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嬰房成立於 1971 年,曾是台灣代表性的母嬰用品與童裝品牌,擁有上千家門市,陪伴許多家庭走過育兒時光。
近 10 年來,台灣 0–4 歲人口減少 40%,童裝市場的成長動能轉向「單價提升」與「消費升級」。
而全球童裝市場仍以 8.76% 的年均成長率擴張,主要來自高端童裝與電商,而非傳統實體零售。
面對市場變化,麗嬰房近年來積極推動數位轉型,發展零售媒體網路(RMN)與會員經營。
品牌的角色,或許也正迎來新的調整時機。
麗嬰房的狀況,並不是單一問題,而是整個市場變了。
消費者的購物習慣、競爭對手、品牌定位都發生了變化。這讓品牌不能只靠過去的模式,而需要找到新的方式與爸媽產生連結。
試著從麗嬰房的處境出發,或許可以從這三個關鍵變化來找到機會。
Zara、Uniqlo KIDS 讓童裝變得更平價、更新更快,爸媽在買自己的衣服時,順手幫孩子添購幾件變成習慣。當「特地去買童裝」的需求減少,品牌就需要給爸媽一個專程來選的理由。
🔸 機會點:讓童裝不只是童裝,而是一種「育兒解決方案」
當爸媽認為「這裡的童裝更實用、更符合育兒需求」,品牌的價值感就能提升。
近年來,專注單品的母嬰品牌越來越受歡迎,例如小獅王辛巴的奶瓶、Hegen 的母乳儲存瓶,讓爸媽對這個品類產生高度信賴感。
相比之下,綜合型母嬰品牌如果沒有明確的核心強項,可能會讓爸媽覺得「這裡什麼都有,但好像沒有最專業的」。
🔸 機會點:強化品牌「主打品類」,建立權威感
品牌不需要什麼都做,而是要讓爸媽記得:「這個品類,選這個牌子最對。」
爸媽的購物方式不再是走進門市挑選,而是滑社群、看 KOL 分享、點進電商、直接下單。資訊來源變多,決策變碎片化,品牌如果只是「等」爸媽來找,機會只會越來越少。
🔸 機會點:讓品牌成為「育兒資訊來源」,建立長期關係
品牌不只是賣出東西,而是陪爸媽一起育兒,這樣更容易累積信任感。
母嬰品牌的競爭,不再只是產品的選擇,而是「品牌在爸媽生活中的角色」
或許,比起單純「怎麼賣更多」,更重要的是「如何讓爸媽願意選擇」。
麗嬰房曾經是許多爸媽熟悉的品牌,未來的機會或許不在於如何「回到過去」,而是在變化中找到新的角色。
讓爸媽不只是「知道」這個品牌,而是能在需要的時候,自然而然地想到它。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