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露幸福假象:你相信的快樂,可能只是幻覺—— 《Happy》讀後感 By Derren Brown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0 分鐘


前言:我認識的 Derren Brown,終究還是沒變

raw-image


當我百無聊賴地瀏覽二手書網站時,一本色彩鮮明的書封映入眼簾,標題是——《Happy》。我不禁揚起一抹譏諷的笑:「好啊!我的人生確實需要更多 Happy 這類的心靈雞湯。」然而,當我的視線落在作者名字上時,心頭猛然一震——

「什麼?!Derren Brown 竟然也寫心靈雞湯書?!」

然而,當我翻開書頁,讀到他那句毫不留情的評語——

「 The Secret, I understand, first appeared in the form of a film, which I shall go to my grave without watching, along with straight porn and the greater part of Kung Fu cinema.」

我不禁笑了出來,犀利、嘲諷且毫不留情,果然,還是我認識的那個 Derren Brown。

 Derren Brown 是誰?為什麼這讓我如此驚訝?

如果你對 Derren Brown 不熟悉,那麼你可能會疑惑,為什麼我對他的「心靈雞湯書」如此反應激烈。

Derren Brown 是英國最具影響力之一的魔術師。他擅長運用心理暗示、行為操控與催眠技術,讓人們親眼見證:我們的思維、選擇,甚至信念,都比我們想像得更容易受到外在影響。

但比起讓觀眾驚嘆於魔術,他更樂於拆解人類如何被錯覺與偏見操控。在他的節目 《Trick of the Mind》《Miracle》,以及現場秀 《Svengali》《Infamous》 中,他不斷揭露人類大腦是如何自我欺騙,並讓我們意識到,我們所相信的「真相」,可能只是經過精心策劃的心理遊戲。

Derren Brown 向來對「簡單答案」嗤之以鼻。無論是在魔術、心理學,還是社會操控的實驗中,他始終致力於揭露人類認知的錯誤,迫使我們意識到自己的盲點。他從不相信「一招讓你人生大翻身」這種說法,而這本書——雖然披著「快樂指南」的外衣,骨子裡卻是一場對快樂產業的徹底拆解與顛覆。

如果你期待的是一套「五個步驟教你過得更快樂」,那麼這本書可能會讓你失望。但如果你準備好接受 Derren Brown 的拆穿、嘲諷,並被迫以更冷靜、理性的方式重新審視自己的幸福感,那麼你會發現,《Happy》其實比任何一本「自助書」更能帶來真實的快樂。

女孩與習得性無助:當我們學會了「無能為力」

raw-image


孩子必須承受的最大負擔,是父母未曾活過的生命。

書籍的開頭,講述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來自 Derren Brown 的好友 Andy Nyman。

一次表演結束後,Andy 滿懷熱情地迎接觀眾。一位母親走近,手裡拿著相機,想為自己的女兒與 Andy 拍一張合影。女孩大約十四歲,靜靜地站在一旁,顯得有些拘謹。

拍攝結束後,Andy 發現女孩的笑容略顯僵硬,似乎沒有完全放鬆。他友善地問道:「要不要再拍一次?」然而,母親卻毫不猶豫地說:「她拍照時總是看起來很糟糕。」

女孩聽後,沒有任何反駁,甚至坦然附和:「對啊,這是真的。」這句話像是一道無情的審判,直接將女孩的自我形象釘死在羞恥與自卑的十字架上。

母親或許只是無心一語,甚至可能認為自己只是在陳述事實,但她未曾察覺,這樣的話語遠不止是對當下照片的評論,更是一種強制性的定義,一種會烙印在女孩心底、影響她一生的信念。

最令人痛心的是,女孩沒有反抗,沒有質疑,而是順從地接受了這個評價,彷彿這已經不是別人強加於她的觀點,而是一個她早已內化的「真理」。


習得性無助的實驗:當無力感變成習慣


心理學家 Martin Seligman 在 1960 年代進行了一系列經典實驗,揭示了 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 的機制。他將狗分為三組,並讓它們處於不同的環境中:

 

1. 第一組:狗被放置在一個可以控制的環境中,它們可以透過按下踏板來終止電擊。

2. 第二組:狗則無法控制電擊的終止,即使它們拼命掙扎,電擊依然持續發生。

3. 第三組:狗未經歷任何電擊,作為對照組。


接下來,所有的狗都被放進一個新環境——一個地板會通電的籠子,只要牠們跳過一道矮柵欄,就能躲到安全區域。

然而,實驗結果令人震驚:


  1. 第一組與第三組狗 迅速學會如何逃脫,跨越柵欄避開痛苦。
  2. 但第二組狗,亦即無法控制電擊的那一組,卻完全不作為,任由自己承受電擊,即使牠們現在其實可以輕易跳出去。

 

這項研究揭示了一個殘酷的心理機制:當個體長期處於無法改變的困境時,即使後來有了逃脫的機會,他們也可能不再嘗試,因為他們已經「學會」了無助。

這正是女孩故事中最令人心痛的地方。當母親輕描淡寫地說出「她拍照時總是看起來很糟糕」,女孩沒有反駁,沒有試圖證明自己可以笑得更好看,而是選擇順從,因為她已經學會了「掙扎是無用的」。

或許她過去無數次聽到類似的話語:「你不適合拍照」、「你總是不夠好看」,這些語言就像那實驗中的電擊,使她內化了一個概念——無論她怎麼努力,都無法改變母親的評價,甚至無法改變自己照片上的樣貌。

當這種心理模式形成後,它不僅影響女孩對外貌的認知,還可能蔓延到她人生的其他領域,比如:

當她面對學業挑戰時,她可能會認為:「反正我不夠聰明,努力也沒用。」
當她在人際關係中受挫時,她可能會覺得:「沒有人會真正喜歡我,因為我就是這樣的人。」

每當她試圖改變現狀時,她可能會因過去的經驗而選擇放棄,因為「無論怎麼做,結果都不會變好」的信念已經深植於內心。

於是,她的選擇開始受限於這些根深蒂固的信念,而不是來自真正的自由意志。


幸福是怎麼「被塑造成」我們現在的想像?

 

暫且放下女孩的故事,讓我們回到另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我們對「幸福」的理解,究竟是個人思考的結果,還是社會塑造的產物?

幸福,從來不是一個單純的內在狀態,它總是受到歷史、文化與社會價值觀的影響。我們往往不自覺地接受了某種「幸福標準」,並據此評估自己的人生是否圓滿。然而,這樣的標準並非恆久不變,而是在不同時代裡被不斷重塑。從古希臘的哲學思辨到中世紀的宗教救贖,從啟蒙時代的理性主義到現代社會的個人成就,幸福的定義一路演變,最終成為我們今日所熟悉的模樣。


古希臘與蘇格拉底:幸福來自智慧與自省

在古希臘,幸福(Eudaimonia)並非來自外在享樂,而是一種內在的完善與實現。蘇格拉底提出「認識你自己」的理念,認為唯有透過智慧與自我反省,人才能真正達到內在的滿足。

柏拉圖進一步發展此思想,認為幸福來自於追求至善與理性,並非追逐短暫的快樂。斯多葛學派則更極端地強調克制慾望,專注於可控之事,認為真正的幸福來自於心靈的平靜(Ataraxia),而非對外界事物的依賴。

在這個時期,幸福是一種哲學修養,一種通往自我實現的道路,而不是單純的情緒或物質滿足。


中世紀基督教的轉向:幸福被推遲至來世

隨著基督教成為西方主要信仰,幸福的概念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幸福不再是現世可得的狀態,而是一種來世的承諾。

中世紀的神學家認為,人類因原罪而生,現世的痛苦是神對人的試煉,真正的幸福和救贖只能在天堂實現。人們被鼓勵忍受苦難,將希望寄託於天國的永恆福祉,而非現世的成就或享樂。這種來世救贖的觀念,使得幸福變成了一個遙不可及的理想,削弱了個體在當下積極追求幸福的動力。

在這個時期,幸福被宗教話語所主宰,它不再是個人可透過智慧或修行獲得的狀態,而是一種需要透過信仰與順服來獲取的神聖恩典。



啟蒙運動與理性主義:幸福轉向現世的個人努力

進入啟蒙時期,科學與理性逐漸取代了宗教的絕對權威,人們開始質疑中世紀的來世幸福觀,轉而強調現世的幸福應該建立在個人自由與世俗成就之上。

 洛克、盧梭與康德 等哲學家提出:

  1. 幸福是個人的權利,而非神的恩賜。
  2. 透過努力、教育與社會進步,人們可以創造更好的生活,獲得現世的幸福。


科學與經濟發展 帶來更好的物質條件,讓幸福不再是抽象的理念,而變成可以透過財富、社會地位與成就來衡量的具體標準。

然而,這種幸福觀念也帶來了一個潛在的陷阱——當幸福被視為一種可衡量的外在目標時,人們開始無止境地追逐金錢、名聲與成就,卻忽略了內在的滿足。啟蒙運動解放了個人對幸福的追求,卻也在無形中將幸福與競爭掛鉤

 

馬克思:幸福是社會結構的問題?

馬克思主義將幸福問題從個體層面提升到社會結構,認為人類的不幸福並非源於個人選擇,而是來自於資本主義制度的壓迫。馬克思認為:

  1. 資本主義異化了人類的勞動——工人不再對自己的工作擁有掌控權,而是被迫在一個剝削性的系統中生存,這使人們的幸福感受到壓制。
  2. 幸福不應該是個人的努力,而是集體解放的結果——馬克思主張透過革命改變社會結構,消除階級壓迫,從而讓每個人都能真正獲得幸福。

 

然而,這種幸福模式有一個潛在的問題:當幸福被定義為未來的社會目標,而非當下的個人體驗時,它是否變成了一種「延遲的幸福」? 這與基督教對天堂的承諾有相似之處——人們必須忍受當下的痛苦,等待未來的救贖。

這一點也影響了當代幸福觀。雖然現代社會不再強調社會革命,但我們仍然在用一種 「達成式幸福」 的思維模式看待人生:幸福總是在某個「未來的成就」之後——升遷、買房、賺更多的錢,然而,這是否讓人們忽略了當下的幸福可能性?

 

尼采:幸福來自個體的超越,而非社會變革

尼采反對將幸福寄託於未來,他認為真正的幸福來自於當下的生命肯定,而不是等待救贖或社會變革。他批判基督教與馬克思主義的「道德奴隸」,認為這些思想讓人壓抑自身的衝動與創造力,將幸福定義為某種未來的獎賞,而非當下的體驗。

尼采提出「超人(Übermensch)」概念,認為個體應該拋開社會加諸的價值觀,勇敢地創造自己的生命意義。

「人是一條繩索,懸掛在動物與超人之間——繩索架在深淵之上。」

他也強調「命運愛(Amor Fati)」,即接受生命中的一切,包括痛苦,並熱愛它。

「我的公式是『命運愛』,即無條件地、不遲疑地、無保留地接受一切發生的事,甚至要將它變成自己的意志。」

尼采不相信世界會變得更好,他認為真正的幸福不是等待社會或環境改變,而是主動去愛這個世界,並在其中創造自己的價值。

 

佛洛依德:幸福來自接受「自然的不幸福」

尼采強調個體超越,但佛洛依德認為,人類的幸福永遠受到無意識衝突的影響,真正的幸福不是快樂的絕對化,而是學會與內在矛盾共存。

  1. 人類的快樂與痛苦來自於本能(id)與社會規範(superego)的衝突。
  2. 這種內在矛盾導致焦慮,使人即使擁有了「世俗成功」,仍然感到空虛與不滿足。
  3. 心理健康的目標不是獲得極致的幸福,而是擺脫過度的神經症,回歸「普通的不幸福」(ordinary unhappiness)。


這種心理分析的視角顛覆了現代社會對幸福的定義。換句話說,人生本質上充滿矛盾,真正的滿足來自於理解與接受這種矛盾,而不是試圖消除所有不安與困擾。 透過這樣的認識,我們能在不完美的現實中找到穩定,而非不切實際地追求永恆的快樂。

 

當代文化:從「神」到搖滾巨星與個人品牌

raw-image


隨著傳統宗教影響力的衰退,現代人不再將幸福寄託於來世的救贖,而是轉而尋找新的信仰對象。名人、企業家、網紅與個人品牌,成為了現代幸福的象徵。

然而,人類的崇拜心理並未消失,而是從神轉向了娛樂與名人文化,過去,人們在教堂裡尋找意義,如今,人們在音樂節、演唱會或社交媒體上尋找類似的精神體驗。搖滾巨星、電影明星、網紅取代了聖徒和神祇,成為現代人的偶像,人們開始用 「與這些偶像接近的程度」來衡量自己的價值與幸福感,當這種現象與現代社交媒體文化交織在一起,使得幸福的標準變得更加扭曲:


  1. 社交媒體將幸福轉變為一種「可見」的現象——你是否快樂,不再取決於內在感受,而取決於你在 IG 或 Facebook 上的呈現方式。
  2. 物質與成功成為幸福的標準,但這種外部化的幸福定義,讓人們不斷陷入比較、焦慮與空虛。
  3. 現代幸福逐漸演變為 「被看見」的幸福,而非內在狀態的真實反映。

 

這意味著,我們不再只是尋找幸福,而是在尋找一種能讓人相信我們「幸福」的方式。 這與「平等」的錯覺息息相關——當社會差距縮小時,越微小的優勢或劣勢,越容易被放大,成為衡量幸福的標準。

 

過去,社會階級分明,人們較少比較,因為「不平等」是顯而易見的。然而,在當代,當生活條件和機會看似更平等時,人們開始透過細微的差異來衡量自己的幸福。社交媒體放大了這種比較機制,讓即使是一杯更精緻的咖啡一場更豪華的旅行,或是更完美的生活形象,都成為焦慮的來源。

 

於是,幸福不再是個人的體驗,而變成一場競賽——我們不僅在意自己是否快樂,更在意自己是否比別人更快樂。 在一個看似平等的社會裡,幸福反而更容易失衡,因為哪怕一點點的落差,都可能讓人感覺自己被拋在後面,永遠無法追上那被精心打造的幸福幻象。

正是在這樣的心理需求下,心靈勵志書籍成為了暢銷市場的常勝軍。

它們承諾能提供一條通往快樂的捷徑,讓人相信只要改變思維模式,就能擁有更美好的人生。這類書籍的核心訊息通常是:「你的幸福完全取決於你的心態」,並進一步推廣積極思考的概念——即透過不斷強化正面信念,吸引好運與成功。這種論點簡單易懂,符合人們對快速解決方案的渴望,但它同時也忽略了一個殘酷的現實:幸福並非僅由個人意志決定,外在環境、社會結構、甚至偶然性都可能影響我們的生活狀態。

這就是積極思考的陷阱:它不僅無法解決問題,反而讓人背負更深的心理負擔。

 

積極思考的陷阱:當信念變成枷鎖

 

raw-image


在這個充滿競爭與比較的時代,人們渴望掌控自己的命運,而「積極思考」恰恰提供了一個看似簡單卻極具吸引力的解決方案:「只要你想得夠正面,宇宙就會回應你的願望。」 這個觀念,尤其在《秘密》(The Secret)等暢銷書籍的推波助瀾下,成為現代心靈雞湯的核心。然而,Derren Brown 在《Happy》中尖銳地批判了這種信念的荒謬與危害,指出它不僅無法帶來真正的幸福,反而可能讓人陷入更深的焦慮與自責。

積極思考的支持者認為,人類的思想具有創造現實的力量。根據「吸引力法則」,如果你持續專注於某個願望(例如財富、愛情、健康),宇宙就會回應你的頻率,並讓你的願望成真。 這套理論聽起來似乎充滿希望,然而,它有兩個嚴重的問題:

 

1. 它無視了現實世界的複雜性偶然性

成功從來不是單靠想法就能實現的,還涉及機遇、環境、社會條件以及無法預測的變數。事實上,許多事物本就不在我們的掌控範圍內,例如經濟動盪、突如其來的疾病,甚至是一場毫無預兆的意外。

2.它將所有結果歸因於個人的思想,無論好壞。

這意味著,如果某人沒有達成目標,並不是因為現實世界的挑戰,而是因為「他沒有想得夠積極」、「他對自己不夠有信心」。這樣的觀點不僅推卸了社會系統的責任,還會讓失敗者承受額外的自責與羞恥,變成一種有害的責任轉嫁。

 

對此書中舉出了一個尖銳的例子:

「如果一位癌症患者相信積極思考可以治癒疾病,那麼當病情惡化時,他是否會開始質疑自己不夠努力?是否會認為自己的病情變嚴重,是因為他沒有『吸引』足夠的正能量?」

這正是這類思維的最大問題之一:它讓人相信所有的結果都是自己造成的。當這套思維應用於職場或人際關係,可能只是讓人誤入錯誤的職涯方向;但當它應用在健康或生死存亡的問題上,則可能造成難以估量的心理創傷。

 

一位癌症患者可能因為病情惡化而痛苦,但如果他深信「積極思考就能治癒疾病」,那麼當治療無效時,他不僅要面對病痛,還要承受「這一切都是因為我不夠積極」的自我責備。這種觀念對患者來說殘酷至極,因為它將不可控的生理變數轉化為一種道德或心靈上的失敗,讓人在絕望的時刻更加孤立無援

 

積極、正向思考如何使人更加焦慮?

 

積極思考不僅是一種個人信念,某種程度上還是一種社會規範。現代社會推崇「陽光正向」、「努力成功」,於是,人們開始隱藏自己的負面情緒,深怕自己一旦流露出悲觀或憂鬱,就會被認為「不夠有正能量」。這導致一種「強迫性快樂」(Tyranny of Positive Thinking)的現象,讓人們:

  1. 無法誠實面對自己的情緒:你不能表現出痛苦、憤怒或悲傷,因為這些情緒會「吸引負能量」。
  2. 過度美化他人的生活:社交媒體上的幸福照片讓你覺得自己過得不夠好,因為「真正快樂的人」好像都應該無時無刻充滿正能量。
  3. 變得更加孤立:當你無法達到正向思維的標準時,你會覺得自己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最終選擇封閉自己,避免成為別人眼中的「負面能量來源」。

這種文化甚至發展到連個人的言論空間都被干涉。許多所謂的社群專家開始教導人們:「不要在社群平台上發布負面的消息,以維持自己正面陽光的形象。」笑死!我的平台還要管我發什麼消息?干卿何事?

這種文化,讓焦慮和抑鬱變成一種隱形的社會禁忌。真正的問題不是人們變得更悲觀,而是人們連悲觀的權利都被剝奪了。



掌握幸福:從斯多葛學派汲取智慧,書寫自己的劇本


那麼,如果積極思考不是解方,還有沒有其他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更冷靜地面對人生的不確定性?這裡,書中給出了斯多葛學派(Stoicism)的方式。

斯多葛學派認為,世界上的事物可分為兩類:

  1. 可控的——我們的思想、行為與選擇
  2. 不可控的——環境、他人反應與外在變數

真正的幸福來自於專注於可控的事物,並坦然接受不可控的部分,避免讓外界影響內心的平靜。而在所有可控的事物中,最重要的便是我們如何書寫自己的劇本——透過認知調整來影響我們對世界的理解與體驗。

信念如何塑造幸福?心理學的啟示

這樣的觀點與現代心理學中的**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與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不謀而合,它們揭示了我們的認知如何影響幸福感。


安慰劑效應:信念改變現實

當人們相信某事有效時,即便它只是安慰劑,仍可能帶來實質改變。這說明了:我們對世界的詮釋,往往比世界本身更能影響我們的幸福感。

如果我們相信自己正在變得更好、更快樂,即使外在環境未變,這種信念本身便能促使我們行動,進而帶來積極的結果。這正是斯多葛學派的核心思想:改變我們的認知,而非強求世界符合期待。


確認偏誤:強化自我敘事

人們傾向於尋找、記住並強化支持自身信念的資訊,忽略或淡化相反的證據。換言之,我們選擇如何看待自己,將決定內心世界的運作模式。

若我們相信自己能掌控情緒與人生,便會在生活中找到證據來印證這個信念,進而改變行為模式;相反地,若認為自己無能為力、受困於環境,那麼這種信念也將成為現實,使我們陷入消極的循環。

這兩種心理機制與斯多葛學派的核心原則相呼應——我們無法改變世界,但可以改變對世界的詮釋,從而改變自身的幸福感。


不可控的現實:當劇本無法由我們書寫

當我們專注於可控之事,理解情緒與信念如何塑造現實,就能真正成為自己人生的作者,而非受困於外界變數的角色,這便是掌握幸福的關鍵。然而,現實並非純粹由我們的內在信念決定,仍有大量不可控的外在因素會影響我們的情緒,讓我們偏離幸福的狀態。

其中,最常見的例子便是:

  1. 伴侶關係——我們無法控制他人的行為與情感,但卻往往將幸福寄託於伴侶的表現與回應。當對方做出讓我們不滿的行為時,若無法抽離,我們便會陷入憤怒、失落,甚至讓自己陷入「他是不是不愛我了?」、「是不是我做錯了?」的自我質疑。
  2. 升遷與職場發展——我們可以努力工作,但無法決定老闆是否賞識我們、公司是否給予升遷機會。當我們將幸福寄託於這些不可控的因素時,一旦結果不如預期,便會感到焦慮與挫敗。

這些外在條件無法被掌控,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與它們相處,以免陷入自我內耗的牢籠。

憤怒的產生與抽離

當我們無法控制外在環境時,憤怒往往是最直接的情緒反應。這種情緒源於對「理應如此」的期待被破壞——當世界不照著我們的想法運行,我們便會感到憤怒,試圖透過情緒來掌控局面。然而,憤怒往往無濟於事,反而讓我們陷入更深的痛苦。

對此,書中提出「抽離」(Cognitive Distancing)作為解決方式,即:

  1. 提醒自己:這件事在我的控制範圍內嗎?
    若答案是否定的,那麼情緒的產生就沒有意義,因為無論我們如何憤怒,都無法改變結果。
  2. 把自己當成第三者,像旁觀者一樣觀看自己的反應
    把自己想像成電影裡的角色,試著以「觀眾」的視角來看待自己的情緒,而非完全投入其中。

這樣的做法能讓我們在衝動之下做出更理性、更有建設性的選擇,而非讓憤怒主宰行動。透過「抽離」,我們不再讓外界因素輕易影響內在的平靜,從而避免不必要的情緒消耗,回歸到可控的幸福狀態。

然而,有一件事物,無論我們如何抽離,都無法避免,它不受我們的掌控,甚至從不詢問我們的意願,那就是死亡。


死亡——接受不可避免的終結

raw-image


「死亡不會像小說或電影那樣給生活一個滿足的結局。它不會‘完成’,而是打斷。」

死亡是我們無法避免的命運,然而我們對死亡的理解,決定了我們如何活著。Derren Brown 在《Happy》中探討了死亡的多個面向,指出死亡不只是生命的終點,更是一種能夠賦予生命意義的存在。

 

死亡的儀式:我們如何面對終結?


不同文化對死亡的詮釋各異,反映出人類對死亡的不同態度。巴西華里族透過吃掉死者來完成儀式,認為這不僅是對逝者的尊敬,也是一種讓其繼續存活於族人之中的方式。維多利亞時代則將死亡視為一種值得深刻悼念的過程,透過配戴裝有死者毛髮的珠寶或遺照來延續死者的存在。而在現代社會,隨著醫學的進步,死亡被轉變為一種需要「延緩」的事件,醫院與重症監護室成為人們臨終的主要場所,使得死亡愈發成為一個被壓抑的禁忌話題。

然而,死亡的儀式無論形式如何,都指向同一個核心:死亡不應該是被孤立的,而應該是一個有意義的過程。傳統儀式不僅幫助生者處理哀傷,也讓逝者的存在得以延續。然而,現代社會的「去儀式化」讓死亡成為冷漠的醫療決策,使得人們更難以接受它的到來。


死亡本身:我們真正害怕的是什麼?

哲學家盧克萊修曾說:「當我們存在時,死亡不存在;當死亡來臨時,我們已不復存在。」

這意味著,我們對死亡的恐懼,並非來自死亡本身,而是來自對死亡的想像。Derren Brown 指出,當我們思考死亡時,我們通常不是在思考死亡本身,而是在思考「我將失去一切」這件事。然而,死亡後我們將無法再體驗任何事情,無論是痛苦還是遺憾,因此恐懼死亡是沒有意義的。

斯多葛學派提倡「Memento Mori」(記住你終將死去),並不只是要我們正視死亡,而是提醒我們:如果死亡無可避免,那麼我們現在該如何活著? 這種哲學並不鼓勵人們消極面對生命,而是讓我們理解,真正的問題不在於死亡,而在於我們是否曾經活得值得。


死亡的過程:當生命進入終章,我們還擁有選擇嗎?


對許多人來說,恐懼的並不是死亡,而是臨終的過程。醫療科技的發展延長了人類的壽命,卻也讓死亡變得更加漫長且痛苦。現代醫療體系的核心目標往往是「延續生命」,但這是否真的是我們想要的?Derren Brown 指出,過度依賴專業診斷的模式,往往忽略了病人的生活質量,甚至讓病人失去對自己生命最後階段的掌控感。

「那些充滿熱情地告訴我要『繼續奮鬥』、『別讓它打敗你』或最讓人惱火的『別放棄!』的話,實際上毫無幫助。」

當死亡迫近,社會往往選擇集體沉默,甚至壓抑談論死亡的可能性。臨終者可能不願讓自己所愛的人感到難過或負擔過重,因此選擇獨自承受。然而,這種「不願談論死亡」的文化,讓許多人在生命最後的階段變得孤立無援,甚至無法決定自己是否要接受無謂的延命治療。

善終(Good Death)的概念提倡的是讓病人能夠選擇有尊嚴地離開,而不是無休止地抗爭至最後一刻。當醫療界的目標僅限於延長生命,病人便可能失去選擇權。然而,當我們意識到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我們應該擁有選擇如何迎接它的權利。放棄治療,不是放棄生命,而是選擇以最舒適的方式面對生命的終點。

 

衰老:當時間成為敵人,我們該如何自處?

 

現代社會將衰老視為一種失敗,化妝品、醫美產業、反老化療法無不強調「保持年輕」的重要性。然而,Derren Brown 指出,衰老本身並不是問題,真正的問題在於我們面對衰老的態度。

 

1. 我們害怕失去身體機能,因為我們習慣了自主的生活方式。

2. 我們害怕失去社會價值,因為文化將年輕與成功畫上等號。

3. 我們害怕孤獨,因為隨著年齡增長,我們的親友逐漸離開。

 

然而,研究顯示,隨著年齡增長,人們的幸福感反而會提高。這是因為年長者更能理解「專注當下」的重要性,並且知道自己該珍惜什麼。他們不再浪費時間於無謂的比較,而是將重心放在當下的關係與快樂上。Derren Brown 提出,「足夠好」的概念,強調的是接受不完美,並在生活和死亡中找到平衡與滿足。

死亡的終點無可避免,但如果我們能夠學會欣賞衰老帶來的智慧與成長,那麼這段旅程便不再只是等待終結,而是充滿意義的過程


三次死亡:當我們真正消失時,我們還存在嗎?

 

David Eagleman 提出的「三次死亡(Three Deaths)」理論強調,死亡並非僅是生理上的終結,而是一個逐漸發生的過程:

 

1. 生理死亡(Biological Death)——心跳停止,生命終結。

2. 社會死亡(Social Death)——當我們不再被社會所認可,逐漸被人遺忘。

3. 記憶死亡(Memory Death)——當世界上最後一個記得我們的人也離去,我們才真正消失。

 

Derren Brown 在《Happy》中借鑒 Douglas Hofstadter 的「思維模式」理論,指出自我不僅存在於個人的身體或靈魂,而是反映在我們的思維方式與影響力之中。這意味著,即使一個人已經逝去,他的「自我」仍能在他人的記憶與行為中短暫復現。

 

raw-image


「所以,如果不是身體,也不是靈魂,那麼這個人的 '自我' 存在哪裡?」
「如果我們接受這一點,並將我們的意識視為思維模式,那麼我們的 '自我' 是某種程度上可以被他人所經歷的東西。」
「這是她的粗略、模糊的版本,但在某種意義上,這就是她。」

 

這與 Eagleman 的觀點一致——在我們的名字與影響力仍在人們記憶中時,我們的存在仍未完全消失。每當我們以某種方式思考、行動,甚至表達愛時,那些曾影響我們的人便再次「復活」:

「我們復活了我們所愛的人,每當我們發現自己像他們一樣思考和感受時。」
「愛是讓逝者自我延續的最主要方式。」
「也許重要的不是她的人格或對她的記憶是否存續,重要的是她的影響持續下去,幫助他人獲得快樂與美德。」

由此可見,真正的消失並非來自生理上的終結,而是來自影響力的衰退。我們能做的,便是在有限的生命中,透過行為、思想與情感,讓自身的影響力持續流動,留存於他人心中。當我們不再抗拒死亡,而是積極思考如何留下痕跡時,死亡便不再只是終點,而是另一種傳承。

 

我們可以害怕它,試圖對抗它,甚至拒絕談論它;但我們也可以接受它,讓它成為我們更珍惜生命的動力。即便是一朵只綻放一晚的花,也不因此失去美麗,反而因短暫而更加珍貴。 正因為生命有限,每一刻才充滿獨特意義;當我們不再抗拒生命的終點,就能真正擁抱整個生命的旅程。 因為死亡的存在,生命才顯得如此珍貴。


 

回到最開頭,幸福是什麼?

raw-image


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任他橫,明月照大江

Derren Brown 說,幸福是一種流動的狀態——它不是一個可以達成的終點,而是我們如何回應世界、調整心態、擁抱不確定性的過程。這與許多心靈勵志書籍的論點截然不同,後者習慣將幸福簡化為一個「可以掌控的結果」,甚至列出一套固定步驟,讓人相信只要按照方法執行,就能獲得持續的快樂。

 

但 Derren Brown 指出,這種「達成式的幸福」的想法本質上是個迷思。它忽略了人生的無常與偶然性,讓人誤以為幸福是一種可以被控制的東西——但現實是,幸福不是靠「積極思考」或「努力」來獲得,而是來自我們如何與生活中的矛盾共處、如何在變動中找到意義。

 

與其承諾一個簡單的答案,Derren Brown 更強調:接受現實的不確定性,才是通往成熟與幸福的關鍵。

焦慮與困擾並非需要被排除的「負能量」,而是人生的一部分——它們是我們內心發出的訊號,提醒我們該反思、該調整、該成長。這與一般勵志書籍所提倡的「擺脫負面情緒,專注於積極思考」的論述完全不同。

 

此外,他在書中挑戰了我們對 「完美幸福」 的幻想,強調 「足夠好」 的幸福比「永無止境地變得更好」來得真實且可行。這與許多現代文化推崇的「打造最好的自己」形成強烈對比——後者推動人們不斷追求更高的成就、財富或完美關係,卻忽略了過度自我優化可能帶來的焦慮與不滿足。真正的幸福不是「消除所有負面情緒」,而是學會在變動的世界裡找到自己的節奏,允許自己不完美,並在矛盾與挑戰中持續向前。

 

BUT,你是不是覺得,讀完這一長篇大論後,除了清楚「幸福是流動的」之外,什麼都沒得到?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

當你發現這本書沒有告訴你 「如何幸福」,你的第一反應可能是困惑,甚至不耐煩:「所以,你的結論呢?這麼多廢話,結果是什麼?」

但,親愛的讀者,請你先問問自己——你對這個問題的焦慮,是否正是本書所試圖讓你察覺的?

我們總是想要幸福是一個可以掌握的東西,一個可以被量化、測量,甚至透過努力「達成」的目標。我們希望它能像某個計畫一樣,只要做對了幾個步驟,就能獲得穩定的回報。

你甚至可能想過:「那麼多書都說,幸福有著神祕的公式,為什麼這本書偏偏不告訴我怎麼做?

如果你真的這麼想,那麼請你閉上眼睛,深呼吸,然後開始默念:「車庫裡有一輛法拉利、車庫裡有一輛法拉利……」

繼續堅持下去,它一定會出現在你的車庫裡,對吧?

Derren Brown 沒有告訴你該如何幸福,因為幸福從來就不是一個「該如何」的問題。

幸福沒有標準答案,它無法被定義成一組可以照做的清單,而我們真正需要做的,或許不是尋找「正確」的答案,而是停下來,認清自己為什麼如此渴望「有人來告訴我們答案」。

當你不再執著於「找到幸福的終極公式」,不再期待宇宙以你的正向思考作為回報,而是學會在不確定性與變動中尋找意義時,

你或許才會真正理解——

幸福,不是逃避矛盾,而是在平靜與混亂之間找到自己的立足點;不是追求簡單答案,而是敢於質疑那些過度簡化的觀念,在複雜與不確定中,與世界、與自己展開真正的對話。

內容總結
《Happy: Why More or Less Everything is Absolutely Fine》
4
/5
avatar-img
9會員
13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兔子咪鋪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最近有同事推薦了我一個可以增加額外收入的平臺,那就是 Outlier.ai。這個平臺結合了彈性的工作時間和 AI 訓練任務,讓我每月可以賺點零用錢。 Outlier.ai 是一個連結專業人士的創新平台,專注於協助構建生成式人工智能 (Generative AI) 系統。透過參與 Outlier.a
最近在發現一個教人畫擬真畫風的Youtuber(James Julier Art Tutorials),簡單嘗試了一下,發現比我想像中的要簡單的多,雖然對比原教學的成品還是有點差距,但就我這種畫畫新手,完成後還是滿滿的成就感,他的教學可以練習到要怎麼畫"光",光線畫從哪裡過來,那些地方會有反光,要用
重點是那件溜冰服根本不好看啊!
發想原文: “妳應該嫁給我啦?” “ 不。” 於是他們又繼續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當初開方格子就是要開來紀錄畫畫的,結果都沒畫啊!!!
大意 「每個人生下來都是王子,卻被父母變成青蛙。心理治療的目的,就是讓青蛙再變回王子。」 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
讓書中人物感到痛苦的,並不是他們用發笑來取代思考,而是他們不明白自己為什麼發笑,還有為什麼自己不再思考。By赫胥黎 美麗新世界
最近有同事推薦了我一個可以增加額外收入的平臺,那就是 Outlier.ai。這個平臺結合了彈性的工作時間和 AI 訓練任務,讓我每月可以賺點零用錢。 Outlier.ai 是一個連結專業人士的創新平台,專注於協助構建生成式人工智能 (Generative AI) 系統。透過參與 Outlier.a
最近在發現一個教人畫擬真畫風的Youtuber(James Julier Art Tutorials),簡單嘗試了一下,發現比我想像中的要簡單的多,雖然對比原教學的成品還是有點差距,但就我這種畫畫新手,完成後還是滿滿的成就感,他的教學可以練習到要怎麼畫"光",光線畫從哪裡過來,那些地方會有反光,要用
重點是那件溜冰服根本不好看啊!
發想原文: “妳應該嫁給我啦?” “ 不。” 於是他們又繼續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當初開方格子就是要開來紀錄畫畫的,結果都沒畫啊!!!
大意 「每個人生下來都是王子,卻被父母變成青蛙。心理治療的目的,就是讓青蛙再變回王子。」 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
讓書中人物感到痛苦的,並不是他們用發笑來取代思考,而是他們不明白自己為什麼發笑,還有為什麼自己不再思考。By赫胥黎 美麗新世界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一隻野雁對於朋友的定義,可能會是「擁有共同勝利儀式的野雁」。這就好比人類用飲食及抽菸來社交: 下班回家路上跟我喝一杯的人,不見得就是我的死黨,但跟沒一起喝過酒的人相比,我較不容易對他產生敵意。
探討人們為何選擇身心靈課程,並反思這類課程背後的動機與產業化現象。作者分享自身經歷,從最初對水晶的興趣,逐步踏入靈修世界。觀察並依年齡與人生處境區分學習目的。此外,揭露部分課程如何成為商業化運作。透過學習動機的分析,拋出問題:「真正想從身心靈課程中獲得什麼?」最終,引導讀者回歸自身內在。
看了錫蘭的影片《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提出個人對心理學的一些見解。
探討現代社會盛行的心靈成長課程,從自我認同的觀點分析其成效與潛在風險。文章指出此類課程透過特定語言、體驗框架和社群支持,創造短期的自我轉變假象,但若缺乏內在轉化,容易導致自我認同崩解。文章強調真正成長來自內在而非速成,需建立在自我理解與接納的基礎上,並透過長期實踐逐步建立穩定的自我。
  這幾天心靈成長課程再次引起討論,課程被詬病的點主要是課程資訊不夠透明、收費昂貴、感覺被心理學技巧PUA、類直銷要學員拉人上課,以及疑似邪教的洗腦模式等等。參加過的網紅對此意見不一,愛莉莎莎和福爾思庭一起公開不同階段的課程內容,基本上同意上述爭議,並跟大家分享自己如何察覺異狀、逃離關係圈。
一隻野雁對於朋友的定義,可能會是「擁有共同勝利儀式的野雁」。這就好比人類用飲食及抽菸來社交: 下班回家路上跟我喝一杯的人,不見得就是我的死黨,但跟沒一起喝過酒的人相比,我較不容易對他產生敵意。
探討人們為何選擇身心靈課程,並反思這類課程背後的動機與產業化現象。作者分享自身經歷,從最初對水晶的興趣,逐步踏入靈修世界。觀察並依年齡與人生處境區分學習目的。此外,揭露部分課程如何成為商業化運作。透過學習動機的分析,拋出問題:「真正想從身心靈課程中獲得什麼?」最終,引導讀者回歸自身內在。
看了錫蘭的影片《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提出個人對心理學的一些見解。
探討現代社會盛行的心靈成長課程,從自我認同的觀點分析其成效與潛在風險。文章指出此類課程透過特定語言、體驗框架和社群支持,創造短期的自我轉變假象,但若缺乏內在轉化,容易導致自我認同崩解。文章強調真正成長來自內在而非速成,需建立在自我理解與接納的基礎上,並透過長期實踐逐步建立穩定的自我。
  這幾天心靈成長課程再次引起討論,課程被詬病的點主要是課程資訊不夠透明、收費昂貴、感覺被心理學技巧PUA、類直銷要學員拉人上課,以及疑似邪教的洗腦模式等等。參加過的網紅對此意見不一,愛莉莎莎和福爾思庭一起公開不同階段的課程內容,基本上同意上述爭議,並跟大家分享自己如何察覺異狀、逃離關係圈。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追求幸福是人們想做的事情,因為幸福能帶給人們愉悅感,由於幸福的定義很主觀,我們該怎麼去理解屬於自己的幸福是什麼?
Thumbnail
<打造你要的人生>這本書由歐普拉和哈佛幸福學教授亞瑟共同完成,分享幸福的實踐和體悟,並提供如何讓自己活得更幸福的方法。這篇文章著重在幸福的關鍵、幸福三要素以及幸福的關鍵,並邀請讀者共同參與幸福魔法團體,活出幸福人生。
Thumbnail
當你覺得不幸福時,換個角度思考,其實你也是幸福的 -《不完美,才能看見真幸福》讀後心得
Thumbnail
你追求的幸福嗎? 剛剛好有人留言以前作品 我也趁著機會看一下以前寫的! 那篇講述「幸福」⋯ 所以「幸福」究竟是什麼呢? 快樂跟他好像⋯也許可以拿來解釋吧! 最近看的戲說「快樂」是痛苦累積造成的⋯ 所以我們還是愛得是⋯「痛苦」? 其實我不覺得⋯ 人的心態都會「規避風險」 怎麼可能主
Thumbnail
這本書用正向心理學去討幸福,其中選取書中一部份內容,以及寫出我的心得,提供大家參考
Thumbnail
幸福感來自於兩大領域:愉悅感與目標感。對人類來說,感受到愉悅或是痛苦與否很重要,是否有明確的目標感包括目的、方向、進展、成就也很重要。 衣食無缺但無所事事、覺得空虛無法讓我們感到幸福,持續處於折磨與痛苦的情境下努力奮鬥,也斷然稱不上幸福。「幸福」發生於我們感受到「愉悅感」和「目標感」之間的最適平衡。
Thumbnail
幸福,並不是時時刻刻都得過得快樂,而是就算面對生命再大的難關與不幸,我也堅信自己擁有過得幸福的能力。⁣
Thumbnail
幸福是什麼呢?是人生的目的與意義的所在嗎?幸福等於快樂嗎?幸福是個人還是群體的呢?存在於物質的還是精神的呢?幸福是能夠預期的嗎?如何能夠持續不斷的感受到幸福呢?本書作者菲德立克‧勒諾瓦從社會學、心理學、宗教學、哲學等角度,經由一連串省思辯證的過程,來試圖回答:「幸福是什麼?」這一對於每一個人
Thumbnail
在討論幸福之前,我們得先了解「什麼是幸福?」而今天這本《打造你要的人生》則是從人類天性的論點出發,討論幸福的迷思。本文分享了作者的幸福科學研究和教學,從三種營養素可以觀察,享受、滿足、目標裡,我們都無法避免不快樂的情緒產生。下一篇文章將分享獲取幸福感的祕訣,在於全然接受不快樂、學會如何管理不快樂。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追求幸福是人們想做的事情,因為幸福能帶給人們愉悅感,由於幸福的定義很主觀,我們該怎麼去理解屬於自己的幸福是什麼?
Thumbnail
<打造你要的人生>這本書由歐普拉和哈佛幸福學教授亞瑟共同完成,分享幸福的實踐和體悟,並提供如何讓自己活得更幸福的方法。這篇文章著重在幸福的關鍵、幸福三要素以及幸福的關鍵,並邀請讀者共同參與幸福魔法團體,活出幸福人生。
Thumbnail
當你覺得不幸福時,換個角度思考,其實你也是幸福的 -《不完美,才能看見真幸福》讀後心得
Thumbnail
你追求的幸福嗎? 剛剛好有人留言以前作品 我也趁著機會看一下以前寫的! 那篇講述「幸福」⋯ 所以「幸福」究竟是什麼呢? 快樂跟他好像⋯也許可以拿來解釋吧! 最近看的戲說「快樂」是痛苦累積造成的⋯ 所以我們還是愛得是⋯「痛苦」? 其實我不覺得⋯ 人的心態都會「規避風險」 怎麼可能主
Thumbnail
這本書用正向心理學去討幸福,其中選取書中一部份內容,以及寫出我的心得,提供大家參考
Thumbnail
幸福感來自於兩大領域:愉悅感與目標感。對人類來說,感受到愉悅或是痛苦與否很重要,是否有明確的目標感包括目的、方向、進展、成就也很重要。 衣食無缺但無所事事、覺得空虛無法讓我們感到幸福,持續處於折磨與痛苦的情境下努力奮鬥,也斷然稱不上幸福。「幸福」發生於我們感受到「愉悅感」和「目標感」之間的最適平衡。
Thumbnail
幸福,並不是時時刻刻都得過得快樂,而是就算面對生命再大的難關與不幸,我也堅信自己擁有過得幸福的能力。⁣
Thumbnail
幸福是什麼呢?是人生的目的與意義的所在嗎?幸福等於快樂嗎?幸福是個人還是群體的呢?存在於物質的還是精神的呢?幸福是能夠預期的嗎?如何能夠持續不斷的感受到幸福呢?本書作者菲德立克‧勒諾瓦從社會學、心理學、宗教學、哲學等角度,經由一連串省思辯證的過程,來試圖回答:「幸福是什麼?」這一對於每一個人
Thumbnail
在討論幸福之前,我們得先了解「什麼是幸福?」而今天這本《打造你要的人生》則是從人類天性的論點出發,討論幸福的迷思。本文分享了作者的幸福科學研究和教學,從三種營養素可以觀察,享受、滿足、目標裡,我們都無法避免不快樂的情緒產生。下一篇文章將分享獲取幸福感的祕訣,在於全然接受不快樂、學會如何管理不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