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 可以增加對於習慣的敏感度
連續日更挑戰進度 13 / 21
平常上班路上我都會找個 Podcast 來聽,通常都是心理學類型或是說書類型,最近有聽到文森說書講到的一本書,想趁還記得的時候,對於這個的啟發想記錄一下,書名就叫 《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
這是一本跟 ” 習慣 “ 相當有關連的書,套用我最近提到的 “ 我好壞 ” 概念,我想這兩者之間是可以有些關聯的。
我想要了解習慣的影響,想藉由人家對於 “ 習慣建立 “ 的分享,或是對於習慣養成的方法,來讓我不用花費太多力氣,就可以讓生活維持在一個成長的方向,
對於習慣 科學怎麼看
我聽文森解釋後,覺得這本書是用很科學的角度去解釋習慣,當中有提到什麼案例跟實驗。但我這邊想要簡單的總結我 Get 到的重點~ 掌握大腦習慣的傢伙名叫 - 基底核。可以跟基底核溝通的元素有三個,分別是提示、行為跟獎勵。
習慣建立三部曲
其實對我來說這對我過去研究的主題有夠像,我過去曾經是有研究過強化式學習的,不敢說自己是專家,但就大概是,能簽了跟很多間企業簽一堆保密協定的程度而已。簡單來說共同點就是,想要做什麼,有什麼動作可選,以及是什麼獎勵。

但我從沒有連想過,這跟我現在所要建立的習慣會有關聯。我想要快速的點出 “ 提示 “ 的概念,
“ 提示 ” 可以是一種場合或是一種情緒或是一種動作,總是最好是個可以刺激感官的情境。應該不是所有人到圖書館就開始睡覺吧 ? 就拿我自己來說,我一早到公司,我的工作前儀式就會喝口咖啡,然後開始我的工作,若是要深度工作專心處理我覺得很需要思考的事情,我就會戴起耳機,這似乎就是慣性行為 ( 在廁所坐著的時候我會拿手機起來滑也是 )。至於獎勵,可能對我來說,擁有自己的時間就是一種獎勵,當然如果因為工作專注被人家得到肯定也是一種獎勵 ( 所以當同事的或是老闆的盡量給人稱讚跟肯定好不好啊~ )。
我記得裡面有個段落還有點出到一個我的痛處,” 習慣性拖延 “。我自己是遇到很煩很難的事情,我都會找一些簡單可以做到的事情逃避 ( 比如滑 IG ,臉書廢片 ),然後我就可以獲得稍稍逃避現實的快感 ( 一時逃避一時爽,一直逃避一直爽 )。
然後我很明白養成習慣的不容易之處,因為以上三個動作,他非常需要仰賴長時間的重複。而已,剛開始改變的狀態一定會很不舒服,所以我才覺得一定要找一個很簡單的任務開始,然後再慢慢更進階。
舉個我自己的例子,因為公司停車場跟上班大樓有一段約十到十五分鐘的路程,本來很懶得走,後來變有的時候會有意識的讓自己快走,到現在,我是無意識的快走,然後還邊練英文口說。
最後快速回顧總結
- 再次分享 What-How-Why 的應用
- 掌握習慣主控台叫基底核,他有三個好朋友
- 要不斷跟基底核的好朋友打交道才容易建立習慣
P.S : 我這邊也有查到 Youtube 上也有分享,但跟我聽到 Podcase 不太一樣,如果有想要了聽看看科學視角談習慣的人,也可以去聽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