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句:有一個秘密,真正的作家知道,想成為作家的人不知道。這個秘密是:難的並不是寫作,而是坐下來開始寫。
你能想像一位歷經半個世紀才完成夢想的作家嗎?史蒂文‧普萊斯菲爾德生於1943年,這位看似平凡的老人家其實隱藏著一段驚人的故事。從他年輕時立志成為職業作家,到終於出版他的第一本書,這段旅程竟然花了整整27年!期間,他在美國的11個州做過21份不同的工作,包括教師、廣告寫手、拖拉機駕駛員、調酒師、摘水果工人,甚至還在海上油井打過工。每份工作都讓他筋疲力盡,根本沒時間寫作。這樣的生活究竟是為了什麼?並非為了體驗生活,而僅僅是為了糊口。但正是這段曲折離奇的經歷,最終塑造了他作家的路。
史蒂文·普萊斯菲爾德(Steven Pressfield)出生於1943年,是一位美國作家。他從年輕時就立志成為職業作家,儘管在這個夢想實現之前,他經歷了長達27年的奮鬥。在這段期間,他在美國的11個州做過21份不同的工作,包括教師、廣告寫手、拖拉機駕駛員、調酒師、摘水果的工人等,這些工作多為繁重的體力活,使得他難以專心寫作。儘管他的背景應該讓他走上成功的職業道路,但他一直在與內心的「一生之敵」鬥爭,這讓他難以實現寫作夢想。
《一生之敵》(The War of Art)是史蒂文·普萊斯菲爾德的著作,記錄了他與內在阻力鬥爭的經驗和教訓。內在阻力是普萊斯菲爾德用來描述那些阻礙我們實現目標的內在力量,包括拖延、成癮、故意製造麻煩、受害者情結等。這本書首先是寫給創作者的,但同時也是寫給所有渴望改變現狀、有所作為的人的。
普萊斯菲爾德在書中分享了他如何從業餘轉變為職業選手,以專業、穩定的方式投入行動,並接受現實的檢驗。透過分析內在阻力的特徵和表現形式,他希望能幫助讀者認清並克服這些內在的障礙,實現自己的目標和夢想。
這本書的結構清晰:普萊斯菲爾德首先教我們如何定義並認出內在阻力的表現形式,接下來他告訴我們如何鍛鍊自己的職業素養,從而擺脫內在阻力的束縛,最終實現自我。
普萊斯菲爾德提到,他自己也曾經在寫作上拖延了多年。儘管立志成為作家,他卻總是因為內在的恐懼和懷疑而遲遲無法完成一部作品。他用了27年才出版第一本書,這段期間的拖延正是內在阻力的體現。
在書中,普萊斯菲爾德提到,我們常常會透過即時的滿足來平衡內心的焦慮。這些滿足可能來自甜食、酒精、遊戲、購物等。這些享樂雖然能帶來短暫的滿足感,但卻消耗了我們應該用來創作和實現自我的時間和精力。
普萊斯菲爾德分析,一些人會故意惹麻煩,藉此獲取注意力和興奮感,這是一種替代性地滿足創造力的途徑。例如,他提到自己年輕時常常更換工作,導致生活不穩定,這也是內在阻力的一種表現形式。
普萊斯菲爾德觀察到,有些人在面臨壓力時會透過生病來逃避挑戰,這是一種典型的受害者情結。例如,運動員和演員在面對比賽或演出壓力時,可能會因此生病,這樣他們就能有理由不參加比賽或演出。
書中提到,有些人會將實現自我的希望寄託在伴侶或孩子身上。這樣做可能是因為自己無法實現目標,便將期望轉移給他人,但這往往會對人際關係造成壓力和影響。
透過這些例子,普萊斯菲爾德強調,內在阻力是一種普遍且複雜的力量,它會以各種形式阻礙我們實現目標。而克服這些阻力的關鍵在於轉變心態,成為職業選手,以專業、穩定的態度面對挑戰。
面對內在阻力,無論是獵人還是作家,都需要持之以恆的努力和堅韌不拔的精神。就像獵人每天背起獵槍上山,面對寒冷和未知,不懈地追逐獵物,作家也需要每天坐在書桌前,克服內心的懷疑和恐懼,持續地創作和寫作。
獵人在山谷中跋涉、等待、射擊,努力捕獲獵物;作家則在筆下構建故事,精雕細琢每一個字句,無論成敗,都堅持不懈地追求目標。這種日復一日的堅持,不僅是對內在阻力的挑戰,更是對自我實現的追求。
無論我們面對的內在阻力是拖延、恐懼、成癮還是其他形式,唯有像獵人和作家一樣,以穩定的、不懈的努力迎接每一天的挑戰,我們才能最終戰勝這個一生之敵,實現自己的夢想和目標。
內在阻力雖然強大,但我們的堅持和努力更為強大。每天勇敢地迎接挑戰,持之以恆,最終我們將在這場與內在阻力的戰鬥中取得勝利,並實現我們心中最深的渴望和目標。
******【免費下載試讀中】艾螽斯的第一件電子書商品,歡迎免費下載:
https://vocus.cc/salon/ai_jones/products/e-book-01
歡迎您加入 艾螽斯的幸福沙龍,瀏覽人生相關文章,歡迎留言寫下您的感想。
https://vocus.cc/salon/ai_jo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