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申第一個題目,我們先圍繞跟教授有關的話題
我想用現在的經歷,結合過去的已知問題再完整寫一次放送出來。
其實我一直在想到底面試的時候有沒有什麼無敵大絕,做了穩上的辦法,像有些人會說實力取勝,但個人經驗談,除非你真的出色到驚為天人,不然一般就只是個成績單的東西 ... 我就被洗臉好幾次,即使我真的覺得我回答的很好。
後來發覺其實面試前可以先做 2 件事:注意備審都寫了什麼、想像一下自己面試自己或面試別人的樣子,會比較清楚大致上可以做哪些功課;模擬面試也需要積極參與,在於它可以破解對教授這個職位一些空泛的想像。
當我已經知道了學生基本條件都有,你認為我想見一下你是什麼緣故。
...
根據本人 108 學年在成大 12 系所教授訪談中,教授的問答結果七成一致:
備審中常見的項目是:自傳、申請動機、讀書計畫及成績單。
自傳的主軸在於:你大概是怎麼樣的人、做過什麼事來佐證這些特質,克服過少見的困難經驗談、對自己有具體成果的要求偏加分;申請動機則是:有沒有除了就只是喜歡的理由可以寫上去,為什麼你的願景裡需要來到這個科系。
不見得要天花亂墜、表演式文字的寫,簡潔明瞭又老實的學生也是受到歡迎的。
目前為止沒有教授否認這項事實,確實比較不說話、太過溫吞都不是好事。
這裡提供親自訪談其中一位時任成大理工科系系主任的看法:
他知道大部分的學生表現不會特別突出,但會對一種學生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他雖然講話不順暢,但還是能從談吐當中發現他的特質、感覺到他有在想事情,這樣的學生並沒有比較差。
教授們其實都很清楚,要考生在考試體制中談自己的興趣理想,正常都會說不出來。
加上過篩結果,教授都能明白篩進來的你已有基礎,因此面談中並不特別著墨要再測試一次 (略過需要筆試校系的篇幅),沒有這些過人的特點沒關係,而在於他想聽一下:你是怎麼樣一個學生,「你很秀」並不太是主要準備的方向,這是源自考制的誤導。
原則上我們都強不過教授,哪怕你其實才是對的。
一般我們在喜歡一個人很能夠馬上講出喜歡他的哪裡,可是面試科系常常不是這樣。
學生會緊張於「要講出很能被注意、認可、加分」的答案;說實在如果要我歸零一下,回歸稍早對教授一無所知來揣摩「為什麼讀我們科系」的題目,我會覺得既不敷衍隨便塞答案,也不是硬要很悅耳,中規中矩修飾過的回答其實就可以了:
我覺得大家很喜歡談經濟所以想來看看怎麼回事,然後成大附近好像很多好吃的。
就是小心話家常裡保有的木訥中肯,但絕對不要態度散漫輕浮即可,這樣的回答是有的教授會欣賞你有注意到環境這件事,哪怕這不是所有人都很在乎的事都不要緊,你並不需要使出渾身解數,讓別人對於錄取你感到有非收自己不可的壓力。
這種不自信會讓教授聽不懂你來這裡的用意,考生是必須清楚自己做了什麼選擇的。
...
關於面試能正取的傳聞
現階段個人申請最為重要的是學測成績篩過了沒。
這句看似是體制上的廢話,它潛藏一個很重要的資訊是:不少校系會依照篩進來的分數就已經先預備好錄取順序;也就是說,儘管學測在錄取總分就已經在簡章裡寫明占比,可是其實質影響力是會帶到面試階段的。
畢竟大部分的學生沒有什麼顯著差異,過濾一下學生就好的意思。
另外我想給考生的一點信心是:原則上 90% 的校系都是有備有上,畢竟每個人都在到處重榜,卻也是重中之重:學測成績就是到自己要去的校系的關鍵,原則上篩過就有,也是稍早寫明「為何需要考生把火力集中於必須受到你注意科目」的關係。
有些抱歉體制讓我必須寫出這串看起來還是像廢話的東西,就是雞肋到如此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