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4)家庭情緒對我的影響,離開家後,我才發現自己從未真正自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我是家中排行最小,我們家庭中又屬於權威型的家庭,在家庭的組織底下,我下意識的反應是放棄溝通,當我可以選擇時候只要面對家人就是不能有任何意見,只要有任何的錯都是因為我的緣故,長期在這種環境底下對我的身心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即便我現在已經結婚搬離家ㄧ年多,我還是會感受到家人帶給我的壓力與恐懼感,就像烙印在我心裡一樣,只要再次見到家人我那恐懼感就會再回到我身上,就像我不能再好好表達自我一樣,在那個空間我只能閉嘴不要講話最好。

當我剛開始跟我太太交往的時候,有次他要我去點餐選自己想要吃的東西時候,我內心突然有的想法浮現出來,我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嗎?我當下很震驚,為何我會有這種想法出現,長期以來跟比較緊密的人相處,我幾乎是要把我自己的想法給關閉,不要去思考不要提任何意見,我真的有說話的權利嗎?

我們長期習慣的相處模式,對另個人可能是一種傷害我們而不自覺。

真正讓我感到崩潰的事情是在這兩年我一直無法走出來,在我父親受傷時候,大家要照顧他意見不同時需要討論,我試圖想要跟我家人好好溝通,但我家人的回覆卻是,我最不喜歡溝通,我就是喜歡被賦予任務的角色,直接斬斷了溝通的渠道,即便我跪下說要我怎麼做都可以,全部照顧的任務都給我就好,全部由我來做,我暫停工作我也願意,我說我願意盡力的做配合,卻只得到帶我爸去看醫生就好。

那為何會談到全部由我來做的提議呢?原因是家人照顧父親,我強烈感覺到一種為何是只有我來做,其他人為什麼不做的這份不悅的情緒深深地影響了我,我再也受不了那不斷地埋怨自己做了很多卻得不到幫助,即便我積極表示我願意幫助,卻不願意把照顧的責任放下,讓我深受打擊。

因為我無法再跟家人溝通了,那份家人對我的怨恨存在我心中,我帶著這份恐懼搬離了我原本的家,剛開始搬出來時候我每天無法冷靜下來,內心感到無比的恐懼,深怕我沒有做好什麼,害怕家人對我的看法那恐懼在我心中持續好長一段時間,我幾乎無法專注,我失去的工作能力與專注力,每天就是睡覺整理家中,根本無法工作。

那份恐懼讓我無法完成我想完成的目標,深埋在我心中久久無法散去。

為了要把照顧父親的責任完成,原本想做的事情放棄掉了一部分,我面臨工作上的抉擇我不知道該怎麼繼續下去,於是我找到了朋友跟他們描述我所遇到的困境,到底該怎麼來面對與解決,當時朋友建議我可以去學看看教練(Coaching),我第一次聽到教練這個服務,教練有點像是短期諮商,可以透過30~40分鐘的教練對話,來找到一些方法讓案主可以找到自己的內在力量來突破現況。

我就照他的建議去上了達真的教練課,上課的方式有別於我以前去上過的課,十分特別,但剛開始上課時候其實我是感受到很不自在的,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很想離開教室,就覺得自己好像比節人差勁的感覺,有機會再分享更多有關上課的內容。

上課的時候有談到很多跟家人有關的互動,上完課以後我還是花了快半年才從原本生家庭的關係中慢慢的走了出來,那段時間我感受到特別的絕望。

練習好控制自己情緒不僅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他人的健康。

如果沒有遭遇到這樣的狀態,把這個場景的對話方式改變一下,或許事情就會變得很不一樣。


人生的自我修行,是一條透過覺察成為更好的自己的旅程。當我們學會照顧好自己的情緒,人際關係自然會變得順暢;當生活穩定後,才有餘裕追求更深層的靈性探索。學會在生活中實踐覺察與成長。先從人際互動開始,透過與人交流學習,最後才回歸內在。修行,不是遠離世界,而是在生活中不斷提升自己,找到與世界和諧共存的方式。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親身經歷的靈異事件,從學生時期感覺到有人在身邊,到工作後發現母親的靈魂一直跟隨,以及透過朋友、塔羅牌師和宮廟師姐的協助,最終解決問題。文中詳細描述了事件經過、地點(三峽行修宮、中壢觀音堂)以及處理方式(請護身符、燒紙錢),並探討了作者從科學派到相信靈魂存在的轉變。
從親子關係的議題出發,探討原生家庭的影響以及權威式教養方式可能造成的傷害。文章以日劇劇情為引子,分享觀後感,並連結自身經驗,反思親子溝通的重要性。
比爾蓋茲的成功與其父母的教養方式息息相關,他們採用「愛與邏輯」的教養方式,在設定明確界限的同時,以理性溝通取代情緒勒索。此篇文章深入探討比爾蓋茲父母的七大教養祕訣,包括理性溝通、培養獨立思考、設定規範、鼓勵閱讀、培養競爭力、教導金錢觀念以及讓孩子承擔後果,並反思情緒化教養對孩子造成的傷害。
這篇文章探討作者與父親之間複雜的關係,從母親離世後,家庭氛圍的轉變,到作者獨自面對孤寂與壓力的成長過程。文中描述了作者因害怕父親而選擇逃避,以及後來透過自我覺察和尋求協助(例如:教練諮詢)來處理與家人關係的心路歷程。文章最後點出作者希望分享自身經驗,給予有類似困境的讀者參考與啟發。
這篇文章探討原生家庭情緒勒索對成年子女的影響,作者分享自身經驗,說明長期在不健康的家庭環境中成長,如何導致創傷、失去規劃未來的能力,以及如何努力掙脫這些束縛。文章並提及影片內容,闡述童年創傷如何造成「未來維度喪失」,以及如何影響個體的生存模式和行為模式。
十年以上客戶案例分享,從零成本接案到協助客戶退休後開創潛水訓練中心,並成功讓其網站關鍵字排名第一。文章分享了SEO技巧、Facebook粉絲團經營、Google商家資訊設定等,驗證了行銷理論的實踐效果,並展現了以客戶成功為導向的服務精神。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親身經歷的靈異事件,從學生時期感覺到有人在身邊,到工作後發現母親的靈魂一直跟隨,以及透過朋友、塔羅牌師和宮廟師姐的協助,最終解決問題。文中詳細描述了事件經過、地點(三峽行修宮、中壢觀音堂)以及處理方式(請護身符、燒紙錢),並探討了作者從科學派到相信靈魂存在的轉變。
從親子關係的議題出發,探討原生家庭的影響以及權威式教養方式可能造成的傷害。文章以日劇劇情為引子,分享觀後感,並連結自身經驗,反思親子溝通的重要性。
比爾蓋茲的成功與其父母的教養方式息息相關,他們採用「愛與邏輯」的教養方式,在設定明確界限的同時,以理性溝通取代情緒勒索。此篇文章深入探討比爾蓋茲父母的七大教養祕訣,包括理性溝通、培養獨立思考、設定規範、鼓勵閱讀、培養競爭力、教導金錢觀念以及讓孩子承擔後果,並反思情緒化教養對孩子造成的傷害。
這篇文章探討作者與父親之間複雜的關係,從母親離世後,家庭氛圍的轉變,到作者獨自面對孤寂與壓力的成長過程。文中描述了作者因害怕父親而選擇逃避,以及後來透過自我覺察和尋求協助(例如:教練諮詢)來處理與家人關係的心路歷程。文章最後點出作者希望分享自身經驗,給予有類似困境的讀者參考與啟發。
這篇文章探討原生家庭情緒勒索對成年子女的影響,作者分享自身經驗,說明長期在不健康的家庭環境中成長,如何導致創傷、失去規劃未來的能力,以及如何努力掙脫這些束縛。文章並提及影片內容,闡述童年創傷如何造成「未來維度喪失」,以及如何影響個體的生存模式和行為模式。
十年以上客戶案例分享,從零成本接案到協助客戶退休後開創潛水訓練中心,並成功讓其網站關鍵字排名第一。文章分享了SEO技巧、Facebook粉絲團經營、Google商家資訊設定等,驗證了行銷理論的實踐效果,並展現了以客戶成功為導向的服務精神。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相信許多人對原生家庭的詞並不陌生,但原生家庭會影響的層面可能就不是這麼多人熟悉的...
原生家庭是每個人都有的,若原生家庭有問題,也會是最難處理的。有些人認為自己家庭沒有溫暖,然而很有可能只是彼此用不同方式關愛彼此而已。 就算家人真的利益相對,也難掩偶爾的關愛之情,只是我們的執著只讓我們看見壞的那一面。若我們能看見溫暖看見愛、避開不屬於我們的利益之爭、喜惡
Thumbnail
一個人的生活,出現了意外的訪客。心裡再多的不願及不甘還是要學習面對。 家始終是我們想逃離卻又不得不面對的課題。理性層面來說我們無法選擇父母及成長的環境。 如果說靈魂投生前真的是有意識選擇,那麼這個家就是我們所選,只是不記得了。 無論如何,要面對的始終逃不了。轉念是唯一能做的事。孝順是我們從小到
Thumbnail
親情是我們在不和階的成長環境中極力想擺脫的束縛,卻也是永遠無法掙脫的枷鎖。父母有他們的成長歷程,在他們成長的環境裡感受及學習何謂「愛」。再以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給予。 也許並不符合我們的需求和期待,卻也是他們僅有及學習到的「愛的方式」。 長大後我們建立自己的家庭,進入親密關係中。如果沒有重新檢
Thumbnail
我可能只是想哀悼我內心那個受傷的孩子,她沒有獲得她內心想像幸福的家庭。 擁有情緒穩定的父母,是一個孩子能夠擁有最大的富足。
Thumbnail
在一個只會貶低妳自我價值的家庭裡長大,要活得有自信是件極其困難的事情。這幾年透過自我探索和自我療癒,陌生的「自信感」算是有開始慢慢冒出頭、探出枝芽,小心翼翼的成長,可辛苦了這麼久,好不容易才建立起來的一切,只要回老家待超過兩天,就又會被連根拔起,再次陷入自我懷疑、自我批判的深淵。 每次回老
Thumbnail
我覺得我小時候非常希望討爸媽歡心,但是不論怎麼嘗試,總是被笑,被批評,被貶低,被侮辱。後來長大了以後,就很不喜歡爸媽了。看他們表面上成功,細看其實問題也一大堆。就算告訴自己不要學他們的缺點,但是實際上,很多他們的一些做人處事的態度跟方法還是會被我內化了。
Thumbnail
這是一位單親家庭小孩的成長故事,經歷了霸凌、me to事件、離婚、失業、親戚的不理解,但透過心理書籍的學習,找到自我和解的方式,堅定的走出低潮,超越傳統觀念。
Thumbnail
你們和家人的關係如何呢? 我從小就和原生家庭的關係就很微妙,雖然從外觀來看,我應該是個幸福的孩子,從小到大我家從來沒給我經濟壓力,甚至我的零用錢都比同齡的人多;爸媽平常雖然工作忙碌,但假日還是會陪我們,帶我們出去玩;我家每天開火,甚至到現在出社會了,我媽還會替大家帶便當,總而言之,在這樣環
Thumbnail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療癒童年。" 依附關係,分為四種「安全依附」「焦慮依附 」「逃避依附」「混亂依附」,記得「自我覺察」,與自我對話,和自己和解;論自我分化-父母何時與孩子分房睡,避免女孩長大產生依賴性,男孩產生戀母情結,訓練孩子自我分化,培養獨立自主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相信許多人對原生家庭的詞並不陌生,但原生家庭會影響的層面可能就不是這麼多人熟悉的...
原生家庭是每個人都有的,若原生家庭有問題,也會是最難處理的。有些人認為自己家庭沒有溫暖,然而很有可能只是彼此用不同方式關愛彼此而已。 就算家人真的利益相對,也難掩偶爾的關愛之情,只是我們的執著只讓我們看見壞的那一面。若我們能看見溫暖看見愛、避開不屬於我們的利益之爭、喜惡
Thumbnail
一個人的生活,出現了意外的訪客。心裡再多的不願及不甘還是要學習面對。 家始終是我們想逃離卻又不得不面對的課題。理性層面來說我們無法選擇父母及成長的環境。 如果說靈魂投生前真的是有意識選擇,那麼這個家就是我們所選,只是不記得了。 無論如何,要面對的始終逃不了。轉念是唯一能做的事。孝順是我們從小到
Thumbnail
親情是我們在不和階的成長環境中極力想擺脫的束縛,卻也是永遠無法掙脫的枷鎖。父母有他們的成長歷程,在他們成長的環境裡感受及學習何謂「愛」。再以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給予。 也許並不符合我們的需求和期待,卻也是他們僅有及學習到的「愛的方式」。 長大後我們建立自己的家庭,進入親密關係中。如果沒有重新檢
Thumbnail
我可能只是想哀悼我內心那個受傷的孩子,她沒有獲得她內心想像幸福的家庭。 擁有情緒穩定的父母,是一個孩子能夠擁有最大的富足。
Thumbnail
在一個只會貶低妳自我價值的家庭裡長大,要活得有自信是件極其困難的事情。這幾年透過自我探索和自我療癒,陌生的「自信感」算是有開始慢慢冒出頭、探出枝芽,小心翼翼的成長,可辛苦了這麼久,好不容易才建立起來的一切,只要回老家待超過兩天,就又會被連根拔起,再次陷入自我懷疑、自我批判的深淵。 每次回老
Thumbnail
我覺得我小時候非常希望討爸媽歡心,但是不論怎麼嘗試,總是被笑,被批評,被貶低,被侮辱。後來長大了以後,就很不喜歡爸媽了。看他們表面上成功,細看其實問題也一大堆。就算告訴自己不要學他們的缺點,但是實際上,很多他們的一些做人處事的態度跟方法還是會被我內化了。
Thumbnail
這是一位單親家庭小孩的成長故事,經歷了霸凌、me to事件、離婚、失業、親戚的不理解,但透過心理書籍的學習,找到自我和解的方式,堅定的走出低潮,超越傳統觀念。
Thumbnail
你們和家人的關係如何呢? 我從小就和原生家庭的關係就很微妙,雖然從外觀來看,我應該是個幸福的孩子,從小到大我家從來沒給我經濟壓力,甚至我的零用錢都比同齡的人多;爸媽平常雖然工作忙碌,但假日還是會陪我們,帶我們出去玩;我家每天開火,甚至到現在出社會了,我媽還會替大家帶便當,總而言之,在這樣環
Thumbnail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療癒童年。" 依附關係,分為四種「安全依附」「焦慮依附 」「逃避依附」「混亂依附」,記得「自我覺察」,與自我對話,和自己和解;論自我分化-父母何時與孩子分房睡,避免女孩長大產生依賴性,男孩產生戀母情結,訓練孩子自我分化,培養獨立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