:31)。在痛苦中能流泪还能得一点安慰,若是眼睛连泪都流不出来,就更感觉苦恼了。诗人不单是心中困苦忧愁,而且身体有病,所以“眼睛干瘪”,在这样的痛苦中,他只有向神天天祈求,向他举手。

【诗八十八10-12】10「你岂要行奇事给死人看吗?难道阴魂还能起来称赞你吗?细拉」11「岂能在坟墓里述说你的慈爱吗?岂能在灭亡中述说你的信实吗?」12「你的奇事岂能在幽暗里被知道吗?你的公义岂能在忘记之地被知道吗?」

     「阴魂」:指已死去的人;又指幽魂、死人的阴魂。「幽暗」和「忘记之地」:皆指阴间。10-12节诗人以疑问形式询问神,因为诗人认为自己若死亡,就不能再成就神美好的事工。诗人醒悟,圣徒死后虽然可以进入天国,然而,也因此失去事奉神及邻人的机会,从而为自己瘦弱多病之躯叹息。旧约中许多信徒对于死后的事不甚了解。他们只看死后如同没有感觉,到没有知识的地方。但到了主亲自从父神那里来到世界将天堂的福气说明了,并预备了救恩,这才对死后有了盼望。主耶稣复活时把阴间有信心的阴魂带到他的乐园里去。从那时与主同在就是好得无比了。那里的圣徒和众天使都是述说神的慈爱。那里不再是“忘记之地”,神的选民是在天堂永远地被纪念。信徒死不再在幽暗的地方,乃是到了光明地界(比较路16:19-31)。

【诗八十八13】「耶和华啊,我呼求你,我早晨的祷告要达到你的面前。」

     早晨是一天的开始,也就是一天的起头。最要紧的事总要先作,也是精神最灵敏的时候。这正是祷告最好的时候。诗人恳求耶和华,并且好象是更新恳求的强烈程度。确实的,每天早晨神都能听见他热切的祷告。诗人在神面前迫切祷告(13节),不断倾诉自己的痛苦和困惑(14-18节)。

【诗八十八14】「耶和华啊,你为何丢弃我?为何掩面不顾我?」

      他表示全然的困惑,他不知道神为何这样丢弃他,不向他施以怜悯或喜悦的目光。「我(的灵魂)」:诗人虽因肉体痛苦愁烦,但他毕竟不是与神慈爱完全隔绝的不信者。应允越是迟延,圣徒就越要迫切祷告。

【诗八十八15】「我自幼受苦,几乎死亡,我受你的惊恐,甚至慌张。」

     「甚至慌张」:万分惧怕,手足无措;困惑的、无所适从的。自他年幼的时候开始,他的生命就是一个不断受苦和死亡的故事。他现在处于神惊恐的漩涡中,既慌张又无助。他的痛苦是如此之深,「终日如水环绕」(17节),以致他满腹疑团,觉得神「丢弃我、掩面不顾我」(14节),所以让自己遭受长期的痛苦、惊恐和困惑(15节)。

【诗八十八16】「你的烈怒漫过我身,你的惊吓把我剪除。」

      诗人认为他一切所遭遇的都是从主来的。所以当时他所受的痛苦认定是主的安排。神的烈怒象浪潮一样把他淹没,神的惊吓使他不能作声。信徒最要紧的一件事就是注意自己所受的痛苦是不是出于自己的恶行。 

【诗八十八17-18】17「这些终日如水环绕我,一齐都来围困我。」18「你把我的良朋密友隔在远处,使我所认识的人进入黑暗里。」

     「如水环绕我……围困我」:诗人更加栩栩如生地表达自己所处的状况,乃十万火急。

17-18节看不到逃脱的希望,痛苦无所不在的包围作者。诗人一点帮助与希望都没有。

本诗原文以「黑暗」(18节)结束,答案、希望或转机都没有出现(16~18节)。但即使在看不到安慰和出路的时候,诗人仍然抓紧神,因为他在难处背后看到神管理的手,是「祢的烈怒」、「祢的惊吓」(15节)、是「祢把我的良朋密友隔在远处」(18节)。既然是「拯救我的神」(1节)在掌管一切,他就只管「情词迫切地直求」(路十一8),因为「现在有云遮蔽,人不得见穹苍的光亮;但风吹过,天又发晴」(伯三十七21),「神的选民昼夜呼吁祂,祂纵然为他们忍了多时,岂不终久给他们伸冤吗」(路十八7)?

       圣灵把这样一篇极端悲愁、绝望的诗摆在这里,没有由悲转喜、走出死荫幽谷的美好结局,好让我们看到:

    (1)每个信徒都有可能和这位诗人一样经历无法除去的痛苦,所以才需要「心里叹息,等候得着儿子的名分,乃是我们的身体得赎」(罗八23),「羡慕一个更美的家乡,就是在天上的」(来十一16)。如果信徒只是为了解决今生的难处、得着今生的福气而信神,正好应了撒但的控告:「约伯敬畏神,岂是无故呢」(伯一9)?(2)我们所经历的痛苦并不特殊,人生各种最难的光景,行走天路的先辈们都经历过、也都走出来了。因为他们「深信无论是死,是生……是现在的事,是将来的事……都不能叫我们与神的爱隔绝;这爱是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的」(罗八38~39)。我们所当做的,就是像他们一样在神面前倾述、自省、等候,直到「金光出于北方」(伯三十七22)。因此,当我们读了八十八篇之后,一定要继续读八十九篇。

raw-image

上图:一群贝都因人和他们的骆驼在多坍遗址的一个坑旁边,这可能就是约瑟被扔进去的坑,摄于1900年。多坍谷有很多这样的坑,用来储水饮牛羊(6节)。







avatar-img
0會員
14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常希连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诗八十七篇题注】「可拉后裔的诗歌。」        这是一篇赞美诗,但因以锡安为颂赞对象,故又称作“锡安歌”,与46、48、76、122、137篇属同一类。全诗歌颂锡安为“神的城”,为祂所爱护。 将要到来的宇宙性国度。本诗是以色列自巴比伦归回后所写。回到故国的百姓,虽然建造圣殿,却因自己微弱的势
诗86:【贫乏者之祈祷】 【诗八十六篇题注】「大卫的祈祷。」        这是一首个人求告诗。诗人受到仇敌攻击,求神帮助。诗中作者自称为“你的仆人”,说明他若非大卫,一定也是一位王,陷在困苦中(1节),有患难逼迫他(7节),情况恶劣(13节)。这种环境一半因自己的罪(5节),一半来自敌人(1
诗85:【求耶和华施恩其民】 【诗八十五篇题注】「可拉后裔的诗,交与伶长。」       这是一首会众求告诗。从前三节看,以民已从被掳巴比伦的日子回归故国,但遭遇到极大的苦难(可能是尼希米或玛拉基所经历的那种逼迫),因而求神怜悯。此诗多用于圣诞或新年敬拜中。救恩与敬畏之人相近。从被掳之地巴比
诗84:【渴慕耶和华的殿宇】 【诗八十四篇题注】「可拉后裔的诗,交与伶长。用迦特乐器。」       这是一首个人的求告诗,作者的处境和四十二篇相似,也是因战争或敌人攻占耶京(例如王下十八13-16记载的事),以致不能回到圣殿中敬拜侍奉,写此诗表达渴望之情。这首诗当为被掳前之作,后来用作朝圣,更
诗83:【因敌谋绝选民求神使敌灭亡】  【诗八十三篇题注】「亚萨的诗歌。」       这是一首全民的求告诗,在各国联合向以色列进攻之时,求神粉碎敌人的企图。诗中一共提到十个国家。《代下》二十章记有摩押、亚扪和以东进侵犹大的事,或许便是此诗的背景。这是一篇团体的祈祷诗。祈求的内容:诗人求神不要
诗82:【严责不公平之审判】  【诗八十二篇题注】「亚萨的诗。」        作者仿佛看见神坐在天庭的宝座上(像《(约伯记》一6所描写的),秉公义审判列邦。地上负有保护贫寒孤苦责任的人站在祂面前听审。由于作者仿先知口气说话,所以本诗带有浓厚的神谕色彩。这是一篇带有先知谕言色彩的诗。 像诗篇第
【诗八十七篇题注】「可拉后裔的诗歌。」        这是一篇赞美诗,但因以锡安为颂赞对象,故又称作“锡安歌”,与46、48、76、122、137篇属同一类。全诗歌颂锡安为“神的城”,为祂所爱护。 将要到来的宇宙性国度。本诗是以色列自巴比伦归回后所写。回到故国的百姓,虽然建造圣殿,却因自己微弱的势
诗86:【贫乏者之祈祷】 【诗八十六篇题注】「大卫的祈祷。」        这是一首个人求告诗。诗人受到仇敌攻击,求神帮助。诗中作者自称为“你的仆人”,说明他若非大卫,一定也是一位王,陷在困苦中(1节),有患难逼迫他(7节),情况恶劣(13节)。这种环境一半因自己的罪(5节),一半来自敌人(1
诗85:【求耶和华施恩其民】 【诗八十五篇题注】「可拉后裔的诗,交与伶长。」       这是一首会众求告诗。从前三节看,以民已从被掳巴比伦的日子回归故国,但遭遇到极大的苦难(可能是尼希米或玛拉基所经历的那种逼迫),因而求神怜悯。此诗多用于圣诞或新年敬拜中。救恩与敬畏之人相近。从被掳之地巴比
诗84:【渴慕耶和华的殿宇】 【诗八十四篇题注】「可拉后裔的诗,交与伶长。用迦特乐器。」       这是一首个人的求告诗,作者的处境和四十二篇相似,也是因战争或敌人攻占耶京(例如王下十八13-16记载的事),以致不能回到圣殿中敬拜侍奉,写此诗表达渴望之情。这首诗当为被掳前之作,后来用作朝圣,更
诗83:【因敌谋绝选民求神使敌灭亡】  【诗八十三篇题注】「亚萨的诗歌。」       这是一首全民的求告诗,在各国联合向以色列进攻之时,求神粉碎敌人的企图。诗中一共提到十个国家。《代下》二十章记有摩押、亚扪和以东进侵犹大的事,或许便是此诗的背景。这是一篇团体的祈祷诗。祈求的内容:诗人求神不要
诗82:【严责不公平之审判】  【诗八十二篇题注】「亚萨的诗。」        作者仿佛看见神坐在天庭的宝座上(像《(约伯记》一6所描写的),秉公义审判列邦。地上负有保护贫寒孤苦责任的人站在祂面前听审。由于作者仿先知口气说话,所以本诗带有浓厚的神谕色彩。这是一篇带有先知谕言色彩的诗。 像诗篇第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琴曲歌辭 胡笳十八拍 其七 第七拍 唐 · 劉商 男兒婦人帶弓箭tsian3,塞馬蕃羊臥霜霰sian3。 寸步東西豈自由,偷生乞死非情願guan7。 龜茲觱篥愁中聽,碎葉琵琶夜深怨uan3。 竟夕無雲月上天,故鄉應得重相見kian3。 介音 -i vs. -u 與 在泉州腔音為混合音- 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EMKS0vTPR8聽過巴哈的無伴奏大提琴嗎?妳一定聽過,只要幾個小節帶過,妳一定可以辨認出來。這幾乎是所有大提琴家必備的曲目,從卡薩爾斯、羅斯托波維奇、愛穿三宅一生的穆斯基一直到馬友友,一定都會錄製的曲目。 這個曲子自從巴
Thumbnail
巴哈的《賦格的藝術》被視為教科書般作品,在他過世百年後重新挖掘出來,依舊是音樂會常見的曲目,優美到被視為文學作品,甚至宛如詩詞。《賦格的藝術》更令人驚嘆的地方,是展現了巴哈的彈性,雖然音樂創新的能力走下坡,巴哈並沒陷入沮喪與憂鬱,在人生的最後階段是快樂的老師。
多雷米发索啦提?音律之妙,普傳明心! 紅黃藍青橙紫黑?顏色之妙,普傳和諧! 這段文字將音律和顏色進行了對應,表達了對於音樂和色彩的崇敬和理解。 它強調了音樂和色彩所帶來的美好與和諧感,並將這種美好與和諧傳達給了所有人。 整段文字通過對音律和顏色的描述,表達了對於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讚美和感激之情
Thumbnail
《石州慢·和趙見獨書事,見獨善鼓琴》宋 王之道 天迥樓高,日長院靜,琴聲幽咽iat。(迥hing6) 昵昵恩情,切切言語,似傷離別piat。(昵nit8) 子期何處,漫高山流水,又逐新聲徹Tiat8(thiat)。(漫 buan7/ban7,逐tiok8/tik8) 彷彿江上移舟,聽琵琶悽切
Thumbnail
這是我的舒伯特即興曲作品90號第二首,一共八頁密密麻麻的樂譜,上面記錄著第一次學習這首大曲時,老師要我先用視譜的方式解讀出來的和弦記號。
Thumbnail
相信對於學習薩克斯風的人來說,拉長音不是一件陌生的事,但其實做到的人少的可憐,其實拉長音真正的意義不在於只是拉長音,而是感受如何去「控制」氣。
Thumbnail
我叫馬樂Madal,是一名喜歡學習文化及古調音樂的音樂人、文化人、教育人、社工人等多重身分者,阿美族的音樂是我現階段很重要的生命泉源。本篇透過分享馬樂踏入族語音樂創作的心路歷程,以及從古調裡能產出非常多美妙的樂章,跟大家說說我的音樂故事。
記錄教授有關評論詩詞吟唱語錄一則。
Thumbnail
琴曲歌辭 胡笳十八拍 其七 第七拍 唐 · 劉商 男兒婦人帶弓箭tsian3,塞馬蕃羊臥霜霰sian3。 寸步東西豈自由,偷生乞死非情願guan7。 龜茲觱篥愁中聽,碎葉琵琶夜深怨uan3。 竟夕無雲月上天,故鄉應得重相見kian3。 介音 -i vs. -u 與 在泉州腔音為混合音- 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EMKS0vTPR8聽過巴哈的無伴奏大提琴嗎?妳一定聽過,只要幾個小節帶過,妳一定可以辨認出來。這幾乎是所有大提琴家必備的曲目,從卡薩爾斯、羅斯托波維奇、愛穿三宅一生的穆斯基一直到馬友友,一定都會錄製的曲目。 這個曲子自從巴
Thumbnail
巴哈的《賦格的藝術》被視為教科書般作品,在他過世百年後重新挖掘出來,依舊是音樂會常見的曲目,優美到被視為文學作品,甚至宛如詩詞。《賦格的藝術》更令人驚嘆的地方,是展現了巴哈的彈性,雖然音樂創新的能力走下坡,巴哈並沒陷入沮喪與憂鬱,在人生的最後階段是快樂的老師。
多雷米发索啦提?音律之妙,普傳明心! 紅黃藍青橙紫黑?顏色之妙,普傳和諧! 這段文字將音律和顏色進行了對應,表達了對於音樂和色彩的崇敬和理解。 它強調了音樂和色彩所帶來的美好與和諧感,並將這種美好與和諧傳達給了所有人。 整段文字通過對音律和顏色的描述,表達了對於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讚美和感激之情
Thumbnail
《石州慢·和趙見獨書事,見獨善鼓琴》宋 王之道 天迥樓高,日長院靜,琴聲幽咽iat。(迥hing6) 昵昵恩情,切切言語,似傷離別piat。(昵nit8) 子期何處,漫高山流水,又逐新聲徹Tiat8(thiat)。(漫 buan7/ban7,逐tiok8/tik8) 彷彿江上移舟,聽琵琶悽切
Thumbnail
這是我的舒伯特即興曲作品90號第二首,一共八頁密密麻麻的樂譜,上面記錄著第一次學習這首大曲時,老師要我先用視譜的方式解讀出來的和弦記號。
Thumbnail
相信對於學習薩克斯風的人來說,拉長音不是一件陌生的事,但其實做到的人少的可憐,其實拉長音真正的意義不在於只是拉長音,而是感受如何去「控制」氣。
Thumbnail
我叫馬樂Madal,是一名喜歡學習文化及古調音樂的音樂人、文化人、教育人、社工人等多重身分者,阿美族的音樂是我現階段很重要的生命泉源。本篇透過分享馬樂踏入族語音樂創作的心路歷程,以及從古調裡能產出非常多美妙的樂章,跟大家說說我的音樂故事。
記錄教授有關評論詩詞吟唱語錄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