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勝拖延症,尋找內在動機

戰勝拖延症,尋找內在動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你是否也是死線患者,必須拖到最後一刻才迸發出工作的動力?


來來來,我先舉手自首_(:3 」∠ )_

raw-image


明明每天看似忙碌,實則效率低下……

明知拖到死線不得好死,卻還是不見棺材不落淚……


根據研究,拖延症帶來的負面影響可堪比酗酒和吸毒一系列成癮問題。


美國前總統林肯告訴我們:

就算逃得了今日,也無法規避明天的責任。


完美主義是戴著面具的拖延症

raw-image


大部分人會認定拖延症患者是什麼都不想做的懶惰鬼,然而作者卻揭露了一個殘忍的真相:吹毛求疵的完美主義者跟什麼都不做的懶惰鬼其實別無他二。


完美主義者因試圖不犯錯而花費大量的時間在事前的調查和準備上,做事易優柔寡斷。他們忽略了很多成功靠的是機遇,一旦過度猶豫便會錯失機會。此外,完美主義者也常因心中標準過高而容易退縮,無法直面困難,並難以信任他人、依靠他人。


對於完美主義者而言,重獲鬆弛感很重要——

這意味著他們必須找到「完美主義者」和「懶惰鬼」之間的平衡點。


勇氣不是從你的腦袋裡生出,而是從你的腳下湧現。——松浦彌太郎

我們可以像完美主義者一樣盡心工作,但也需要像懶惰鬼一樣放棄過度在意目標。


「完美」是好事,但是「過分追求完美」就變成畏手畏腳。

唯有開始行動,才知道該如何優化和改善。


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raw-image


很多時候我們選擇拖延,是因為我們試圖逃避分內的工作:突然開始整理囤物是因為不想寫報告,努力把週計劃寫得又臭又長是因為想要少接聽兩個客訴來電……😂

行政淤泥的源頭或許便是每個人的逃避心理。


想要提高專注力,作者在文中提出三大關鍵


🔸減少分心事物

選定特定的目標積極投入,只專注於對自己而言重要的事。


🔸休假

『有做工作』並不等於『獲得進展』。」

長時間不間斷的工作讓人難以集中注意力,適當的休息更能幫助大腦獲得新靈感。


🔸運動

堅持運動可以幫助我們保持更多活力和能量,也更容易專注。


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情。

工作時就認真工作,休息時就好好休息,朝秦暮楚只會讓自己更焦慮不安。


日積月累,滴水穿石


作者在文中提到一系列幫助提高專注力的方法,例如提前規劃第二日的行程、利用番茄鍾進行時間分段等。


但綜上所述我們必須知道對於自己而言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以及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情是什麼——也就是尋找自我的「內在動機」


#內在動機 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現在要做的事情,並且打造一個系統來支持自己持之以恆專注於最重要的事。


曾經有朋朋問我如何做到一個禮拜三練45分鐘的HIIT訓練,其實當我在最開始健身時連三分鐘都撐不下來🥲但我選擇從最入門的訓練入手,最初只要求自己完成5分鐘,接著進階到10分鐘,30分鐘……循此以往增強心肺功能和耐力。過程很艱辛,堅持也需要付出諸多努力,但因我熱衷於此,所以甘之如飴。


所有的力量都在於反覆執行,所以投入自己感興趣的事物至關重要。這個世界上不存在捷徑,成功靠的是日積月累的循環往復。


關聯書單


如何提升專注力:

卡爾·紐波特《Deep Work深度工作力》

圖片來源:博客來

圖片來源:博客來



作者結合理論和實踐技巧,通過18個策略幫助培養專注於重點任務而不易分心的能力——即「深度工作力」。





如何有效度過短暫人生

奧立佛·柏克曼《人生四千個禮拜》

圖片來源:博客來

圖片來源:博客來

這本書由心理學的哲學的角度深入探討了時間的局限性,以及我們究竟該如何度過短暫的人生



活在當下享受此刻,然後做「下一件必要的事」。因為那是我們此刻唯一能做的事。


尋找自我之旅

約翰·史崔勒基《世界盡頭的咖啡館》

圖片來源:Amazon

圖片來源:Amazon


「你為什麼來這裡?」

「你害怕死亡嗎?」

「你滿足嗎?」

一個奇幻故事,三個人生問題,

帶領讀者深入思考生命的意義


打破認知枷鎖

布莉安娜·魏斯特《你就是困住自己的那座山》

圖片來源:Amazon

圖片來源:Amazon



你相信生活會怎樣,

就能讓生活如你所願般呈現。


恐懼和憂慮不會保護我們,

唯有行動起來才能改變人生。






總結


你可以拖延,但時間不會停止。你的信念將有助於創造事實。


作者佛瑞克斯通過個人經歷,用簡潔俏皮的語言、結合生動案例告訴我們如何有效改善專注力,並尋找到人生目標。全書沒有說教的口吻,邏輯清晰易懂。


我很喜歡作者在書中提到的一個有趣觀點:我們不應該想著「人生苦短」,而是應該幻想自己「長生不老」,這樣才不會覺得任何需要投入大量時間才能獲得回報的事情顯得毫無意義,也才能更容易找到自己畢生所愛。


Let’s do it today!!🙌

avatar-img
一期一會沙龍📚閱讀生活|文化觀察
2會員
2內容數
📍🇨🇦 𝒜𝓂𝑒𝓈𝒽𝒾|📚愛小說的人文觀察仔 🔛三個觀點 + #四字書評 分享一本書 🌸日本先生不看書,我幫他普及日本文化 🍡旁門左道文化觀察🫱 #一期一會豆知識 🌟超級愛書 #ameshi六星愛書 ༘* ༘* 📪合作邀約歡迎寄信⬇️ 💌[email protected]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這本小說探討了文學創作中的文化對立和衝突,尤其著重於異文化之間的衝突和書寫華人文化的困境。大量涉及作家和文化之間的矛盾,以及對自我定位和對作品批判性反思的情感體驗。
5/5黃色臉孔
這本小說探討了文學創作中的文化對立和衝突,尤其著重於異文化之間的衝突和書寫華人文化的困境。大量涉及作家和文化之間的矛盾,以及對自我定位和對作品批判性反思的情感體驗。
5/5黃色臉孔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如果問我為何會喜歡《零度分離》,我的答案會是,因為這部小說不是那種,讀者想要一邊閱讀,一邊喬當偵探,想要揣測作者的下一步到底要布什麼局,就真能成功預期得到下一頁的內容會有什麼,的那種奇妙故事。換句話說,《零度分離》的故事,就是許多人期待在電影中看到的「神展開與奇連結」。
本文主題聚焦於憂鬱症患者的悲傷以及處理悲傷及負面情緒的方法。藉著對《憂鬱症自救手冊》關於悲傷的討論,作者也分享自身對悲傷與淚水的經驗,流淚是接納脆弱,釋放情緒不壓抑它的好方式。心理諮商中,個案談及某件經驗時的流淚是值得被重視的,這代表談話內容有觸及到個案內心深層的一面,值得諮商者與個案一起深入探究。
總之呢! 閱讀的張力不會太搖擺,需要時間醞釀像泡茶那樣。 而這趟閱讀是跳耀式且未完成,但明顯的從書本外觀看來,已有了翻閱的溫度與形狀,是一本可以隨手翻來的讀物,真切地療心,很溫暖一如那望去黃澄澄的書封,褪去後書皮有一花瓶豎立;書底有一貓點綴,不曉得是不是虎吉。
如果問我為何會喜歡《零度分離》,我的答案會是,因為這部小說不是那種,讀者想要一邊閱讀,一邊喬當偵探,想要揣測作者的下一步到底要布什麼局,就真能成功預期得到下一頁的內容會有什麼,的那種奇妙故事。換句話說,《零度分離》的故事,就是許多人期待在電影中看到的「神展開與奇連結」。
本文主題聚焦於憂鬱症患者的悲傷以及處理悲傷及負面情緒的方法。藉著對《憂鬱症自救手冊》關於悲傷的討論,作者也分享自身對悲傷與淚水的經驗,流淚是接納脆弱,釋放情緒不壓抑它的好方式。心理諮商中,個案談及某件經驗時的流淚是值得被重視的,這代表談話內容有觸及到個案內心深層的一面,值得諮商者與個案一起深入探究。
總之呢! 閱讀的張力不會太搖擺,需要時間醞釀像泡茶那樣。 而這趟閱讀是跳耀式且未完成,但明顯的從書本外觀看來,已有了翻閱的溫度與形狀,是一本可以隨手翻來的讀物,真切地療心,很溫暖一如那望去黃澄澄的書封,褪去後書皮有一花瓶豎立;書底有一貓點綴,不曉得是不是虎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