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比較期待引出學習辦法精進的可能
在找到前往這個 13-15 級的方法前,給考生參考的是「就是讀」的結果。
應該是這些科目當中我介紹過最無聊的一次讀書方法,就是在自發心情下拿起書就開始嗑,首先依照當時安排要讀多少東西來完成,進度一到就刷題目,有問題就巴著老師不放,上課問、下課也問,日復一日。
然後我一直覺得缺乏的是「到底怎麼做才可以突破」的感覺。
這個突破的辦法也許潛藏在人事環境、個人盲點、自我連結等不一定相關於「只是書讀不好」的這件事裡;像我稍早就覺得其實考古題沒有太多幫助,畢竟多看二眼都還記得答案是什麼,分辨不出來是真會還是假會。
很可惜的當時我找不出其他可能性所以停滯了,接下來就看你的了。
...
我並不清楚最頂的 1% 學生會怎麼做,但本人出於自然組背景「是傾向」讀合科。
第一次學測最有印象對時間的體感變化,是在三上正式開學後,從原先一天有三個時段可以自由安排的情況突然壓縮到只剩下晚上,偏偏暑假又因為模考進度安排只鼓勵讀完各科 2 冊的狀況下,真的備感壓力。
出於時任老師的建議,我採納了「先求有再求好」的辦法。
就是說再怎麼樣都是讀過的東西,藉由合科講義把記憶力找回來,大致讀完七、八成的內容就開始刷題,把缺失或當下覺得必須補充進來的知識補足就可以了;那重考時期則是因為重心已不在理工科系上,因此仍採合科講義的策略,以最低限的取得成績。
有想使用合科的話就先別計較它要多精,可以開始刷題真的是心情會感覺比較實在。
大一時期的理工科教授,談及考試時比較共通注意到物理的力學單元。
考生在非讀書時間也可以了解一下,大學的科目比較注重什麼高中就會教過的內容,算是一點猜題方向的參考;個人其實對自然各科出題,覺得比較常出現的內容包括:力分解、化學反應、生物作用和循環、星象與月相等。
那讀書方法,我自己是採取有時間「規劃起來就是讀」的策略。
畢竟自然居然有 4 個科目要顧,就算我覺得分配時間可以均的少一點,綜合起來就是比其他科都還多,卻只有這一個成績;但想的多也沒大用處,有時間就是進入「讀、讀完寫題目、不夠就再讀」的循環,到一天的進度達標為止。
這過程並不多有趣,成績起初是 10-11 級,學測附近也是在 12-13 級之間擺盪。
重考 107 自然雖然心情是偏放鬆,但邊寫就一直有「去你的怎麼那麼難」的感覺。
很多題目都是在瞎矇中度過,時間快到的時候也乾脆把寫不完的盲猜猜完,回去答案對一對想說就是在吃以前高中讀來的老本;到收到簡訊的那天真的是跳起來:88.4 分在往年就前標無懸念,而且還是本人自然成績最差的一次,結果喜提頂標禮包。
真的很寫實,其實想想就算是 15 級分也從來不要求整份考卷都要寫對就是了。
我們當時班上學霸的心情大概也是這樣;就確實以級距這個制度來說,考生對考試的心情當然是能幾分就幾分,可是自然一年年的字數變多、考題還越來越細緻來看,照題號輾過去是有在難,不如把背的題目都先寫一寫搶分還比較實在。
那現行題本還有附加手寫嘛 ... 真的你們很棒。
...
綜合想給考生的資訊是:希望你們不是只像我這樣 (靠賽)
而是找到屬於你「系統性」提高成績的讀書方法,像我數學那樣。
因為我自學的背景,都還是在一個「反正就是讀,能多少就多少」的環境,這點上我並不覺得老師們有問題,畢竟當年其實他們都是很努力要拿出最好的來給我們這些學生;所以我給出的經驗,都是比較「有,但未必精、未必最有效率」的讀書方式。
然後給考生一點線索是「我這樣就是這個成績,然後希望你有對自己更好」的感覺。
那最後的一點小補給:時間不夠的話就猜吧,放心大膽的猜,我真的覺得它這個題目設計並不是拿來給學生「寫完的」,就算當年段從自然組走出來我多想寫完,但就是沒辦法,還不夠頂天的優秀。
當然如果你是實力派寫的完、寫的高,就是那前 10% 的學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