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週末想把自己關在屋子裡,自己一個人獨處
連續好幾個週末,我整整48小時沒踏出家門。除了買菜和取貨,我只想把自己關在家裡煮飯、手沖咖啡、泡茶。
我完全不想外出、跟人面對面說話。
起初,我很擔心:我是不是生病了?這是不是什麼不對勁的徵兆?
但經過幾次反思和嘗試,我意識到這不是疲憊或疾病,而是更深層的渴望——
我需要一個無干擾區間,一個能讓我靜下心來、專注於自己、學習或放鬆的空間。
無干擾區間是一段刻意安排的時間或空間,目的是將外界的干擾(如手機通知、社交活動或工作噪音)降到最低,甚至完全排除。它讓我們能全神貫注於單一任務,無論是閱讀一本書、學習新技能,還是純粹放鬆。
對我來說,無干擾區間就是關上房門、關掉手機,沉浸在書本或影片中的幾小時。
學術研究也支持這個概念。
2017年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的一項研究發現,被打斷後平均需要23分鐘才能重新找回專注。2020年《Frontiers in Psychology》的一篇論文則指出,不受干擾的工作能提升認知表現並降低壓力,因為我們的大腦在「心流狀態」(flow state)——也就是完全沉浸於某事的時刻——表現最佳。
在新部門的工作節奏截然不同,不再遠端,幾乎讓我喘不過氣。
週末成了我唯一的喘息機會,我發現自己並不想出門應酬或追趕熱鬧,而是渴望安靜地待在家裡。
我只想用時間好好陪伴我自己
這些週末,我會開啟勿擾,關掉所有通知,挑了一本想讀很久的書,靜靜地讀了三小時。
結束後,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滿足和輕鬆,彷彿重新找回了自己。回去上班時,都是充滿能量的。
我意識到,無干擾區間不僅是「逃避」,而是積極地為自己創造空間,讓大腦有機會專注、思考和恢復。
無干擾區間它幫我重新整理思緒,也讓我更有能量面對工作和生活。
我自己打造無干擾區間並不複雜,以下是一些具體做法,適合個人或職場應用:
時間管理
獨立空間
你可能聽過「蕃茄工作法」(Pomodoro Technique),這其實是無干擾區間的一種實踐方式。
它將時間分成25分鐘的專注時段(一個「蕃茄」),搭配5分鐘休息,幫助你保持高效。蕃茄工作法的核心正是創造短而集中的無干擾區間,讓你專注於單一任務,避免多工處理的低效。
我試過用蕃茄工作法寫筆記,每次25分鐘專注於一段內容,休息時泡杯茶,效率和滿足感都大幅提升。
這種方法特別適合需要快速切入專注狀態的人,與無干擾區間的理念不謀而合:刻意排除干擾,專注於當下。
但我自己還沒有這麼習慣。
除了前面提到的研究,還有更多證據顯示無干擾區間的價值:
這些研究都指向一個事實:
注意力是有限資源,無干擾區間是保護它的最佳方式。
這一個月的週末48H獨處讓我明白,無干擾區間不僅是時間或空間的安排,更是一種對自己的承諾——
承諾給自己時間去思考、成長和休息
我也渴望伴侶,渴望兩人相處,但我發現,現在的時間排序,我想先學習陪伴我自己。
對我來說,它是週末的書房和一本好書;
對你來說,它可能是清晨的跑步時光,或午後的筆記整理。
我鼓勵你試試看:找一個小時,關掉手機,挑一件你一直想做的事,然後完全投入。
你會驚訝於這小小的無干擾區間,能帶來多大的改變。
分享你的故事吧——你的無干擾區間是什麼樣子?
讓我們一起找回屬於自己的專注與平靜。
我是凱文馬拉穆,我們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