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依附理論:影響孩子一生的情感連結 我提及了人有四種主要的關係依附類型,但其實這四種依附類型在同一個人身上,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即使在小孩身上也是會有所變動。我在兒科診所看診的時候,很常遇到同一個孩子,會由不同的照護者帶來就診。例如上次是長輩A帶來,這次是長輩B帶來,下次是長輩C帶來。雖然都是同一個小朋友,但是對於張開嘴巴要被壓舌板壓舌時,反應卻可以截然不同。
長輩A帶來時,看到醫師拿出壓舌板時,會面露不悅,但還是可以委屈地緩慢地打開嘴巴,然後檢查完後再放聲大哭。如果是長輩B帶來,就超級聽話,看到壓舌板自己就打開嘴巴,做完檢查後也完全像沒事一樣,毫無反應。如果是長輩C帶來,一抱孩子坐下來,孩子都還沒看到壓舌板就開始哭了,然後整個檢查就變得曠日廢時,常常人仰馬翻了還是完全看不到喉嚨。明明就是同一個孩子,同一家診所,同一個醫生,卻只是因陪伴的家屬不一樣,面對同一個檢查而有完全不同的反應!這就是人類為了生存的智慧!即使是不到1歲的幼兒,也在基因的驅動之下,早早就學會了面對不同的照護者,可以有不同的反應。所以今天就來講講這個人類與生俱來的智慧:「依附類型的適應性」。定義
同一個人在面對不同的人時,可能展現出不同的依附類型。依附類型並非固定不變的,而是受到關係動態、對方的行為模式、個人經驗等因素影響。這種現象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來解釋內在工作模式(Internal Working Model)與適應性
依附理論認為,每個人內心都存在一個內在工作模式,這是一套關於「自己是否值得被愛」和「他人是否可靠」的信念。然而,這個模式並不是絕對僵化的,而是可以隨著關係對象不同而調整。
- 對於一個提供穩定、安全回應的伴侶,即使原本有焦慮型或逃避型依附傾向的人,也可能表現出較為安全的依附行為。
- 對於一個冷漠或忽視需求的伴侶,即使原本是安全型依附的人,也可能逐漸發展出焦慮型或逃避型行為。
🔹 舉例:小華小時候發展出焦慮型依附,但當他交往了一個穩定且有安全感的伴侶後,他漸漸學會信任對方,變得更接近安全型依附。然而,如果他的伴侶變得忽視他、變得冷淡,他可能又會回到焦慮型依附的狀態。
不同關係可能激發不同的依附模式
同一個人在不同關係中,可能展現出不同的依附類型。例如:
- 對父母是焦慮型依附,但對朋友是安全型依附:如果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與父母的關係存在不穩定性(如時常忽略或情緒不一致),可能對父母會表現出焦慮依附,但在與可靠的朋友相處時,他仍然能夠發展安全依附。
- 對伴侶是逃避型依附,但對孩子是安全型依附:一個人在親密關係中可能因過去的傷害發展出逃避依附,但在成為父母後,他可能努力成為一個穩定可靠的照顧者,進而展現安全依附的特質。
🔹 舉例:小美在戀愛關係中因過去的情感創傷,習慣壓抑自己的情緒,對親密關係表現出逃避型依附。但她在與好友相處時,卻能夠自在地分享自己的情緒,展現安全型依附。
壓力與環境因素的影響
人在壓力狀態下,可能會改變依附表現。例如:
- 面對衝突時,焦慮型依附可能變得更敏感,擔心自己被拋棄,並且渴望更多關注。
- 逃避型依附的人可能在壓力下選擇退縮,試圖降低情緒負擔,而非尋求安慰。
- 原本的安全依附者,在長期壓力或創傷下,可能發展出混亂依附行為(例如害怕親密但又無法忍受孤獨)。
🔹 舉例:
- 小明在平時與伴侶相處時表現出安全依附,但當他遭遇職場壓力時,他可能變得逃避型,不想談論自己的困難,甚至刻意疏遠伴侶。
- 長期在太太和媽媽衝突之間的丈夫,也容易跟太太形成混亂型依附(例如害怕親密但又無法忍受孤獨)。
依附類型的變動性與成長
依附類型並不是絕對固定的,一個人的依附風格可能會因過去的經驗、療癒過程、人際互動而改變。例如:
- 透過健康的關係修復:一個曾經是焦慮型依附的人,可能在穩定的親密關係中學會信任,進而變得較接近安全型依附。
- 反之,長期處於有害關係中,一個原本安全依附的人,可能會逐漸變得焦慮或逃避。
🔹 舉例:阿強童年時因缺乏穩定照顧,發展出逃避型依附,但在與一位溫暖、耐心的伴侶交往多年後,他逐漸能夠表達情緒,學會依賴他人,進而轉變為安全型依附。
成為孩子安全性依附的存在吧
在我女兒上幼稚園以前,我都是和長輩們輪流照顧的,沒有上托嬰中心也沒有請保母,因此在教養上也會有很多不同的做法。大家不要以為我是兒科醫生,長輩就會覺得要依照我的方式來帶養我的小孩😆但因為我深知依附理論的核心價值(有部分也是透過跟我的心理諮商師討論,更加支持我這樣的信念)所以我知道只要我好好把握和我女兒相處的時間,讓女兒感受到我是可以讓他安全依附的對象,我相信即使我的方式和長輩們不同,她還是能逐漸適應的。後來我女兒長大後的表現,和我在文章開頭時所說的,在診間遇到的小病患表現,都覺得大家真的不要太低估人類幼兒與生俱來的生存智慧。
只要讓自己成為孩子安全感依附的存在,不需要在孩子面前批評其他長輩,也不用要在孩子面前,批評孩子被長輩養成的習慣,只需要讓孩子知道自己是一個能讓他安全依附的大人,提供他穩定、可預測且充滿愛的照顧,讓他知道不論他遇到什麼麻煩或問題,來找你就沒錯,讓他們感受到你的支持與信任,那麼對孩子的教養主導權,絕對就是在你的手上而不是長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