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資訊秒懂、競爭秒變」的時代,很多人埋頭苦幹,卻發現辛苦付出後的成果並不如預期。企業顧問陳宗賢教授提醒:「不要只靠努力,還要找對方向。」換言之,努力只是基本門票,決定成敗的關鍵,其實是目標的選擇與方法的設計。若一開始地圖就搞錯了,無論你走多快、多勤奮,最後仍可能失望收場。讓我們一起重新審視「方向」在21世紀的重要性,並探討如何設計自己的目標與行動計畫,讓每一分努力都有價值。

一、努力不值錢?不,是「方向」才昂貴
- 「努力泛濫」時代
網路發達下,取得新技能、學習新知早已不是難事。人們往往競相付出與深耕,但當身邊每個人都願意努力的時候,努力本身就再也不是稀缺資源;這時,「能不能努力」不再是問題,「該往哪裡努力」才至關重要。 - 方向不明,必然翻船
很多人的焦慮其實來自「我是不是該多努力點?」卻從未停下來思考:「我這麼努力,是不是一直往錯地方使勁?」在快節奏的生活裡,一個「錯誤目標」反而會讓你錯失真正的良機。
二、陳宗賢教授的關鍵觀念:用「對的目標」創造高成效
- 問題先行,找到痛點與需求
- 別急著行動,先問:「我要解決什麼問題?市場或組織缺少什麼?」
- 若能清晰掌握痛點所在,你的努力就能更聚焦、更有效。
- 善用商業模式與工具
- 如 BCD 矩陣能幫助你檢視產品或個人能力的壽命週期;
- 安索夫矩陣則可協助你判斷成長策略,避免盲目擴張。
- 策略地圖:決定你要的未來
- 企業如此,個人在規劃職涯時也是如此:先設計一份「生涯策略地圖」。
- 以 3~5 年為週期,思考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達到什麼位置,然後把該學的技術、要磨練的經驗,一一攤開拆解。
三、具體應用:把「方向」放進目標設計
例子:想進入數位行銷產業的應屆畢業生
- 盤點自我資源與市場需求
- 自我資源:我具備文案撰寫能力、懂得基本影像編輯,也熟悉社群平台。
- 市場需求:行銷公司需要懂得分析數據、追蹤成效與洞察消費者心理的人才。
- 設計「目標」與「里程碑」
- 目標範例:一年內獲得一份中小型行銷公司的 Junior PM 職位。
- 里程碑:3 個月內:參與至少 3 場行銷講座、拿到一張與行銷相關的證照。6 個月內:完成一個自製企劃案,並在社群上測試成效;製作案例集。9 個月內:建立至少 2 個行銷圈的人脈關係,以獲得求職推薦。
- 把「努力」對準目標
- 不只是盲目「學更多工具」,而是先看哪些工具與目標相關,再聚焦去精進。
- 定期追蹤進度:每個月檢視自己距離里程碑有多遠,需不需要調整策略。
- 結果驗證與調整
- 若 3 個月後發現學完行銷課程仍沒把概念運用到實作,就要思考:是不是該找實習或協助朋友的專案?
- 保持彈性,一旦方向略顯不準確,及時修正就能省下無謂消耗。

四、行動計畫:讓「對的方向」帶領你前進
- 先停止「盲目努力」
- 放下你的拼命習慣,先坐下來想想目標與定位。
- 做幾份自我檢測(SWOT 分析),列出你現有的優勢與短板。
- 建立「分段式」目標結構
- 無論是職涯規劃、創業想法或提升生活品質,都可以像前例那樣,把目標階梯化。
- 分 3 個月、6 個月、1 年、3 年等階段,每階段完成後都要復盤、審視成果。
- 找教練與隊友
- 面臨未知領域,若單打獨鬥,可能要付出巨大時間成本。
- 若能找到相關的導師、顧問或有經驗的前輩,將能加速「找對方向」的過程;或與同好組成學習團隊,在討論與切磋中彼此成長。
- 善用「微實踐」和「小迭代」
- 每週挑一項小任務(如做一份市場調查、聯絡一位業界夥伴),為大目標累積進度。
- 保持彈性,若測試結果顯示市場反應不如預期,立即微調方案或更換策略。

五、結語:努力是一把利刃,方向才是刀柄
「努力」就像把鋒利的刀刃,能切開各種難關;但若缺了「方向」這個刀柄,就無法握穩、無法集中力量。陳宗賢教授所強調的,是讓自己先鎖定好要砍開哪個目標,再把所有努力集中在那一個點上。如此一來,你的每一分汗水才不會白流,反而能對準核心,持續開拓更寬廣的道路。
現代社會節奏飛快,最怕的不是「不努力」的人,而是「在錯誤道路上加倍付出,卻仍然一無所獲」。如果你也感到徬徨,不妨重新審視自己的目標地圖,從當下就開始調整。相信只要把心力集中在「對」的地方,你的努力必能開花結果,幫助你在下一個階段發光發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