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養性,不僅是傳統東方文化中的追求,也是瑜珈精神的重要核心。從古人閒庭信步、對月長吟,到瑜珈練習者於墊上靜心、感受當下,這些都是對「內觀」的共同探索。
本篇文章將透過詩詞中的哲理,帶你體會瑜珈不僅是身體的鍛鍊,更是心靈的滋養,讓我們在流動的動作與靜謐的呼吸中,找到安然自在的平衡。一、詩詞中的靜心智慧
二、瑜珈哲學與詩詞的相輔相成
三、詩詞中的瑜珈體式啟發
四、如何在日常練習中融入詩意冥想
五、編輯偷偷說:詩與瑜珈,心靈的雙重滋養
王維《山居秋暝》:以自然為師,感受當下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這句詩描繪了雨後的山林清新寧靜,如同瑜珈練習後的身心舒展。瑜珈強調與自然的連結,而王維的詩意境則啟發我們回歸純粹,專注當下。
陶淵明《飲酒》:超脫塵世,回歸本心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種遠離世俗喧囂、靜心觀照的境界,正與瑜珈的內在探索相呼應。當我們於墊上靜坐、專注於呼吸,便能體會到那份與天地共鳴的自在。「隨意春方歇,王孫自可留。」入了瑜珈的心流狀態之後是不是特別能感受到自身的存在,並渴望不被外界打擾😇
靜坐冥想:心如止水,澄澈如鏡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這句詩意象分明、意境悠遠,正如瑜珈冥想時的心境——寧靜且深遠。我們在靜坐時,應如長河一般,讓思緒緩緩流動,最終回歸澄澈。儘管孤獨,但卻是種孤傲的獨善其身,瑜珈終歸是與自身的對話,旨在聆聽和專注瑜珈中的「我」。
呼吸之道:吐納之間,內觀自省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呼吸之於瑜珈,如同風之於湖面,恰到好處時,內在才能達到最平衡的狀態。呼吸作為身體與心靈的橋樑,在一吸一吐之間展露平穩的心境,讓意志達到靜心外表下看似矛盾的自由與奔放。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蓮花坐與觀察呼吸
蓮花坐是一種穩定且有助於深度冥想的姿勢,在這個體式中,讓呼吸自然流動,如同雲朵緩緩升起,讓內心回歸寧靜。無論何時、無論何事,靜坐內觀都能幫助個人找回人生的錨點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頭倒立的突破與視野
頭倒立(Sirsasana)是一種強化核心與穩定性的進階體式,透過顛倒視角,幫助我們看到更廣闊的世界,如同詩人登高遠望,突破自身限制與藩籬
「竹杖芒鞋輕勝馬」——山式的穩定與簡樸
山式(Tadasana)象徵穩固與內在力量,簡單卻富有深意,如同詩句所描繪的淡泊與自在,提醒我們專注本質,減少不必要的負擔
·以詩詞為引導進行靜心練習:每天選擇一句詩,在練習前默念,揣摩詩的意境並融入呼吸與動作中
·透過文字感受身心變化:練習後寫下自己的感受,記錄當下的內在狀態,這將成為個人成長的養分
「身心合一,詩意自來。」
編輯特別喜歡宋詞,這次趁著清明節即將到來,與各位分享唐詩、宋詞如何與瑜珈結合。編輯認為瑜珈比起身的運動,心的流動也是重要的核心要素。當代的資訊爆炸猶如土石流般洗刷更新我們注目的焦點,但卻會留下阻礙個人思考的頑固泥漬。詩詞的簡短和發人深省猶如明淨池水,讓我們取用並洗淨身心靈,賦歸至身心合一的圓滿境界。
你可能也有興趣:
延伸閱讀 >> 2025春夏新品|Manduka瑜珈墊新色介紹🌷
延伸閱讀 >> 當深呼吸遇上精油療癒加倍!|芳療瑜珈
延伸閱讀 >> 2025瑜珈磚推薦排行|看看哪款適合你?
延伸閱讀 >> 2025 瑜珈新手必備組合|開啟你的瑜珈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