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涯中的隱形傷害:那些我們對自己的內在批評

職涯中的隱形傷害:那些我們對自己的內在批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在回顧先前諮詢時,發現「內在批評」是個案們最常遇到的阻礙之一,包含我,也曾為此動彈不得。

它會在各種時刻衝出來,霸佔大腦主控台,大聲放送著:「我覺得我很糟」、「怎麼連這個都做不好」、「我不夠好」、「我還沒準備好」、「別人都做到了,我還在這裡」等等。也有遇過個案會自行架起內心的陪審團,無情地審判自己。

我其實花了好長的時間(長達三年的心理諮商),才慢慢能夠跟內在的批評聲拉開距離,並且調整它衝上台廣播的速度與內容。以下簡要分享我個人的經歷與調適。


原來內在批評可以變成問題

我過往一直以為內心的那些聲音很正常,但沒想到它茁壯成了對自己的無形攻擊,使得我會持續陷入自我批評 → 接受批評 → 自責與貶損的循環中,變得動彈不得,甚至會害怕嘗試。

起初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一直都有強烈的內在批評,反而是在心理諮商的過程中,談及不同事件時,才慢慢挖出,發現「我的內在對自己講話很嚴厲,有時甚至是殘忍」。

然而,在諮商師的點醒下,才發現到我其實不會對他人說出那些話,但在某些情境下,卻會對自己說,而且是內心的大聲廣播。

這使得我一遇到挫折、失敗情境,即便外表可以很鎮定,但內心往往會當機,並且愣在原地。在張力更大的情況下,甚至會喚醒其他的負面經驗,串連起來變成批鬥大會。


內在批評其實是內建模式

在談到要如何調適之前,需要先簡單說明「內在批評」到底是怎麼來的。

內在批評最初是一種人的生存本能,幫助我們避免犯錯、順利融入群體,確保自身安全,提高生存機率。

從宗教信仰到工業革命後的競爭文化,再到現代的績效社會,社會不斷強化內在批評的機制,讓它不只是個人成長的工具,更成為一種道德標準與生產力管理的手段

社群媒體、現代科技與消費文化的影響,讓內在批評變得前所未有地強烈。我們隨時都能看到別人比我們更成功、更優秀,而這些壓力會讓內在批評變得前所未有的強烈。


初步應對:提升自我覺察

關於如何調適強烈的自我批評,我當時練習的第一件事情是:提高對於內在的覺察,也就是所謂的自我覺察。

內在批評往往與情緒相伴,因此先能感覺到情緒,不反射性地壓抑,然後標記情緒或是為它們命名。接著才開始思考:「我可以為自己做些什麼?」可能是寫下來當時的所有思緒,或是暫停手邊事務,做個深呼吸。

緩和情緒後,反問自己「這些批評的內容是真的嗎?」、「然後呢?」,進一步檢查這些內在聲音是單純的抨擊,還是抨擊之餘帶著建設性回饋。

單純抨擊,例如:「我怎麼這麼爛,連這都做不好」像是內心的酸民,通常沒有深度可言,不會幫我們解決問題,只是丟出最短的否定句,要我們認輸、持續內耗。

如果是抨擊之餘帶著建設性回饋,例如:「我怎麼這麼爛,我應該可以更強的。」可以把它想像成嚴厲的教練,專注在讓我們如何變得更好、更強,突破目前的局限與邊際。

我們無法消滅內在批評,但可以調整它的角色設定,讓酸民的比例下降到近乎零,並且維持一定比例的嚴厲教練。

如果不幸地酸民佔據全場,我們也會需要練習引入新角色,來平衡內建評論區,那就是「支持者」。

可以試著想像:「想像一個人,他很理解你、支持你,他不會一味地讚美你,但也不會無情地打壓你。那麽他會怎麼說?」再如果,我們的內心暫時還沒有能力創造出這個角色,身旁願意傾聽的朋友會是很好的參考。


初步應對:踩剎車 + 拆解內容

就我自己對個案的觀察,有不少人是「直達終點式的自我批評」。

當事情做不好,會直接冒出「我沒用」,或是面試表現差,就會冒出「我沒救了」,這種快速推導到自我否定的行為需要減速、拉開距離,我們才有機會找到空間來著手調整。

首先,失速的情況下,可以先問問自己:「我會這樣對自己的朋友、家人說嗎?」,藉此練習踩剎車。

再來要拆解內在批評的內容,舉例來說:「面試表現差,我沒救了」

  • 「面試表現差」是事實,透過回顧面試過程,找出哪些能具體調整與改善,我們可以避免再次表現差。
  • 「我沒救了」是推論,跟前句話沒有必定的關聯,有很高的機率是自己無意識放大內在批評的影響力。

拆解之後,會削弱不自覺擴音的傾向,也會知道要把專注力放在哪裡,然後好好面對情況,著手處理。

透過上述的反覆練習,即便還是會有內在批評的聲音冒出來,但我們能夠慢慢跟它拉開距離,重組內建評論區的組成,並且調整發言內容。


總結

上述的情況與調適,是我的個人經歷與練習。

內在批評的聲音不會消失,但我們可以和它好好共處,甚至成為自己的助力。

因為家庭、教育、社會價值觀的差異,每個人也會有強弱不等的內在批評。如果聲音強烈到顯著影響心理狀態,甚至是工作表現、重大決策等,會建議尋求專業的心理諮商師,深入探討影響自己的關鍵核心,進行更加個人化的梳理與應對。

也祝福每位被內在批評阻礙的人們,都能透過各自的練習和調適,讓內建評論區成為自己前進與成長的動力。

在此,與你擁抱。

也歡迎有遇到求職/轉職/在職挑戰的你,透過諮詢表單:pse.is/686ctg 來開啟對話,讓我們共同探索下一步。

avatar-img
艾瑪的職涯筆記
14會員
89內容數
願你在人生的聚散離合中,都能帶著相信與禮物。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艾瑪的職涯筆記 的其他內容
今年二月初,我的一對一諮詢時數累積達到一百小時。 原以為達到這個里程碑,會讓我充滿喜悅,沒想到心中更多的是平靜與反思。
上週末參與了一場一日履歷面試工作坊,和一群即將畢業的大學生、職場新鮮人,一起討論了如何優化履歷與面試,體驗到「準備」,與「真的準備好」的差異(也感謝 104 Giver 與溫世仁文教基金會的邀請和合作)。
過去半年,我遇到不少轉職者,過程中經常面臨挑戰與期望落差,甚至質疑決定是否正確。 而在諮詢的過程中,我發現有不少轉職者其實沿用了傳統求職的思維,而忽略了轉職的特殊性,導致預期與實際情況出現落差,進而感到挫折與懷疑。
最近有幾位個案剛好都是長時間沒有投入求職市場,對於找工作感到生疏,在準備履歷、面試,甚至是轉換跑道的過程中,產生不少問號與自我懷疑。 然而,久未求職反映的不只是履歷與面試技巧的熟練與否,更涉及對自身職能的理解、職缺資訊的掌握,以及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
成為自由工作者後,這是第一次沒有年終獎金的一年。 雖然是意料之內,仍然感覺新鮮,也多少有些失落。
最近進行職涯諮詢時,發現一個很常見的現象:許多人在求職、轉職時,第一步是撰寫履歷,然而寫到一半卡住時,對於自我的懷疑與焦慮就會不斷地冒出。
今年二月初,我的一對一諮詢時數累積達到一百小時。 原以為達到這個里程碑,會讓我充滿喜悅,沒想到心中更多的是平靜與反思。
上週末參與了一場一日履歷面試工作坊,和一群即將畢業的大學生、職場新鮮人,一起討論了如何優化履歷與面試,體驗到「準備」,與「真的準備好」的差異(也感謝 104 Giver 與溫世仁文教基金會的邀請和合作)。
過去半年,我遇到不少轉職者,過程中經常面臨挑戰與期望落差,甚至質疑決定是否正確。 而在諮詢的過程中,我發現有不少轉職者其實沿用了傳統求職的思維,而忽略了轉職的特殊性,導致預期與實際情況出現落差,進而感到挫折與懷疑。
最近有幾位個案剛好都是長時間沒有投入求職市場,對於找工作感到生疏,在準備履歷、面試,甚至是轉換跑道的過程中,產生不少問號與自我懷疑。 然而,久未求職反映的不只是履歷與面試技巧的熟練與否,更涉及對自身職能的理解、職缺資訊的掌握,以及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
成為自由工作者後,這是第一次沒有年終獎金的一年。 雖然是意料之內,仍然感覺新鮮,也多少有些失落。
最近進行職涯諮詢時,發現一個很常見的現象:許多人在求職、轉職時,第一步是撰寫履歷,然而寫到一半卡住時,對於自我的懷疑與焦慮就會不斷地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