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本能地避開困難,選擇更輕鬆的路徑。
但真正的成長、進步和突破往往來自於主動迎接挑戰。
每天做一件困難的事情,可能會徹底改變一個人的人生軌跡。所在今天這篇文章中,我將分享這個習慣背後的三個深刻原因,希望能啟發你今天就開始挑戰自己。
舒適圈:看似安全的陷阱
想像一個圓圈——這就是所謂的舒適圈。
每個人都有一個,多數人也喜歡待在裡面。它通常長這樣:
- 上學或工作,只做剛好滿足要求的事情,不會更多
- 整天透過手機獲取快速的多巴胺刺激
- 週末和那些熟悉的朋友見面
- 堅持多年不變的信念,拒絕考慮不同觀點
本質上,這就是選擇阻力最小的路徑。
生活變成了一個沒有真正挑戰的可預測循環,人們發現自己停滯不前。
但我們也很容易理解為什麼大多數人終其一生都選擇留在這裡。畢竟顧名思義,這裡很舒適,沒有壓力和挑戰。
乍看之下,這似乎沒有什麼問題。有的選擇舒適,為什麼我們還要讓自己陷入困境呢?
「多數人選擇舒適,不是因為它好,而是因為它容易。
但這就是每天挑戰困難的第一個關鍵原因——舒適圈不僅會讓人停滯不前,還會讓人倒退。
當一個人長時間用同樣的方式重複相同的事情時,舒適圈本身就開始萎縮。
以前覺得舒適的事情會變得越來越不舒適。
舉個例子,有社交焦慮的人通常不喜歡結識新朋友,這超出了他們的舒適圈。所以他們寧願獨處,或者只和熟悉的人交往。
如果這個人開始減少與現有朋友的相處時間,花更多時間獨處,他們的舒適圈就會慢慢縮小。
因為不面對恐懼,恐懼反而變得更大。甚至打電話給現有朋友的想法也變得更加困難。
這就是矛盾之處——屈服於當前的舒適可能導致未來的不適。
就像長期不用的肌肉會萎縮一樣,當人們不挑戰自己時,他們變得越來越不能應對生活的障礙。
成長區:真正進步的發生地
當人們推動自己,做一些更困難或更具挑戰性的事情時,他們就離開了舒適圈,進入了成長區。
在這裡,人們會掙扎,可能會感覺像無能的傻瓜,但這正是所有真正進步發生的地方。
「沒有挑戰,就沒有進步。這是成長的鐵律。」
大多數人已經在某些領域注意到這一點:
- 在健身房鍛煉時,如果每次都舉相同的重量,不會有任何進步
- 學習新語言時,如果只練習已知的內容,永遠不會進步
要改進並看到進步,必須離開舒適圈並增加挑戰。
這可能意味著增加舉重的重量,或閱讀新內容並嘗試在沒有幫助的情況下回憶這些信息。
是的,這會讓人不舒服;會讓人掙扎;也可能讓人感覺自己像個白痴。
但做任何有價值的事情都需要經歷這些,因為回報最大的事情在當下總是感覺最困難。
這就是每天挑戰困難的第二個關鍵原因——即使當下可能感到不舒服,這種行為將來會有豐厚回報。
回想我練習新的中文輸入法時就有這樣的體悟。
當初為了提升打字速度,我就開始學習使用新的中文輸入法。
一開始學習時打字真的很慢,可以用「龜速」來形容。
而且也因為有趕稿的壓力,讓我學新輸入法時感到更加困難,甚至一度想過要放棄,用回習慣的中文輸入法。
但我還是咬緊牙關挺過了當時的不適感,現在也才能比當初的自己打字更快。
由此可見,只有進入成長區並接受挑戰,才能收穫那些積極的長期效益。畢竟,短期的痛苦往往帶來長期的收益:
- 學習新知識讓人當下感到困惑,但長期來看會變得更聰明
- 拒絕糖分可能很難,但這能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況
- 存錢而非揮霍可能很難,但長期投資會帶來財富增長
如何安全離開舒適圈?
如果離開舒適圈明顯有益,為什麼大多數人不這樣做呢?
因為還有第三個區域——危險區。
如果一個人把自己推得太遠超出舒適圈,他們可能會跳過成長區直接進入危險區。這就是為什麼人們首先會感到不舒服。
推動自己太過確實是存在的:
- 過度鍛煉可能導致受傷
- 過度工作可能導致精疲力竭
不幸的是,許多人在試圖在生活中做出積極改變時,直接進入危險區。他們一次性承擔太多、太快,結果不到一個月就放棄了。
更糟糕的是,由於未能堅持計畫,他們開始相信自己完全不可能改變和成長。因此,他們甚至不再嘗試在未來改進自己。在他們心中,他們是不應該再次嘗試的失敗者。
解決方案是什麼?如何更容易地離開舒適圈,在成長區操作,同時避免危險區?
積極的改變確實需要超越舒適圈,但這並不意味著一切都要一次完成。
更有效的方法是逐步進行,以小而可管理的增量前進。
畢竟,如果一個人一直久坐不動想開始鍛煉,一開始就進行每週5次、每次2小時的高強度重量訓練是沒有意義的。
如果他們只是開始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每週三次、每次45分鐘的輕度健身課程,然後只有在能夠維持這個節奏後才推進更遠——他們成功的機率要高得多。
「如果無法堅持小的改變,怎能期望堅持大的改變?」
漸進式改變的另一個好處是創造了正向反饋循環。
當人們真的能夠做到計畫做的事情,就給自己證據證明確實可以改進和改變。
這種進步的證明,即使很小,會帶來良好感受,增強自信心。
這就是每天挑戰困難的第三個關鍵原因——每當能夠做一些超出舒適圈的事情,即使只是一點點,就會啟動正向反饋循環。
就像倒下的骨牌一樣,成功會助長更多的成功。
而且,當一個領域開始出現正向反饋循環時,它往往會慢慢擴散到其他領域。
舒適圈擴展的理想節奏
每天做一件困難的事情,並不意味著要在所有領域同時擴展。
明智的做法是在一兩個領域推動自己,同時在其他領域回到舒適圈。
這樣可以維持當前水平,同時獲得足夠的休息和恢復。
沒有休息,任何人都可能會精疲力竭。隨著時間的推移,成長是必要的,但也要給舒適圈時間去適應新的需求。
理想的過程應該是這樣的:
- 透過做困難的事情擴大舒適圈
- 不要無限擴展——當感到過於艱難時,降低難度
- 僅退回到比之前舒適圈稍高的位置
- 讓自己適應新層次,讓舒適圈趕上新需求
- 一旦適應並準備好再次改進,就推進到新的舒適圈之外
本質上,這是持續挑戰自己,但當變得太難時也會回來呼吸。這個過程可以重複,直到達到想要的水平。
另一種看待方式是將舒適圈視為臨時避難所,而非永久住所。
結語:今天就開始做困難的事
這篇文章的重點不是要你透支自己直到無法前進。
相反,是要鼓勵你找到有價值的挑戰,在自己關心的事情上變得更好。
不幸的是,很多人在第一次嘗到失敗或不適的滋味時就放棄了,他們永遠看不到自己真正的能力。
如果從不挑戰自己的極限,又怎能知道極限在哪裡?
只有那些持續推動自己超越舒適圈並擁抱掙扎的人才能發揮真正的潛力。
所以,不妨今天就做一些稍微更具挑戰性的事情:
- 多讀幾頁書
- 在健身房多做幾次重複
- 學習一些新詞彙
- 向陌生人打招呼
- 嘗試一種從未嘗試過的食物
今天嘗試做一件困難的事情,這將是比昨天更好的自己。
你最常待在哪個區域?舒適圈、成長區,還是危險區?今天,你準備挑戰什麼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