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看了『大腦不滿足』這本書有驚豔到我,所以來分享一下我的心得。
這本書出一段時間了,我想都可以在網路上看到相關的資訊,有沖擊到我的就是這個匱乏循環的部份。這是恐懼及不安驅使的行為!
書內舉出匱乏循環是由機會、不可預測的回報,和快速的可重複性所組成。這就反應人類原始囤積的習慣,因為多才有滿足感,也反應現在普遍短視頻大量影響我們的生活,尤其是小孩,這樣滑手機的行為,就符合書中的『機會→你不知道你下一秒會不會看到你想看的』達到快速提高多巴胺的效果,你就算不喜歡也可以很快的換下一個視頻,就能再重覆一次機會的快樂。這就會造成,小朋友沒有耐心花較長的時間觀賞或閱讀一本書。所以,我更加的在假日想帶小朋友去戶外運動,或是做一些手作來中斷這個循環,大自然真的是最好治癒,帶小孩子騎腳踏車、踏青都能帶來更豐富的回報。
再提到囤積這件事,反應在我身上的寫照就是:『你的腦叫你一直買買買』,只是我囤的是知識的慾望。我自己都戲稱自己有知識癌,我對輸入有強烈的不滿足,總覺得如果沒有學到就失去競爭力的感覺,六年級的我一直有長江後浪推前浪的隱憂。所以,我看到課程、看到人家說有用的書籍,看見推銷兒童週報,都會讓我的腦產生購買黑洞。直到我今年Q1正視這個問題,開始有意識的剪除這個想法,並限制自己再購入以消化之前的囤積來改變自己感到不滿足的習慣。戒斷會產生反彈,這我在減肥這件事上得到很多回饋。所以,我選擇開始消化這些課程及書籍實踐作都所提到的,將匱乏轉換豐富循環,把購物轉換成裝備,並加入新的生活習慣、如跑步;畫畫透過動手來放慢速度,籍此中斷我一直在網路上找快樂的循環。
其實,我自己覺得,我不看劇只刷5分鐘短劇也是跟刷短視頻有異曲同工之妙吧!A害!
作者在最後也有給匱乏正名,它不完全只有壞處,它有一個最大的功能,它會促使你成為某個人。而如果成為你想要的那種人,就看自己如何做自己的主人。打個比方,資源比較缺乏的群體,會用更有創意的方式來得到想要的結果。比方,我父母是白手起家,小孩子不太可能有機會取得太多的奢侈品。所以,我們學會用大自然可以取得不花錢的物品,例如:竹子+濕的衛生紙,就能做出攻小手槍;沒有錢給人家修眉毛,就自己看雜誌學會怎麼修,這都可以視為一種驅動、一種裝備、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帶來新的事物,帶來新的機會,走向不同的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