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呂國維
攝影/呂國維、廖珮容
啡藏潮(全名:啡藏潮咖啡製造所)位於屏東潮州鎮,是一家以精品咖啡和在地小農食材為特色的咖啡店。店內的咖啡豆經過陶鍋烘炒,手沖咖啡香醇不苦澀,深受咖啡愛好者的喜愛。
創辦人林彥村將咖啡文化與在地食材結合,推出了在地特調系列,如:花潮西西里咖啡,結合了檸檬和桂花釀,口感清新甜美,翻轉咖啡原有的苦澀。
「沒有美感,才是垃圾。」林彥村親手打造專屬潮州的在地元素,讓啡藏潮成為誰也無法複製的在地文化。
最初在教職工作的時候,林彥村已經能感受到未來的挑戰越來越大。
特別是在私立學校,中等教育面臨少子化,且林彥村屬於「技術教師」的身分,並沒有正式的教師證,職涯穩定度並不高。
同一時間,家中也出現重大變故,母親因血癌離世,讓整個人生觀與心境都產生了改變。這些因素堆疊起來,回到家鄉、陪伴家人,以及思考未來發展成為了林彥村未來的行動考量。
林彥村大學時期是美術系,主修西畫、雕塑;研究所則轉到應用設計領域,理解到在台灣純藝術不易生存,因而開始鑽研設計、探索如何將美感運用在各種事物上。後來在教職期間,教授的科目也是設計相關。
然而,在評估未來職涯走向時,發現教育體系並不夠穩定,便想活用設計思維與自己的興趣,尋找能長期投入的方向。
▲自大學開始,林彥村就跟咖啡結下緣分。林彥村提供
回家鄉後開始思索:既然想開店,是要加盟現有店家,或者創立自己的品牌?
林彥村最後選擇後者,因為想運用自身的創意思維加上設計背景,打造一間不一樣的店。
咖啡本身在創作與美術學習過程中就頗有淵源:大學時熬夜畫圖需要靠咖啡提神,「那時候寫作業沒咖啡真的不行,所以跟咖啡算熟悉。」林彥村也常常到處品嚐不同店家的咖啡。
進一步評估後,認為潮州地區雖然飲料店很多,但專攻咖啡的店相對少見,市場仍具潛力,因此決定要深入學習咖啡技術。林彥村說「這個過程不只是考證照,而是真正從生豆、烘豆、杯測到品飲都去鑽研,」並將過去的藝術背景融入咖啡產品與店面設計。
為了釐清咖啡市場的趨勢、瞭解各地店家的風格和經營模式,林彥村會透過「全台跑透透」的方式進行調查與學習。
常常在放假或有空時,林彥村就和員工一起開車到全台各地的城市,比如台中、台南、高雄、台北、台東等地,一天內跑好幾間咖啡店,一間店至少點三到五杯,透過大量比較,快速掌握各店家在菜單、裝潢、服務與定價上的重點。
在這樣「大範圍喝」的過程中,並不是要批評哪一家好喝或難喝,而是去觀察並吸收:有的店可能裝潢一流,但咖啡品質普通;有的店則菜單設計巧妙,可以學習如何呈現商品資訊;或者有的店堅持某種形象,創造在地特色,吸引了穩定客源。這些觀察累積起來,就會把所見所聞帶回店裡,轉化為自己品牌的優勢與差異化。
在地化是林彥村的核心理念之一,畢竟回到家鄉開店,如果能融入地方產業與家鄉元素,才能在眾多選擇中脫穎而出。因此,店裡的咖啡特調經常結合在地農產品,例如屏東知名的白芝麻、花生、小米釀、芒果等,把這些南國食材與咖啡結合成飲品或甜點。
開發前會先到農業處或相關機構瞭解屏東特產,然後大舉購入原料不斷嘗試,最後留下真正好喝、有特色且價格能被顧客接受的品項。林彥村形容這種研發就像「連連看」,先確認一個目標——希望產品能反映在地生產、文化或童年記憶,然後再實際測試風味。
「有時候我們以為會合的配方,結果喝起來根本沒那麼好喝。」林彥村嘗試過茶或果物與咖啡結合,結果咖啡的味道被蓋掉,或者香氣顯無法顯現,就只好放棄。
▲林彥村描述,店內的主打品項都是「連連看」意外搭配來的。林彥村提供
也有一些食材和咖啡合在一起會非常突兀。林彥村某次想主打台灣系列茶,在咖啡裡加了菊花茶、蓮藕茶、青草茶,結果味道非常糟糕,甚至令人感到「這是在鬧嗎?」,也就無法上市。
林彥村經過反覆嘗試之後,篩出了幾個適合的在地特調品項,比如:像小米釀咖啡、花草西西里、白芝麻花生拿鐵等品項就正式推出,也意外成為當地顧客與觀光客的必點特色飲品。
在配方上,林彥村堅持避免化學糖漿(例如:香草精、榛果風味糖漿等),因為這些口味在全家、7-11 或星巴克等連鎖體系早就十分普及,而想創造與連鎖系統截然不同的體驗,就該做差異化的開發,並且回歸到「以在地為概念」的核心出發點。
▲除了現煮的咖啡,啡藏潮店內也有販售林彥村自己烘培的咖啡包。廖珮容攝。
在定價上,店裡的商品相較大城市來說算相當實惠,林彥村自豪地說「在台北買一杯咖啡的錢,在我這可以買到兩杯甚至三杯!」
這背後的原因,除了希望能成為「每日都能喝得到的咖啡」以外,店面就是自家的祖厝,不需額外負擔店租,因此可以把成本壓低。這對顧客來說是一大福音,也符合「讓咖啡更平易近人」的理念。
同時,店內使用的機器設備、豆子品質等絲毫不馬虎,林彥村也常常去國內大型咖啡展,比如台北國際咖啡展,以掌握最新資訊。雖然車程與住宿費用都不便宜,但林彥村依舊認定「這是工作的一部分」,因為若想在餐飲或咖啡的領域持續進步,就不能把自己困在一個小地方,而要不斷地學習並跟上趨勢。
啡藏潮店裡的空間設計與佈置,同樣承襲了美術和設計的背景思維。
林彥村回想起在大學與研究所期間,老師就常強調「做設計不要跟別人一模一樣」,否則會被淹沒在茫茫店海裡。因此,開店後會努力尋找一條「兼具個人風格與在地精神」的路。
▲啡藏潮店內的擺設、書籍、雜誌,連牆上的畫作都是林彥村手繪。呂國維攝
不過,對於在地經營者,或像林彥村這樣在咖啡和設計之間穿梭的人來說,最重要的是保持一個核心信念:不要刻意做成純粹的外國風,要嘗試把「混搭」做出具備個人特色、地域特色的風格。
林彥村強調,啡藏潮的做法,是希望盡量不要去複製日式、韓式或美式的網美風格,也不著重以「砸大錢」打造金碧輝煌的裝修,而是利用舊物件、在地製作的皮件裝飾、以及擅長的繪畫作品,在空間裡呈現一種「看似雜卻又有秩序」的美學。
▲店內的雜誌收藏架十分獨特,直接以兩條皮帶訂在牆上方便顧客拿取。呂國維攝
像是啡藏潮的店門口老窗框,本來是阿嬤房間的物件,原本看起來是「廢棄」的,林彥村指著門口說,「只要稍微整理與構思之後,就能成為店內最具情感意義的焦點。」一一細數店內的物件,衛生紙盒、店內菜單、牆上壁畫,全部都是林彥村親力親為,大多是現有素材的重新設計、組裝。
「沒有美感,才是垃圾。」他說。
店裡也擺放一些小型植栽,點綴文青氣氛,因為屏東南部地區本來就是台灣花卉與作物的主要產地,要呈現南台灣的繁盛植物風情,最適合不過。
▲林彥村利用皮革製作吊帶,點綴店內的植栽。呂國維攝。
在書籍與雜誌的選擇上,特別陳列了不少談地方創生、在地文化、美學設計的書籍。
「日本地方創生走在前面,台灣也漸漸重視如何讓青年返鄉,」作為一位返鄉青年,林彥村正是透過自身的專長連結社區資源或傳統產業。這些內容啟發著店裡的工作模式,也希望影響更多來店的客人,思考如何讓地方資源被再度看見。
▲啡藏潮店內擺的書多為地方創生、在地文化、美學設計的書籍。呂國維攝
開店之餘,依舊持續透過旅行拜訪各種令人驚豔或話題性的餐廳、咖啡館、巧克力店、甜點店等。有時候會大老遠跑到人煙稀少的地方,只為了體驗或品嚐一個「為何能吸引大家排隊」的秘密。
像是在屏東三地門,有一間被稱作南台灣最難訂位的餐廳「Akame」,主打用現代料理手法重新詮釋原住民的飲食文化;或是專營巧克力的店,明明只有很小的巧克力塊就可以賣到高單價;又或者知名鳳梨酥排隊名店等。
林彥村去吃這些店的核心思維在於:「去理解他們憑什麼能這麼成功」。
「光是裝潢,Akame 就砸錢,七年大改四次,」林彥村認為,這就是 Akame 的「憑什麼」,也是造就 Akame 只有一則負評的原因。「有些店家靠在地食材特色或行銷來吸引顧客,大家的作法千差萬別,但都值得觀摩和思考,」這一趟「憑什麼」之旅,讓林彥村驚嘆,經營者必定都付出了難以想像的努力。
在這種觀摩模式下,裝潢很華麗的店也能學到菜單排版或服務細節;專精食材研究的店則能看到他們如何深耕在地農產;甚至行銷包裝厲害的店,也可以思考如何用創意敘事手法加深消費者印象。最終,回到自己的經營哲學時,仍會記得自我定位:既然不想用高價策略和奢華裝潢,就要更加強化在地文化與特色飲品的研發,並堅持店本身要有自己的形象與個性。
創立啡藏潮時,林彥村家中也有孩子需要照顧,加上太太在苗栗任教,平日時常不在家,需要有人負責孩子的日常接送與飲食照顧,因此將啡藏潮的營業時間訂在早上七點到下午五點,能在下課後立刻接孩子、煮飯並陪伴。能兼顧家庭,也呈現出南部生活節奏緩慢卻又踏實的一面。
這樣的生活安排既滿足了家庭需求,也成為日後啡藏潮定位的基礎——早上就開始營業,服務當地上班族或需要提早出門的人。經過幾年累積,啡藏潮已成為不少在地與觀光客會來的小聚點,尤其是早上的時段,周邊上班族習慣買了咖啡、早餐後趕去上班;假日則會吸引親子或觀光客來品嚐「屏東味」的飲品。
不過,林彥村也誠實吐露,若是想在這裡長久生存,就必須知道市場無情:在潮州,開咖啡店的多達七八家,結果大部分經營不下去關門,連加盟連鎖的店家都不保證成功。
大環境的變動、消費者口味的多變,再加上疫情前後的景氣轉折。一間店關閉,背後都是一個家庭,「所以我不會鼓勵大家回鄉開店創業,風險真的太高,失敗的也很多。」林彥村說。
啡藏潮的誕生既是林彥村的經歷與家庭考量的選擇——從大城市回到家鄉,用藝術設計思維與地方產業結合,開發出前所未見的創新產品。
背後有對文化的反思與執著,亦包含了經營者身為家長、子女的角色所面臨的種種權衡。經營咖啡店不是一蹴可幾,而是要隨時瞭解市場,虛心學習他人成功的理由,面對大量競爭與現實壓力,仍然堅守那個想讓土地、文化與咖啡結合的初衷。
最終,這種精神也不單只是「賣咖啡」;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日常運轉裡,帶給顧客「不一樣的體驗」,讓他們在一杯咖啡、一個裝飾細節、一張菜單的背後,感受到來自屏東土地以及曾經在教育、美術領域裡長期鑽研的深層連結。
或許從外面看來啡藏潮只是一家在地小店,卻蘊含著學、做、教與生活結合在一起的過程,也呼應了日常裡對「在地特色」與「自我風格」的持續探索。把「誰也無法複製的在地文化」,用自己的方式展現在一方土地上。也許這才是啡藏潮存在的最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