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之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去年六月停職,我並沒有將未來想成逍遙自在的日子,反而是坐到電腦桌前,開始擬未來的目標,這些規劃寫在「新任務」裡的前面一段,包括完成父親的回憶錄、運動、音樂、和合唱團的營運。這四個目標都有循序進行,但讓我比較驚訝的是運動這項的發展。

 

我本來是個四肢不協調的肉雞,學校的體育課總是最讓我傷腦筋的課,研究所畢業後來到小城,唯一的運動是上下班騎腳踏車,雖然小城都是平地,但是來回各半個鐘頭還是有健身的效果。以柔出生後,我們請保姆來家裡看她,她三歲半的時候送去托兒所,我得開車去接她回家,自此無法再騎車上下班。我這才開始去上「鎮公所」開的運動班,選擇上班前的有氧運動,一、三、五早晨六點到七點都準時報到(見「流汗的滋味」)。有人會問那麼早怎麼爬得起來?其實只要前一天早上床就沒問題,我上課前一天都會九點半睡,第二天五點二十分起來,還是睡足我需要的八個鐘頭。

 

後來我去舊金山上班,週間日一個人在城市裡過,週末才回小城跟家人相聚。舊金山公司的地下室就是健身房,有各種不同的運動課,我既然單身一人,沒有人等我回家吃晚飯,因此下班後會去上運動課。後來我甚至請了專人(personal trainer)來訓練我,學會用健身房的各種器材來訓練不同部位的肌肉(見「給自己的禮物」),那一年對身體的鍛鍊收穫很多。

 

等我從舊金山重回小城,肌肉和運動的耐力都比以前進步許多,原來的運動課感覺太輕鬆了一點,不過我捨不得跟老師和同學的互動,還是繼續去上課,但我也決定去小城的大學上健身課,給自己多一點挑戰。我這個五十幾歲的媽媽雖然蹲得不夠低,也跳得不夠高,但是基本上還是能夠跟得上其他的大學生呢(見「離家前的日子」)。

 

可惜疫情來襲,這些運動課都被硬生生打斷。幸好網上有很多課可以跟著做,我可以選則自己想訓練的部位,又省去交通時間,養成了在家上網做運動的習慣(見「在瘟疫中呼吸(四:運動篇)」)。疫情結束後,我每個禮拜固定運動三次,星期一去上鎮公所的課,星期三、五則在家跟網路做挑戰性的運動,星期二、四要去一個鐘頭以外的公司上班,那兩天就不運動了。

 

停職的當頭,我想將星期二、四的空檔再填上運動的課程,最先想到的是回大學去上課,畢竟那是疫情之前的規律,跟年輕人一起運動,也可以激發意志力,增強自己的耐力。不過有一天跟某位同學聊天,她說開始去學太極拳,激起我的好奇心。

 

上大學的時候,體育課去學過太極拳,並不是因為有興趣,而是覺得我這種沒有運動神經的人,也許太極拳比較好混,不過因為認真學習,等到學期結束,整套太極拳都會打,連口訣都記得清清楚楚。可惜後來出國沒有再繼續練,至今早已忘光光。但是我這幾年開始學唱歌,老師總是描述氣怎麼運行(見「引吭高歌(下)」),我想,若是學太極拳也許能夠讓氣更流暢,也許有利唱歌也不一定。那個太極拳課是星期二、四的早晨,剛好是我有空檔的時間,於是非但沒有去跟大學生較勁,反而去跟年紀較大的人學打太極拳。

 

剛開始我只是把太極課當成任何一個學習的機會,很認真地聽老師講解怎麼挪移腳步和手臂,回家還會趁記得的時候多練幾次。而且太極課不是只有打拳,剛開始的二十分鐘,老師只是讓我們呼吸、轉身、前傾後仰,讓每個關節都能緩和地動,也會在伸展的過程提醒我們注意哪裏,也許是想像我們用手掌輕柔地波動水痕或是霧氣、力道不一樣,或是想像將水從一隻腿提升倒往另一隻腿、如此地轉移重心,老師解說地很具體,學生也能夠專心體會。教導太極拳的打法時,老師也會用不同的方法讓我們揣摩明瞭。明明看起來十分簡單的比劃,每一次聽老師講解卻都有不同的體會。

 

因為這門課在老年中心(Senior Center)教,上課時間也不利於上班族,因此學生大多是長者,有人拄著拐杖來、也聽過同學偶爾會說忘了戴助聽器聽不到老師講的話,不過大家來學太極都是抱著健身的想法,老師也常說不要管做得「對不對」,體會一點算一點,久了都能變得自然。

 

我們是初級班,老師每一個步驟都會重複教很多次,我本來會對進步緩慢有些不耐煩,同一個步法每次上課都一提再提,「太極步」走了幾百遍了還在教,但說也奇妙,我每次做都有不同的體會。就像是每一次的前進都需要轉換重心,只要有吸氣就有呼氣,只有先朝下才能揚上,而前進的步伐也是先將重心退後。我做著這些動作,不覺地想到人生好似也是如此,有圓就有缺、有進就有退,那麼也不要太執著,順利的時候不用太驕傲,而挫折時也不要失去希望。我走著這些步伐,自然地呼吸,恍然之間不知是在運動還是在學哲理。

 

我回台灣的時候也跟教太極拳的五叔請教,他說「鬆、慢、勻、柔」是太極拳四個訣竅,我發現這真的都很難,尤其我不知不覺地就只是在「做動作」,很難慢下來,媽媽調侃說我像是在做體操,呵呵。

 

於是現在星期二、四的早晨我都會開心地跳上腳踏車,騎往教室去,無論天氣多麼冷,只要包得嚴嚴的,騎到的時候都全身暖和,正好可以開始打太極拳。我現在已經從初級班畢業,進了「先修班」,其實我只會太極拳六式,而先修班的同學早就學會二十四式, 不過我依樣畫葫蘆還是可以的,幸好老師體念我這個新學生,這個禮拜已經開始分解每一式,從基礎教起。連早就學會的同學也嘖嘖稱奇說還是有學到新的東西。老師的講義居然也是中英對照,中文有「白鶴亮翅」等詞句,讓我能知道英文翻譯的本義呢。

 

沒想到停職後因緣巧合地來學太極拳,成為一個轉機。拋棄了總是在衡量進步的心態,專心聽老師的口令,用心揣摩、試著演畫,體驗呼吸或前進後退的感受,不計較多學了幾個步驟,只是持續地與自己的身體對話就夠了。太極的訣竅(鬆、慢、勻、柔)跟我積極的性格其實不是很合,所以打拳的時候我總是需要提醒自己慢一點,最近媽媽看到我緊繃的個性,也忍不住提醒我,下半輩子學著「放輕鬆」。那麼就藉著學習太極拳的機會,感受重心的轉移、胸腔與腹腔的起伏、氣的流動,放慢腳步體驗每一刻的當下,希望漸漸能夠認識一個不同的自己。

 

末了放幾張我的愛狗Benny的照片。他一向不喜歡走在草地上,但是上個禮拜帶他去散步,卻跑到一個長滿雜草的空地東聞西嗅,因為腳很短,長長的雜草都在搔他的肚皮也不管。可見老狗也是可以享受新事物的,跟我這篇網誌意義相同,就放這幾張照片當結尾吧。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小城故事
10會員
40內容數
生命中的故事,瞬間停格
小城故事的其他內容
2025/04/06
我這個人最愛做表格,無論是計劃旅遊或是研究計劃,總是搜集資料、分析研究一番才能做決定。然而我們的交往就只是水到渠成那般的自然。現在想來覺得很感恩,因為緣分能夠相遇、相愛,此後一同為人生打拼也同心,相處很自然、舒適,可以追求各自的夢想,也有相似的愛好能夠分享喜悅。
Thumbnail
2025/04/06
我這個人最愛做表格,無論是計劃旅遊或是研究計劃,總是搜集資料、分析研究一番才能做決定。然而我們的交往就只是水到渠成那般的自然。現在想來覺得很感恩,因為緣分能夠相遇、相愛,此後一同為人生打拼也同心,相處很自然、舒適,可以追求各自的夢想,也有相似的愛好能夠分享喜悅。
Thumbnail
2025/04/06
二十六週年那天,疫情已經稍緩,我倆也都打完了兩輪的疫苗,因此我們決定去餐廳用餐慶祝。在那家義大利餐廳中庭坐著,聽著水聲淙淙,陣陣花香飄來,只覺歲月靜好。我們有幸遇到彼此,十分感恩,期待未來彼此扶持的日子,仍是一般地平安穩健。
Thumbnail
2025/04/06
二十六週年那天,疫情已經稍緩,我倆也都打完了兩輪的疫苗,因此我們決定去餐廳用餐慶祝。在那家義大利餐廳中庭坐著,聽著水聲淙淙,陣陣花香飄來,只覺歲月靜好。我們有幸遇到彼此,十分感恩,期待未來彼此扶持的日子,仍是一般地平安穩健。
Thumbnail
2025/04/06
十五年前的婚禮上,當我和V隨著主持婚禮的法官唸誦誓詞時,好像也沒有很專心。說來說去,都是這句「I thee wed」的錯。
Thumbnail
2025/04/06
十五年前的婚禮上,當我和V隨著主持婚禮的法官唸誦誓詞時,好像也沒有很專心。說來說去,都是這句「I thee wed」的錯。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更慘的是,我只管做自己拿手的事,想要將結果控制在自己的手中,並且沾沾自喜於能做到這些需要技巧的體式,殊不知,這也違反了瑜珈的本意,身心無法一致,反而任由自己的偏好心猿意馬般的駕御著自己。
Thumbnail
更慘的是,我只管做自己拿手的事,想要將結果控制在自己的手中,並且沾沾自喜於能做到這些需要技巧的體式,殊不知,這也違反了瑜珈的本意,身心無法一致,反而任由自己的偏好心猿意馬般的駕御著自己。
Thumbnail
疫情前我努力維持了好多年在新北的一間小型的運動中心上團課,舉凡有氧及Zumba 、跟肌力、瑜珈及重訓核心都上,那時候的自己體力超好,活力滿滿。 而來到臺中住報名了World Gym上了一年多團課 後來疫情蔓延,團課不敢上了,變成在家自主運動,買了壺鈴在家與基本的居家運動。 但老實說那時真的會鬆散不
Thumbnail
疫情前我努力維持了好多年在新北的一間小型的運動中心上團課,舉凡有氧及Zumba 、跟肌力、瑜珈及重訓核心都上,那時候的自己體力超好,活力滿滿。 而來到臺中住報名了World Gym上了一年多團課 後來疫情蔓延,團課不敢上了,變成在家自主運動,買了壺鈴在家與基本的居家運動。 但老實說那時真的會鬆散不
Thumbnail
從 A 到 B 再回到 A 的過程。看似回到原貌,卻已是用不同的心境體驗。
Thumbnail
從 A 到 B 再回到 A 的過程。看似回到原貌,卻已是用不同的心境體驗。
Thumbnail
瑜珈老師說:「牙齒放鬆。」 英雄式跨步,眼神凝向手指尖,吸氣開胸,鋪設一張無形的網,吐氣魂繞山河。
Thumbnail
瑜珈老師說:「牙齒放鬆。」 英雄式跨步,眼神凝向手指尖,吸氣開胸,鋪設一張無形的網,吐氣魂繞山河。
Thumbnail
從學生時期開始,我並沒有規律的運動習慣。 因此,在沒有體育課的存在後,發現自己的體能節節下滑。直到三年前,同事揪團去上瑜伽課,我才正式養成每週運動的習慣。但事情其實沒這麼簡單,不然我也不會有此反思,並且紀錄下來這曲折的過程。
Thumbnail
從學生時期開始,我並沒有規律的運動習慣。 因此,在沒有體育課的存在後,發現自己的體能節節下滑。直到三年前,同事揪團去上瑜伽課,我才正式養成每週運動的習慣。但事情其實沒這麼簡單,不然我也不會有此反思,並且紀錄下來這曲折的過程。
Thumbnail
呼吸,乍似簡單自然,甚至是本能的生存必須,卻反而平時都被忽略。好好地深吸一口、穩穩地緩慢吐出,隨著瑜珈練習,一次一次,感受這項維持生理機能的運作,似乎也連帶地觸發善待之心,更感謝了這副應著我的任性,日夜勞累的身軀。
Thumbnail
呼吸,乍似簡單自然,甚至是本能的生存必須,卻反而平時都被忽略。好好地深吸一口、穩穩地緩慢吐出,隨著瑜珈練習,一次一次,感受這項維持生理機能的運作,似乎也連帶地觸發善待之心,更感謝了這副應著我的任性,日夜勞累的身軀。
Thumbnail
課程每週進行,難度持續提升。對於肌力和平衡感的需求,已漸漸不堪負荷,只能勉強做到相仿的姿勢,談不上標準,更遑論持久。細索著如何做好,更深入去咀嚼老師的指令和提示,手掌推地、指尖也用力,沒想過的施力方式,確實有助於分攤一些重力。不夠熟練,依然苦撐,卻也因此發覺了新的可能性,幾近竭力、甚至認知原
Thumbnail
課程每週進行,難度持續提升。對於肌力和平衡感的需求,已漸漸不堪負荷,只能勉強做到相仿的姿勢,談不上標準,更遑論持久。細索著如何做好,更深入去咀嚼老師的指令和提示,手掌推地、指尖也用力,沒想過的施力方式,確實有助於分攤一些重力。不夠熟練,依然苦撐,卻也因此發覺了新的可能性,幾近竭力、甚至認知原
Thumbnail
瑜珈課總是能讓我看到更多,不同於以往對於世界的探索,更多的是對內的自我審視。例如引言,是真切地感受到身體的實物與內部的每個環節,以及各項的身體素質,是息息相關的。能不能做到某些動作、能持續多久,如同木桶效應,終究是取決於木板最低的一個邊。綜合性的自我成長,或許才能支撐起更大的願景。
Thumbnail
瑜珈課總是能讓我看到更多,不同於以往對於世界的探索,更多的是對內的自我審視。例如引言,是真切地感受到身體的實物與內部的每個環節,以及各項的身體素質,是息息相關的。能不能做到某些動作、能持續多久,如同木桶效應,終究是取決於木板最低的一個邊。綜合性的自我成長,或許才能支撐起更大的願景。
Thumbnail
喜歡瑜珈,是真正的專注。還搞不清楚太多姿勢的名稱,隨著老師的口令,左腳右腳、點地抬起,身體嘗試從未做過的動作,延展的、痠痛的,是已知脆弱無力的舊傷部位,或從未動用過的肌群,在自己的極限內,緩緩復健也好、開拓未知也有,一點一點探索藏在身體裡的更多可能性,覺知自己並不是真的那麼認識自己,即使是物理層面上
Thumbnail
喜歡瑜珈,是真正的專注。還搞不清楚太多姿勢的名稱,隨著老師的口令,左腳右腳、點地抬起,身體嘗試從未做過的動作,延展的、痠痛的,是已知脆弱無力的舊傷部位,或從未動用過的肌群,在自己的極限內,緩緩復健也好、開拓未知也有,一點一點探索藏在身體裡的更多可能性,覺知自己並不是真的那麼認識自己,即使是物理層面上
Thumbnail
記錄作者在健身房起初的焦慮感,如今轉變自己的心路歷程。藉由述說個人的成長故事,傳達接受自己、持續努力的訊息,以及對他人的尊重和理解。
Thumbnail
記錄作者在健身房起初的焦慮感,如今轉變自己的心路歷程。藉由述說個人的成長故事,傳達接受自己、持續努力的訊息,以及對他人的尊重和理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