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居家督導員,我深刻感受到,理解與合作是長照服務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然而,對於需要被照顧的家庭來說,這樣的道理有時並不容易接受,尤其是當偏見與誤解悄然滋生時。
這個家庭中有兩位需要照護的長輩,由於女兒白天工作繁忙,申請了居服員協助每日代購餐點及陪伴服務。一週內有三位居服員輪流提供服務,其中一位名叫小美。
小美因為上一個案家的服務結束時間較晚,經過與女兒協商,每次晚餐會比其他居服員晚送半小時。她對長輩的耐心和細緻讓女兒非常滿意,但這樣的安排卻引發了意料之外的誤解。
兩位長輩對此並不知情,誤以為小美「偷懶、不守時」,甚至在她送餐時流露出不滿與不信任。這讓一位盡心盡力的居服員承受了不該有的指責。
為了化解誤解,我與長輩的女兒進行了一次深入的對話,建議她向父母解釋真相。然而,她卻選擇了更換居服員。
「媽媽以前是個很認真的人,家務事一手包辦,現在什麼都不能做了,還要依靠別人照顧,她心裡一定很不好受。」她說這話時,語氣裡滿是無奈和心疼。
長輩過往的角色定位,讓她對居服員產生了偏差的期待:既然是來家裡幫忙,就應該多做事,而不是只陪她聊天。女兒明白小美的辛勞,但也擔心如果向母親解釋,她可能會因為冤枉了人而自責,更加無法面對自己的現狀。
這是一場難以說破的誤解,但女兒的選擇讓我很感慨。
當小美得知自己將被調離時,她的心情大受打擊。「我只是按安排好的時間做事,為什麼還是得不到信任?」她語氣裡滿是失落和委屈。
這種挫敗感,對於一位認真投入工作的居服員而言,是感到受傷的。在長照服務中,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居服員的努力與用心,常因誤解或偏見而被忽視甚至否定。
偏見的存在,不僅讓居服員的工作變得艱難,也可能使家庭陷入無法長期獲得穩定服務的困境。
我不得不對女兒提出提醒:「如果不能幫助母親正確認識居服員的角色,未來可能會陷入沒人願意進來服務的困境。」
長期照護領域的供需失衡已是不爭的事實——全台僅有近10萬名居服員,卻需要服務超過50萬名個案。每一位願意進入家庭的居服員,都是對主要照顧者極大的助力。但偏見與誤解讓這些付出被輕視,居服員的流失只會讓問題更加嚴峻。
女兒沉默了片刻,終於說:「我明白您的意思,但也擔心母親會因此受到更大的打擊。」
我能理解她的擔憂,但也希望她明白:唯有坦誠溝通,才能讓家庭的支持系統更加穩固。
長照服務是一種相互支持的合作關係,家屬不僅接受幫助,也需要理解這些幫助背後的辛勞與不易。
對居服員而言,持續工作的動力,除了報酬,更來自於被信任、被尊重的感受。這種情感支持,能讓他們的工作充滿意義,也讓支持的關係走得更長久。
每一份理解,都是對居服員最好的回饋,也是對家庭福祉的最大保障。
要化解偏見,家庭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 認識居服員的價值:
居服員不僅是服務提供者,更是陪伴者。他們的存在是為了延緩失能,提升長輩生活的質量,而不僅僅是「做事」。
2. 坦誠溝通:
偏見的消除需要基於事實的對話。即使擔心會讓長輩感到內疚,也應該以溫和的方式解釋真相,避免讓誤解長期存在。
3. 成為好被照顧的人:
接受幫助不僅需要勇氣,也需要理解。當長輩願意放下過往的角色期待,去接受新的支持形式,才能讓生活更舒適、更安心。
正如邱妙津在《鱷魚手記》中所說:「人的最大受苦來自於人與人間的錯待。」
每一份理解,都是漫漫長照路上的一盞溫暖明燈,照亮前行的方向。唯有彼此包容與信任,才能讓支持的力量變得更強、也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