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但有追求,世界亦會指路 - by 愛默生
今天是連續日更第八天,這邊想要回想說,經過上次上完 " 學以致用全指南 " 課程,已經過了兩個月了。我回顧上完課到現在,對於習慣的影響,就是沒有什麼太大的影響 XD ( 就真的只是上完課而已 🤣) 。所以我就發現了我在學習上最常犯的錯誤,就是很常忘記我當初為何而戰,以及沒有想說,怎麼可以馬上實際應用,並且要應用的頻繁。
所以我重新整理學習方法的心得,想到了當時在上課時候我想到的一個的口訣:「我好壞」(What → How → Why)。這個方法讓我的學習效率似乎有比過去學習提高了兩倍,今天就想跟大家分享這個新的,希望能幫助想要學習新技能,且要實地能夠應用的我們 ( 就當互相督促也好 )。
起心動念 — 找到你的「為什麼」
我曾經學過很多東西,但過了一陣子就忘得一乾二淨。因為我當下以為我學習到了,給了個簡單的口訣或結論,就自己為的會了,然後也懶得去做或是改變自己,就因為這樣,有了薛丁格的結論 ( 有跟沒有一樣 )。
所以現在我在學新東西時,我都會先確保自己的動機,先問自己:
我想要 ${學什麼},藉由 ${如何學},讓自己 ${達成學會後的成果} ( 用了 ${…} 單純是我的職業病,有用過 Linux 應該會有共鳴吧 😎 )
這個簡單的句型幫助我釐清學習的三個關鍵面向:
- WHAT(發掘問題)- 寫下問題
- HOW(建立連結)- 發現關聯
- WHY(探索本質)- 找到為什麼
舉個例子,當我想學習時間管理時,我不會只寫「我想學時間管理」,而是:
「我想要學習時間管理系統,藉由實踐番茄工作法和時間區塊分配,讓自己能夠在同樣的時間內完成更多有意義的事情,同時減輕焦慮感。」
拆解目標 — 化大為小的藝術
確定了「為什麼」後,為了讓學習變得可行可控,就要試著將目標拆步驟 ( 最近公司的專案出了一點問題我其實覺得也可以用,這個故事以後再提 )。
這裡我會用 SMART 原則設計具體目標:
- S - Specific(具體明確):「我要完成一個個人專案」比「我要變強」更具體
- M - Measurable(可衡量):「我要能流利對話 15 分鐘」比「我要學好英文」更可量化
- A - Achievable(可實現):評估自己的能力和資源,設定挑戰但可達成的目標
- R - Relevant(相關性):確保這個目標和我的長期計劃相符
- T - Time-bound(時間限制):「三個月內」比「未來某天」更有推動力
在我設計目標時,還會特別注意「對自己誠實」。有時候我會太高估自己的執行力,結果設了一堆大目標卻一個都完成不了。所以覺得從小的、容易達成的開始,慢慢建立信心或習慣。
開始學習 — 「直接給他用起來」
不知道有沒有人聽過:直接學習法。
我過去常遇到的問題就是是花太多時間在「準備學習」,而不是真正學習。比如:
- 想學英文,卻花一個月研究「最佳學習法」
- 想學程式,先買了十本書,結果一行代碼也沒寫
- 想學專案管理,先花一堆時間研究軟體操作,卻也還是沒培養出管理思維
現在我採用「直接學習」的策略,感覺效果不錯:
- 以小挑戰基礎的學習:先設定明確產出目標(如二十一天日更挑戰)
- 沉浸式學習:創造專注環境,減少干擾
最重要的是,我會設提醒記得這是我今天的代辦事項,一定要挑戰完今天才算功德圓滿 ( 雖然說今天日更發文時間有超過,但是我開始寫作的時間的確也還是昨天,所以我自己認為也算是昨天 )
阿怎麼知道學習效果 ?
老實說,我自己也不知道 XD,只是我會採用兩種方式來檢視自己「記得沒有」:
- 寫文章,或教別人
- 不看筆記,試著從記憶中提取重點
其中,我最喜歡的是每日三問:
- 今天學到了什麼?
- 哪些部分特別有感?
- 如何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這個簡單的習慣幫我強化了記憶,也讓我更有感的知道我竟然還記得。
來個回馬槍
今天重點我認為是只有三個,所以就快速的回顧一下。
- 找到自己的起心動念
- 拆解自己的起心動念
- 用上自己的起心動念
是不是覺得好像有回顧跟沒回顧一樣,別醬嘛~我都還沒整理好個公式給你捏,我就最後用一個數學公式幫你帶一下重點。
( 找到 + 拆解 + 用上 ) * ( 自己的起心動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