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對解決問題有意義的資訊,輸出具體可執行的動作
Hi,有一陣子沒有寫東西了。前陣子因為忙著找工作,跟趁著沒工作四處跑跑,荒廢了寫文章的習慣,之後不會再犯(立 flag!)。最近入職了新工作,去了一個FinTech新創(真的很新那種),期待後面會有很多關於在新創工作的心得可以跟大家分享。
切入今天的主題,身為產品經理 aka 資訊中樞,每天面對來自各方的海量資訊是再正常不過:所有人都在向我們提需求,每個人陳述需求的架構、方式也都各異其趣,此時若沒有一個好的處理資訊的框架可以拿來用,就容易面臨「聽了一堆資訊、開了一堆會議,結果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走」,也就是說「吸收的資訊無法指導行動」,這就是無意義、或至少是無效率的資訊吸收,可以稱之為雜訊。我們每個人的注意力、思考能量是有限的,當把大量腦力資源都放在吸收雜訊,不僅能轉換成的「有意義的產出」(意即這個產出有助於解決問題、創造價值)很少,甚至在後續接收到有意義的資訊時,已經沒有足夠能量去辨認、處理這些好資訊,導致我們的產出效率、質量都非常不理想,無法快速進入「解決問題」的階段。
說到這邊,建立屬於自己的資訊處理框架有多重要已不言而喻,每個人都可以透過自身經驗建立屬於自己的一套,小弟在這邊分享自身的方法,提供給大家參考。面對需求方可能的大量資訊投擲,為使接收的資訊有助於解決問題,我會丟兩個問題讓對方深入說明(而非讓需求方一頓狂轟濫炸),以確保對方提供的資訊主題不歪樓:
為什麼要問「遇到什麼問題」?
產品經理是「提出解決方案」的人,所以我們的首要之務是「知道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為了確保對「問題」的理解足夠正確與深入,有2個小訣竅:
讓問題立體起來
一、5W1H: 全面、立體地了解問題樣態
What(問題是什麼), Why(為什麼要解決), Who(跟誰有關), When(什麼時候發生), Where(在哪發生), How much(造成多少痛苦)。
舉個例子(P 表 PM;D 表需求方):
P:要解決什麼問題(What)?
D:需要你幫我做一個鑽頭。
P:為什麼你需要一個鑽頭(Why)?
D:因為我要鑽牆。
P:鑽牆的人是誰(Who)?
D:我跟我爸。
P:通常都什麼時候需要鑽牆(When)?
D:每天傍晚。
P:你們都在哪裡鑽牆(Where)?
D:庭院靠房子的草地上。
P:沒辦法鑽牆會怎樣?(How much)?
D:一天要爬5次3公尺高的牆。
透過上述資訊,不僅對於問題的理解變的具體,而且很快就可以大致統整解決方案可能需要具備的特質: 要銳利(鑽牆)、最好帶有發光片(傍晚)、材質要好清洗(放草地上)、可以接受付出較高的代價取得解決方案(不然每天爬很多牆),並且後續的研究、訪談、Demo 要針對兒子跟爸爸。
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
二、多問幾次「為什麼」: 深入地了解底層原因
通常一開始講出來的需求是很表面的,如果就此停住不深入追究,就無法得知背後底層的問題,也就沒辦法徹底、並用最好的解決方案來解決問題,相信大家都聽過這個汽車大王福特的例子: 「如果我當年問顧客他們想要什麼,他們肯定告訴我要一匹更快的馬。」這時候多問幾次「為什麼?」
舉例
P:要解決什麼問題?
D:需要你幫我做一個鑽頭。(停在這你會直接做個鑽頭給他)
P:為什麼你需要一個鑽頭?
D:因為我要鑽牆。(停在這你只會想可以鑽牆的工具)
P:為什麼需要鑽牆?
D:因為牆的對面才有每天要吃的葡萄。(這時候你多了「評估有沒有更好取得葡萄的方式」的選項)
這樣的為什麼可以一直問下去,直到覺得夠底層為止。以上述的例子,如果最後發現他家門前就有適合種葡萄的土壤,直接幫他種了一棵葡萄樹,再回頭看看,若當初把「鑽頭」、「鑽牆工具」當作解決方案豈不既膚淺又沒效率?
為什麼要問「現在是怎麼解決的」?
目的在於更快地熟悉解決方案可能的樣貌。丟一個很大的問題請你提出解決方案,即使問題已經相對具體,要憑空生出解決方案仍然有困難(或至少要花費不少時間),並且全靠想像的空中樓閣極可能沒有覆蓋到現實層面的眉角或困難點,這時透過先了解原本的解決方案,可以快速地上手問題要被解決所需要的架構及細節,至少,可以透過優化現有解決方案來做行動的第一步。
以上面父子想吃葡萄的故事為例,我們得到一個需求「想吃葡萄」,這時頭腦應該一團混亂,因為關於解決方案的未知太多了,我們不知道哪裡有葡萄、不知道有哪些現有的工具可以使用、不知道葡萄的取得有什麼眉角。如果我們知道現在的解法是「爬牆到隔壁取得」,可以得到
如果忽略掉這個步驟,針對「想吃葡萄」就腦袋一拍著手設計「葡萄投擲機」、「跟50公里外的超市訂購並外送」等解決方案,很容易就因為忽略了現實面的難點跟以前已經考量過的東西,而被打槍,進而浪費了時間。
綜合以上,面對龐雜的資訊,我們透過
1. 設定資訊交換的主題,確保雜訊被屏除、吸收的資訊有助於解決問題
2. 利用5W1H、多次Why,確保對問題的理解足夠立體且深入
3. 透過理解現有解決方案,快速上手解決問題的大致架構
一切的一切都旨在縮短「接收資訊 — 解決問題」的時間與路徑,輸入對解決問題有意義的資訊、輸出具體可執行的動作,做個有效率的問題解決者。希望以上的分享對大家有幫助,我們下次見!
2023/4/15,新北林口,鯛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