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文家族系統/跨世代(代間)取向
Bowenian Family Systems Therapy
- 創始者:莫瑞・鮑文(Murray Bowen)
- 發展年份:約1950年代
- 核心理念:家庭是情感單位,問題源於代際模式與分化不足。
- 焦點:提昇個人分化,理解代際影響。
- 治療師角色:教練與觀察者,保持中立。
- 主要技術:家系圖(genogram)、提問、分化訓練。
- 適用情境:代際衝突、焦慮相關問題。
經驗取向
Experimental Family Therapy- 創始者:卡爾・惠特克(Carl Whitaker)、維吉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
- 發展年份:約1960年代
- 核心理念:情感表達與成長促進家庭改變。
- 焦點:增進成員間的情感連結,與自我覺察。
- 治療師角色:催化劑,促進情感表達。
- 主要技術:角色扮演、隱喻、情感體驗活動。
- 適用情境:情感疏離、溝通障礙。
結構取向
Structural Family Therapy
- 創始者:薩爾瓦多・米紐欽(Salvator Minuchin)
- 發展年份:1960年代後期
- 核心理念:家庭結構(層級、界限)影響功能與問題。
- 焦點:調整家庭結構與界限,提升整體功能。
- 治療師角色:觀察者與參與者,引導結構調整。
- 主要技術:加入、重塑,界限設定。
- 適用情境:家庭衝突、青少年行為問題、角色混淆。
策略取向
Strategic Family Therapy
- 創始者:傑伊・海利(Jay Haley)、米爾頓・艾瑞克森(Milton Erickson)
- 發展年份:1970年代
- 核心理念:問題由不良互動模式維持,改變行為即可解決。
- 焦點:針對具體問題,打破不良互動巡換。
- 治療師角色:主導者與策略家,設計干預策略。
- 主要技術:重新定義、指令、悖論干預。
- 適用情境:頑固行為問題、僵化互動模式。
米蘭系統模式
Milan System Model/ Systemetic Family Theapy
- 創始者:Mara Selvini-Palazzoli等一群義大利米蘭家族治療師
- 發展年份:1970年代後期
- 核心理念:家庭信念與互動系統影響行為。
- 焦點:改變家庭信念系統與互動模式。
- 治療師角色:中立探究者,提出假設。
- 主要技術:循環提問、正向賦義、假設性問題。
- 適用情境:複雜家庭動力、信念衝突。
認知行為取向
Cognitive-Behavioral Family Therapy
- 創始者:諾曼・艾普斯坦(Norman Epstein)等
- 發展年份:1980年代
- 核心理念:思想,情感與行為相互影響,改變認知以改善關係。
- 焦點:調整認知行為模式。
- 治療師角色:指導者,提供結構化干預。
- 主要技術:認知重組、行為練習、技能訓練。
- 適用情境:衝突、溝通問題、情緒管理。
焦點解決模式
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 創始者:史蒂夫・德・沙澤(Steve de Shazer)、尹索・金・伯格(Insoo Kim Berg)
- 發展年份:1980年代中期
- 核心理念:聚焦解決方案而非問題本身。
- 焦點:發掘家庭優勢,設定具體目標。
- 治療師角色:引導者,強調正向改變。
- 主要技術:奇蹟提問、例外提問、評估量表。
- 適用情境:短期目標明確的問題(如行為改變)。
敘事治療模式
Narrative Family Therapy
- 創始者:麥可・懷特(Michael White)、大衛・艾普斯頓(David Epston)
- 發展年份:1990年代
- 核心理念:問題由主導故事建構,重新編寫故事帶來改變。
- 焦點:分離問題與人,重新建構正面敘事。
- 治療師角色:合作者,引導故事重塑。
- 主要技術:外化問題,重新定義,書寫療法。
- 適用情境:自我認同問題、家庭創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