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個朋友辭掉工作,專心在家帶小孩,結果跑來找我「訴苦」。他說以前上班再怎樣都能偷懶摸魚一下,現在顧小孩,只要一滑手機,老婆馬上就唸他不用心、偷懶混日子、沒上進心。但他自己壓力也很大耶,常常要靠吃垃圾食物來紓壓,結果又被老婆念說不顧身體健康。
我老早就體會到帶小孩真的比上班累超級多!我們兩個爸爸就認真討論了一下,歸納出這五點,也歡迎各位爸媽一起來補充喔!第一點:帶小孩根本是場「無序又長期緊繃」的硬仗,每件事都無法預測!在公共場合,小孩可能突然就給你放聲大哭;爸爸才剛安撫好一個,另一個弟弟又開始找媽媽;大人講話,他硬要提高音量來干擾;好不容易睡著了,可能隨時又醒來哭鬧;哭鬧要馬上哄,撒嬌要立刻抱,發脾氣了你還得壓住內心的怒火好好講道理,隨時都要提供情緒價值。
連上廁所、喝奶、吃飯的時間都不固定,大人根本要隨時待命處理突發狀況。就算小孩睡著了,你上個廁所也得留個門縫,隨時聽著有沒有動靜。生病的時候全家都像炸開鍋一樣,沒生病的時候也要小心翼翼地預防,稍微磕碰到一下就後悔半天,沒有危險的時候也要提前預防。一天下來,累到你覺得快要升天,但又好像什麼正經事都沒做。
這種高度緊張、沒有目標、沒有時間、完全不屬於自己的生活,真的會讓人覺得被剝奪感很重,然後就會想要去尋求心理補償。吃垃圾食物跟滑手機,就是一種很常見的心理補償效應。每天都超睏,很想早點睡,但看到小孩睡著後,自己反而捨不得睡,因為如果孩子睡了你也睡,那一覺醒來,又沒有自己的時間了。上班的話,就算加班,也總會有下班時間,但帶小孩,根本是永無止境的!
第二點:每天都要做超多「決策」,簡直是「決策疲勞」轟炸!
像是阿公阿嬤給小孩吃糖,到底要不要阻止?那麼多的玩具、繪本、奶粉、衣服,到底要玩哪個?今天出門要去哪裡?要穿多少衣服?開車還是搭計程車?好不好停車?要多吃肉還是多吃飯?小孩喝涼水要不要阻止?發燒了自己吃藥還是要去醫院?
每天光是這些小小的決定,就要做好幾百個,而且每個決定都伴隨著責任和壓力。如果跟長輩一起帶小孩,決策成本還會更高。神經科學都證實了,頻繁做小決策真的會耗盡我們前額葉的能量,讓人變得容易暴躁。上班就簡單多了,老闆交代什麼,做完就好。
第三點:長期「睡眠不足」,根本是慢性疲勞加情緒失控!
半夜說醒就醒,好不容易睡著了,又常常被中斷。長期睡眠不好,真的會導致認知能力下降、情緒失控,還可能引發慢性疲勞,甚至憂鬱傾向。「一孕傻三年」,其實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睡眠不好,爸爸帶小孩也逃不過,像是半夜起來泡奶,好不容易餵完,小孩睡著了,自己卻翻來覆去睡不著。上班的話,不太可能每天都加班到半夜吧?
第四點:付出跟回報根本是「延遲性」的,成就感超難獲得!
上班每個月都有薪水可以領,專案做完,升職加薪還有人慶祝。但帶小孩的日常付出,很難馬上看到成果,就算你對他全心全意,孩子還是會有不聽話的時候。那種看不到立即回報的感覺,真的會讓人很挫敗。
第五點:離開職場,擔心被「邊緣化」,經濟上還要依賴另一半,自我價值感容易低落!
如果自己沒有一套很強大的自我評價體系,來說服自己現在做的事情很有意義,就很可能產生自我價值感焦慮。像我們這種高學歷又帶小孩的爸爸,這種壓力真的更大。
而且,跟媽媽相比,爸爸的孤獨感其實更加強烈。爸爸們基本上都是單打獨鬥,沒有可以分享資源和吐苦水的媽媽群組,也沒有一起遛小孩的夥伴。就算偶爾有機會跟其他媽媽交流幾句,也不太方便去加人家聯絡方式。爸爸帶女寶寶出門,小時候餵奶臨時不方便,長大了又不能帶去男廁所,公共資源也有待加強。
所以說,帶小孩本來就是一件高度複雜、充滿挑戰的事情,即使是身強體壯的爸爸們,也不會覺得輕鬆。但跟孩子在一起,也被他們滋養了,學到他們身上那種積極的精神。他們永遠都充滿好奇心,永遠都真實真誠,也讓我們有了更深刻的思考,變得更包容。
雖然育兒路上可能會失去一些以前的朋友和同事,但各位爸爸媽媽們,我們一定要明白,感到累不是因為我們太脆弱,而是因為我們承擔著另外一條生命的重量,互相給對方一個讚吧!
-----
親愛的讀者,感謝您耐心閱讀本篇文章。在接近閱讀結束之際,我誠摯邀請您繼續探索更多我之前所撰寫的文章,相信這些內容將為您帶來更多啟發和收穫。在下方,您可以找到一系列豐富多彩的主題,每篇都充滿了精彩的知識和見解。
我深知您抽出寶貴時間閱讀這些文字,對我來說是非常暖心的支持和鼓勵。您的關注是我創作的動力,每一次的閱讀都讓我更有動力將更多的內容呈現給您。為使我們更靠近,一些交流互動的方式:
❤️點愛表心|💬留言相伴|✏️追蹤大叔|🔗分享此文|☕贊助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