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臟節律新探:左束支與左室間隔起搏的辯證 🩺
🔴 定義之惑與數據之匱乏
- 🔴 目前對於左束支起搏 (LBBP) 與左心室間隔起搏 (LV septum pacing) 在臨床結果上的差異,實際上缺乏明確的數據支持。這使得直接比較兩種起搏方式的優劣成為一個挑戰。
- 🔵 歐洲登錄研究的數據顯示,雖然我們常討論 LBBP 與 LV 間隔起搏的比較,但實際上接近 60% 的患者接受的是束支起搏而非真正的左束支起搏,而約 20% 的患者接受的是 LV 間隔起搏。這意味著現有的比較研究可能並未精確反映這兩種技術的差異。
- 🟢 此外,LV 間隔起搏的定義本身也存在模糊性。歐洲共識文件中指出,V1 導聯出現 R 波後即可稱為 LV 間隔起搏。然而,從 V1 出現 R 波到真正達到左束支區域,其間仍有數毫米的距離,這表示我們對於所謂的 LV 間隔起搏的電極位置深度,實際上存在很大的灰色地帶。
🔵 電生理學視角下的異同
- 🔵 為了更深入理解 LBBP 與 LV 間隔起搏的差異,研究者正積極探索各種電生理學測量方法。這些方法包括 QRS 波時程、QRS 波面積、SDATs (可能指空間差分活化時間)、超高頻心電圖等。
- 🟢 研究發現,雖然 QRS 波時程在植入過程中易於觀察,但 LBBP 與 LV 間隔起搏之間的差異並不明顯。相較之下,QRS 波面積能更清晰地顯示心室同步性的變化。當電極從右心室移動到間隔,再到左束支區域時,QRS 波面積呈現逐步縮小的趨勢,這反映了更趨同步的心室激活。
- 🔵 超高頻心電圖的分析顯示,在 His 氏束起搏和 LV 間隔起搏時,從 V1 到 V8 的心室激活模式都相對同步且狹窄。然而,當達到左束支起搏時,由於右心室激活延遲,V1 至 V3 可能會出現延遲激活,但 V4 至 V8 仍然保持狹窄且同步。
- 🟢 心電圖帶測量作為評估整體心臟激活同步性的指標,在 LV 間隔起搏和左束支起搏之間未發現顯著差異。左心室電極測量也呈現類似結果。
🟢 血流動力學的潛在關聯
- 🟢 儘管電生理學上存在細微差異,但這些差異在血流動力學上的意義仍不明確。單純從心臟超音波影像上,很難直接區分不同起搏方式下的心臟功能。
- 🔵 電腦模擬為研究這些細微的電生理差異如何轉化為血流動力學效應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模擬研究顯示,左束支起搏能更好地恢復心室內同步性,但可能犧牲一定的室間同步性。而 LV 間隔起搏在室內與室間同步性之間似乎取得了一定的平衡。
- 🔴 然而,目前的電腦模擬數據顯示,LV 間隔起搏在血流動力學方面,至少與左束支起搏和雙心室起搏同樣有效。實際的射血分數和舒張末期容積變化在 LV 間隔起搏和左束支起搏之間差異可能很小。
🟢 總結與未來展望
- 🔴 總體而言,左束支起搏似乎更能恢復心室內同步性,但可能導致室間同步性略有增加。然而,現有證據,包括電腦模擬,表明 LV 間隔起搏在血流動力學上可能與左束支起搏相當。
- 🔵 臨床實踐中,由於 LV 間隔起搏定義的不明確性,以及束支起搏技術的複雜性,使得這兩種起搏方式的直接比較更具挑戰。
- 🟢 未來的研究需要更精確地定義 LV 間隔起搏,並進行嚴謹的臨床試驗,以明確這兩種起搏方式在不同患者群體中的長期臨床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