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到《非暴力溝通,療癒關係的正向溝通法》一書,作者曉雅提出一個有趣觀點:「所有關係的問題,都是溝通的問題;而所有溝通的問題,都是思維模式的問題。」
這句話讓我恍然大悟——原來我們一直用「辯論賽」的邏輯在溝通:急著證明自己對、對方錯,卻忘了對話的本質是「連結」。
書中用「暴力之樹」的比喻,解釋了我們習慣的溝通模式:
💡 關鍵覺察:
當你說「你讓我很失望」時,其實是把情緒責任外包給對方;而非暴力溝通要練習說:「當你這麼做時,我感到失望,因為我需要被尊重。」
書中提出一套「非暴力思維框架」,我將其簡化成日常可操作的練習:
隨身帶本「覺察筆記」,每次情緒上來時,先寫下「客觀事實」與「主觀解讀」。你會發現,90%的衝突來自我們編造的「內心小劇場」。
「情緒就像快遞包裹,裡面藏著未被滿足的需求。」
把常見指責語句改寫成「感受+需求」模式。例如:
「你根本不關心家務!」→ 「當家務都落在我身上時,我感到疲憊,需要分擔與支持。」
「真正的請求,要允許對方說『不』。」
用「是否願意⋯?」取代「你應該⋯」,例如:「你願意在下次討論前先聽完我的想法嗎?」
書中最打動我的章節,是關於「與自己和解」。
「所有對他人的批判,都是內在分裂的投射。」
當你懊惱「我又搞砸了提案」時:
當我們停止內在的戰爭,外在的衝突也會逐漸平息。
非暴力溝通不是要我們當聖人,而是提供一套「情緒翻譯系統」,把那些帶著刺的真心話,轉化成能被接收的溫暖訊號。
就像書中說的:「當你學會這門愛的語言,你會發現——真正的好關係,不需要委曲求全,而是讓彼此都能舒服地做自己。」
下次當對話即將擦槍走火時,不妨試著默念這句書中金句:「我們不是在爭輸贏,而是在修復連結。」
或許,這就是讓關係從「互相傷害」走向「互相療癒」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