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治療歷程
1. 治療目標
- 治療過程:
- 相互尊重、合作的平等關係。
- 整體的生命風格評估。
- 揭露錯誤的目標或不正確的假設。
- 再教育:朝生活中有益的方向努力。
- 用適應模式取代不適應模式。
- 重視人格的成長模式,強調優勢與資源。
- 相較於治療,強調健康、幸福、預防問題發生的取向。
- 主要目標:
- 發展歸屬感,了解生命任務。
- 培養社會情懷與社群感。
- 修正個案生命風格或錯誤動機,朝向更適應、更社會化的方向。
- 鼓勵個案對自己與他人的接納與平等相待。
- 協助個人成為對世界村有貢獻的一員。
- 心理肌肉(psychological muscle):在心理上應對生活挑戰、克服困難以及實現目標的能力/勇氣。
- 鼓勵:用來向個案的信念做挑戰的最有力方式,幫助個案建立自信與產生勇氣。
- 勇氣(courage):在極端恐懼下,仍有意願做出與社會情懷相一致的活動。
- 恐懼與勇氣相伴,如果不會恐懼,勇氣便毫無需要了。
- 喪失勇氣或陷入沮喪,就會產生錯誤且失能的行為。
2. 治療者的功能與角色
- 幫助個案意識錯誤的世界觀,提供一張新的「認知地圖」(cognitive map)。
- 基本假設:個案發現並糾正他們的基本錯誤(basic mistakes),感覺和行為就會更好。
- 幫助個案識別和探索核心恐懼:不完美、脆弱、不被認可和過去遺憾的困擾。
- 引導個案發展偏好的生命風格、生活任務以發展心理肌肉、社群感和社會情懷。
3. 個案在心理治療中的經驗
- 為何抗拒改變?
- 當個案沒有體認到想法和行為目標上的錯誤、不知道有什麼新的做法、害怕丟棄舊有模式會有不可預測的結果。
- 情緒表現:焦慮
- 擔心可能出現的結果,仍然在戰鬥,希望事情能解決。
- 「跟我一起戰鬥,我們可能有危險,但我需要你的幫助和支持。」
- 情緒表現:憤怒
- 感到可能失去,或未能得到想要的東西。
- 「我不會接受你所說的,如果必要我會攻擊、我會移除障礙、我不排斥報復。」
- 情緒表現:憂鬱
- 即將被打敗,或失敗的感受。
- 「我要找到希望、幫助或解脫。」
4. 早期記憶
指個體對童年經歷的主觀記憶,這些記憶通常反映了個體的核心信念、生活風格和對世界的態度。阿德勒認為,早期記憶並非客觀的歷史事實,而是個體選擇性地記住的內容,帶有心理意義。
例子 1:害怕孤獨的生活風格
- 記憶:一個人記得自己小時候在百貨公司走失,感到非常害怕和孤單。
- 解釋:這段記憶可能反映了個體對被忽視或孤立的恐懼,並促使其在成年後努力維繫人際關係以避免孤獨。
例2:感覺自己無法滿足他人期望
- 記憶:一個人記得小時候無法完成父母布置的功課,因而被責罵。
- 解釋:這段記憶可能揭示了個體對失敗或不被接納的敏感,成年後可能會出現完美主義或回避挑戰的傾向。
例3:強烈的社會興趣
- 記憶:一個人記得小時候幫助朋友修理玩具,朋友感激地道謝。
- 解釋:這段記憶可能反映了個體強烈的社會興趣,並以助人和合作為核心生活價值。
四、治療應用
1. 建立平等的合作關係
- 發展一對一關係,而不是以「問題」作為開始。
- 應用舉例:
- 在初次會談中,治療師表現出對來訪者生活情況的關心,強調治療是雙方共同努力的過程。
- 使用親和語言,避免批評或權威式的態度,讓來訪者感到被尊重和接納。
2. 探索(評估)個案內在的心理動力
- 主觀性晤談(subjective interview)
- 協助個案盡可能完整說出生命故事
- 自然地引出個案對自己生命故事的強烈質疑。
- 例句:「還有什麼是我應該知道,或是你很在乎的?」
- 客觀性晤談(objective interview)
- 搜集問題如何出現、引發事件、就醫歷史、社交史、此刻來心理治療的原因...等。
- 詮釋此人的早期記憶,生命風格評估旨在發展一個人生活的整體敘事(holistic narrative)。
- 探討生活風格
- 技術描述:分析來訪者的早期記憶、家庭動力和生活模式,了解其核心信念和生活風格。
- 應用舉例:
- 問來訪者:「你小時候的第一個記憶是什麼?這讓你有什麼感受?」
- 探討來訪者如何看待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例如:「你認為作為長子對你有什麼影響?」
- 早期記憶的分析
- 技術描述:通過分析來訪者的早期記憶,揭示其核心信念和生活風格。
- 應用舉例:
- 來訪者描述小時候在比賽中失敗感到羞愧,治療師可能探討這段記憶如何影響其對成功和失敗的態度。
- 「假如」(The Question)
- 技術描述:通過假設性的提問,幫助來訪者探索其行為背後的目的。
- 應用舉例:
- 治療師問:「假如明天你不再感到焦慮,你會怎麼做?」這可以幫助來訪者識別焦慮行為的功能性。
3. 鼓勵自我了解與頓悟
- 鼓勵(Encouragement)
- 技術描述:透過積極的反饋和肯定,幫助來訪者建立信心,激發其潛能。
- 應用舉例:
- 對來訪者的努力給予認可,例如:「你願意來這裡尋求幫助,本身就需要很大的勇氣。」
- 強調小的進步,例如:「你今天能夠主動表達你的感受,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4. 協助個案作出新的抉擇(重新定向與再教育)
- 設定積極目標
- 技術描述:協助來訪者設定具體、現實且具有社會興趣的目標。
- 應用舉例:
- 一個害怕與人接觸的來訪者,治療師可能建議設定一個小目標,例如每週主動與一位同事交談。
- 幫助來訪者將模糊的目標具體化,例如:「你希望改善人際關係,那具體來說,你希望在下次朋友聚會時有哪些不同的表現?」
- 改變行為模式
- 技術描述:透過行動計劃和行為練習,幫助來訪者採取新的應對方式。
- 應用舉例:
- 對逃避挑戰的來訪者,治療師可能鼓勵其每週嘗試一項新的挑戰,並在治療中檢視結果。
- 對自卑感強烈的來訪者,治療師可能建議參加義工活動,增強對他人和社會的貢獻感。
五、實務應用
1. 家庭諮商中的應用
- 著重孩子的錯誤目標,與成人的錯誤想法。
- 以「合作」取代重複無效的互動。
- 以「鼓勵」和「自然邏輯結果」取代懲罰和其他負面紀律。
- 核心概念的應用:
- 家庭星座:分析家庭中每位成員的角色(如長子、次子)及其互動模式,幫助家庭理解彼此的影響。
- 出生序與家庭動力:探索兄弟姐妹間的競爭、合作和家長的教養風格對孩子行為的影響。
- 社會興趣:鼓勵家庭成員建立更積極的連結和責任感,促進和諧。
- 實例應用:
- 在處理父母與孩子的關係衝突時,治療師可能會探討父母的教養方式與孩子的生活風格。
- 如果一個孩子行為叛逆,治療師可能協助家長理解孩子是否因感覺被忽視或過度比較而產生反抗。
- 目標:
- 改善家庭溝通。
- 增強家庭成員的合作感。
- 修正家庭中不健康的互動模式。
2. 團體諮商中的應用
- 在團體中,個人的自卑感會受到挑戰並能有效地將之消除。
- 團體本身就是一種形塑價值觀的媒介。
- 在增進社會情懷特別有用。
- 鼓勵成員以「彷彿我就是」演出自己想成怎樣的人。
- 核心概念的應用:
- 社會興趣:團體成員通過分享和傾聽來建立相互支持和合作的氛圍。
- 錯誤信念的挑戰:團體中的反饋幫助成員認識到其不合理的信念。
- 生活風格的探索:在團體中,每位成員都有機會分享早期記憶,並從其他成員的觀點中獲得新洞察。
- 實例應用:
- 在處理人際關係困難的團體中,成員可以探討自己在家庭和社會中的角色,並學習如何建立健康的關係。
- 成員之間的互動和反饋可以幫助個體檢視自己的行為模式,例如逃避或過度取悅他人。
- 目標:
- 增強團體成員的自我洞察。
- 鼓勵成員彼此支持,共同解決問題。
- 幫助成員建立更積極的社會關係。
3. 學校諮商中的應用
- 全面了解學生,用「目的論」的角度來看待行為。
- 培養具有同理心的學生。
- 核心概念的應用:
- 鼓勵(Encouragement):幫助學生建立信心,克服學業或人際困難。
- 錯誤目標的修正:通過探討學生的行為目的(如吸引注意或權力爭奪),引導其建立更健康的目標。
- 社會興趣:鼓勵學生參與團體活動,發展與同學的合作和關懷精神。
- 實例應用:
- 如果一名學生因注意力分散而被老師批評,諮商師可能探索學生是否在試圖通過此行為吸引注意,並幫助其找到更積極的方式獲得認可。
- 在班級管理中,教師可以運用阿德勒的理論,鼓勵學生參與班級決策,培養責任感和歸屬感。
- 目標:
- 幫助學生發展自尊和社會責任感。
- 協助學生處理與老師、同學的關係問題。
- 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