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明明知道 deadline 近在眼前,腦中警鈴大作,身體卻像被強力膠黏在椅子上,滑手機、看影片,就是無法開始那件「該做的事」?時間一分一秒流逝,內心的焦慮和罪惡感堆積如山,讓你陷入「我怎麼這麼廢」的自我懷疑漩渦中… 老實說,我就是這樣的老患者!
過去,我總將這一切歸咎於自己懶惰、意志力薄弱。但讀完韓國延世大學心理團隊耗時三年撰寫的《卡住你的不是懶惰,是情緒》這本書後,我才恍然大悟:拖延很多時候真的不是懶,而是一種需要被理解和改變的習慣,根源往往是我們沒注意到的複雜情緒。
這本書不是那種教你畫番茄鐘、列清單的速效時間管理技巧,而是更深入地帶我們潛入拖延行為背後的心理冰山。它剖析了五種主要的「拖延病」類型,讓我們看清是什麼卡住了自己,並給出了相應的解方。這不只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場與內在自我的深度對話,幫助我們撕掉「懶惰」的標籤,找回行動的力量。
別再罵自己懶!拖延是你的情緒在求救
我們總以為拖延就是懶、散漫、不負責任。但《卡住你的不是懶惰,是情緒》開宗明義就挑戰了這個想法。作者們強調,那股「想拖延」的衝動,其實是你內在情緒調節出了問題的警報。 當我們面對「該做但不想做」的矛盾時,內心會打架,而拖延就是這場內心戰爭的外在表現。
為什麼會這樣?書中提到,原因可能來自工作本身(越重要、越怕搞砸的,反而越想拖)、外在環境(老闆的奪命連環催、豬隊友的不給力),但更深層的原因,往往和我們的「個人特質」有關。
這本書歸納了五種拖延類型,讀的時候我真的邊讀邊點頭,感覺膝蓋中了好幾箭:
書中提供了一個簡潔的測驗和總覽,幫助你快速對號入座。 了解自己屬於哪一型,是打破拖延魔咒的第一步。
五大拖延類型深度剖析與解方:從理解到行動
接下來,書中針對每一種類型,都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分析了原因、時機、症狀,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具體的解方。這裡簡單分享幾個讓我印象深刻的點:
不再卡關的共通心法:與自己和解,溫柔前行
雖然各有側重,但書中也強調了一些所有想擺脫拖延的人都適用的心法:
結語:改變,從理解自己的情緒開始
書的結尾說得好:「只有『我』能改變我自己。」尋求建議很重要,但真正的改變,始於你願意誠實面對自己的內心,理解那些讓你卡住的情緒。
《卡住你的不是懶惰,是情緒》就像一面溫柔的鏡子,照見我們拖延行為背後的情緒掙扎,並給了一份清晰的行動指南。讀完後,我最大的收穫是,我終於可以不再那麼嚴厲地苛責自己,而是學著去理解和安撫那個因為害怕、焦慮、抗拒而不想動的內在小孩。
如果你也常常被拖延困擾,厭倦了無止盡的自責和焦慮,真心推薦你翻開這本書。它或許不能讓你一夕之間變成行動派,但絕對能為你帶來深刻的洞察和改變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