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憲問恥。子曰:「邦有道,穀;邦無道,穀,恥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
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
2. 注釋
1. 憲:指宰我,孔子的學生。
2. 恥:指羞恥之事,宰我請教孔子關於恥辱的問題。
3. 邦有道,穀;邦無道,穀,恥也:如果國家有道(治理良好),就應該努力耕耘並獲取俸祿;但如果國家無道(混亂不堪),仍然只顧自己獲取穀物和俸祿,就是可恥的行為。
4. 克、伐、怨、欲:克(自我約束)、伐(誇耀)、怨(怨恨)、欲(貪欲),這四者代表人的內在行為與情緒。
5. 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如果能做到不誇耀、不怨恨、不貪欲,這樣就可以稱為「仁」了嗎?
6. 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這樣的人確實很難得,但是否能稱為「仁」,我不敢確定。
3. 白話文
宰我問孔子:「什麼是恥辱?」
孔子說:「國家治理良好時,努力耕耘獲取俸祿是應該的;但如果國家混亂,仍然只顧著獲取俸祿,這就是恥辱。」
宰我又問:「如果一個人能做到不誇耀、不怨恨、不貪欲,這樣就可以稱為『仁』了嗎?」
孔子回答:「這樣的人確實很難得,但是否能稱為仁,我不敢確定。」
4. 總結
這段話主要探討兩個問題:恥辱與仁德。
1. 關於恥辱——孔子認為,君子不該只顧個人利益,如果國家昏亂,仍然追求俸祿,便是一種恥辱。這表現了孔子的道義觀,強調個人應當有道義標準,而非僅以物質利益為導向。
2. 關於仁德——孔子認為,一個人能夠克制自己、不誇耀、不怨恨、不貪欲,確實難能可貴,但是否就能稱為「仁」,他持保留態度,因為仁不僅僅是約束個人行為,還涉及更積極的道德實踐與對他人的愛。
3. 行為與內在道德的區別——僅僅做到「不做壞事」還不足以稱為仁,而是要真正積極地去實踐仁德,推己及人,才能符合孔子的標準。
二、
1. 原文
子曰:「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
2. 注釋
1. 士:有志於修養道德與從政的人,古代對有學識、有理想之人的稱呼。
2. 懷居:眷戀安逸的生活,貪圖安居。
3. 不足以為士矣:不配稱為真正的士人。
3. 白話文
孔子說:「一個士人如果只想安於現狀、戀棧安逸的生活,那他就不配被稱作真正的士人了。」
4. 總結
這句話強調了士人應具備的進取精神與責任感。真正的士人不應該只求安穩過日子,而要有志於實踐理想、服務社會,甚至不畏艱難地承擔起改革與領導的任務。
啟示
1. 志於道者須有行動力:有志氣的士人應主動承擔社會責任,不可只求安逸。
2. 安於現狀者難成大業:如果只想保住自己的舒適,缺乏進取之心,就難以對社會有所貢獻。
3. 儒家重行重責,不尚空談:不僅要有理想,還要實踐理想。真正的士人是行動者,而非觀望者。
三、
1. 原文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2. 注釋
1. 邦有道:國家政治清明、有道德。
2. 危言:直言不諱、坦率地說出真話。
3. 危行:正直地行事,不避險難。
4. 邦無道:國家政治混亂、無道德。
5. 言孫:說話要謹慎、委婉。
6. 危行言孫:在亂世中仍然堅守正直行為,但說話需婉轉,以保自身安全。
3. 白話文
孔子說:「在政治清明的時代,說話就要坦率,行為也要正直;但若國家無道、政治混亂,那就要堅持正直的行為,但說話要謹慎婉轉。」
4. 結論
這段話說明,君子在政治清明時可全然表達志向與行動,但若處於亂世,則應懂得保護自己,在行為上堅守道義,在言語上則需審慎,以免招禍。
啟示
1. 堅守原則,不隨波逐流:無論時局如何,君子應當堅持正直的行為。
2. 懂得變通,以保初心:在亂世,直言可能引禍,故要以柔克剛,達成保身與守道之雙重目標。
3. 言行需合時勢:說話與行為需根據當時的政治環境調整方式,不是為了苟且,而是為了長久守道。
4. 內守道德,外顧安全:真正的君子,不是盲目衝撞,而是在亂世中靈活生存,等待時機行道。
四、
1. 原文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2. 注釋
1. 有德者:指具備高尚道德修養的人。
2. 必有言:指這樣的人一定能發表符合道德、合乎義理的言論。
3. 有言者,不必有德:會說話的人不一定具備高尚的德行。
4. 仁者:指具有仁德之心的人。
5. 必有勇:有仁德之人必然具備勇氣,因為他們秉持正義,不畏艱難。
6. 勇者,不必有仁:有勇氣的人,不一定擁有仁德,可能只是匹夫之勇,缺乏道義。
3. 白話文
孔子說:「有德行的人,一定能發表符合道義的言論;但能言善道的人,不一定就有德行。有仁心的人,一定具有勇氣;但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4. 總結
這句話強調了「德行、言語、仁心、勇氣」之間的關係,並區分了真正的品德與表面能力:
1. 德行與言語——真正有道德的人,一定能發表正確的言論,因為他們的言語來自內心的修養;但能說話的人不一定真正有德行,言辭華麗不代表品行高尚。
2. 仁心與勇氣——真正仁愛的人,必然勇敢,因為他們為了正義願意挺身而出;但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有些人只是衝動魯莽,缺乏道德約束。
3. 內在與外在的區別——孔子提醒我們,不能只看表面能力,而要注重內在品德。一個真正值得信賴的人,不僅要有話語權和勇氣,更要具備道德和仁愛之心。
五、
1. 原文
南宮适問於孔子曰:「羿善射,奡盪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宮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2. 注釋
1. 南宮适:孔子的弟子,姓南宮,名适。
2. 羿:古代善射的英雄,相傳是夏朝的弓箭名手,但最終被寒浞所殺。
3. 奡:傳說中勇武善戰的人,以善於行船著稱,但最後沒有善終。
4. 不得其死然:沒有得到應有的好結局,指羿和奡雖然技藝高超,但未能安享天年。
5. 禹、稷:禹是治水的大禹,稷是周朝的祖先后稷,兩人都以辛勤勞動聞名。
6. 躬稼:親自耕作,指禹和稷都以勤勞和德行為本,最後成為天下敬仰的人物。
7. 尚德:崇尚道德。
3. 白話文
南宮适向孔子請教說:「羿善於射箭,奡擅長行船,但兩人最後都沒有好下場;而大禹和后稷親自從事農耕,卻能獲得天下的尊崇。」孔子沒有回答。南宮适離開後,孔子讚歎道:「這個人真是一位君子!他崇尚德行啊!」
4. 總結
這段對話反映了孔子的價值觀,強調道德的重要性,而非單純的技能或武力。
1. 技能與道德的對比——羿和奡雖然技藝高超,但缺乏道德根基,最終未能保全自己;反之,大禹和后稷以德行和勤勞治理天下,才受到世人的尊敬。
2. 德行勝於才能——孔子不直接回答南宮适的問題,而是在他離開後讚賞他的見解,表明孔子認為崇尚德行才是最重要的。
3. 成功的基礎——這句話傳達的核心思想是,真正能夠獲得長久成就和人們尊敬的,不是武力或技能,而是道德與勤勉。
六、
1. 原文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2. 注釋
1. 君子:品德高尚、有學問修養的人。
2. 不仁:不具備仁德,缺乏仁愛之心。
3. 小人:心胸狹隘,只追求私利的人。
4. 仁者:具有仁愛之心,能夠關愛他人並實踐道德的人。
3. 白話文
孔子說:「有時候君子也可能缺乏仁德,但從來沒有小人是仁愛的。」
4. 總結
這句話強調了仁德與人格的關係。孔子認為,君子雖然以仁為核心,但也可能有疏忽仁德的時候;然而,小人本質上只顧私利,完全無法達到仁愛的境界。
1. 君子與仁的關聯——理想的君子應當具備仁德,但現實中可能有少數君子一時未能實踐仁義。
2. 小人無法仁愛——小人只顧個人利益,缺乏仁心,因此不可能成為真正仁愛的人。
3. 道德修養的重要性——成為君子並不代表就一定達到了仁的標準,仍需不斷修養自身,而小人則因為本性趨利,難以達到仁的境界。
七、
1. 原文
子曰:「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
2. 注釋
1. 愛之:愛護他人,對他人關懷備至。
2. 能勿勞乎:能不讓他們經歷鍛煉與辛勞嗎?意指真正的愛不是溺愛,而是讓對方經歷磨練。
3. 忠焉:對他人忠誠,真心為他人著想。
4. 能勿誨乎:能不去教誨他們嗎?意指忠誠對待他人,就應該盡心盡力地教導他們。
3. 白話文
孔子說:「愛一個人,難道不讓他經歷磨練與辛勞嗎?對他忠誠,難道不去教導他嗎?」
4. 總結
這句話強調了真正的愛與忠誠的內涵。愛一個人並不是一味地讓他過得輕鬆,而是讓他經歷必要的磨練,以便成長;對人忠誠則應當負責任地教誨他,使其進步。
1. 真正的愛包含嚴格與磨練——真正的關愛不是溺愛,而是幫助對方成長,即使過程中會讓對方感到辛苦。
2. 忠誠必須伴隨教誨——對他人忠誠,意味著要盡心教導,幫助對方改正錯誤,而不是一味迎合。
3. 教育與責任的重要性——無論是為人師長、父母,還是朋友,真正的關心都應該包含教育與指導,而不是讓對方沉溺於安逸。
八、
1. 原文
子曰:「為命:裨諶草創之,世叔討論之,行人子羽脩飾之,東里子產潤色之。」
2. 注釋
1. 為命:指起草正式的國家命令或文告。
2. 裨諶:鄭國的大夫,負責最初的草擬工作。
3. 草創之:起草初稿,確立大致內容。
4. 世叔:即世叔儀,鄭國大夫,負責審議討論。
5. 討論之:對草案進行討論與修改。
6. 行人子羽:即子羽,負責進一步修飾與完善。
7. 脩飾之:指潤飾文辭,使其更嚴謹、優美。
8. 東里子產:即子產,鄭國名相,進一步潤色,使文辭更加精煉流暢。
9. 潤色之:最後潤飾,使其更加完美。
3. 白話文
孔子說:「起草國家命令的過程是:裨諶負責草擬初稿,世叔負責討論修訂,行人子羽負責進一步修飾,最後由東里子產潤色,使文辭更加優美。」
4. 總結
這句話說明了制定國家命令的嚴謹過程,體現了分工合作的重要性,也突出了文書修訂的層層把關機制。
1. 強調分工協作——一份正式文書的形成,需要不同層級的專業人士參與,每個人發揮自己的專長。
2. 文書修訂的重要性——從草創到潤色,每個環節都不可或缺,確保內容準確、語言精煉、表達得當。
3. 政治決策的嚴謹性——國家命令不能草率決定,必須經過審慎的討論與修飾,以確保政策得當、言辭妥善,避免不必要的誤解與錯誤。
九、
1. 原文
或問子產。子曰:「惠人也。」問子西。曰:「彼哉!彼哉!」問管仲。曰:「人也。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
2. 注釋
1. 或:有人,指某個未具名的問者。
2. 子產:春秋時期鄭國的名相,以施政寬厚仁愛著稱。
3. 惠人:仁愛且能施惠於民的人。
4. 子西:即鄭國大夫公子發,曾輔佐鄭簡公。
5. 彼哉!彼哉!:語氣感嘆,可能含有輕視或不以為然的意思。
6. 管仲:春秋時期齊國宰相,輔佐齊桓公成就霸業。
7. 人也:此處可能是稱讚管仲是一位真正有作為的人。
8. 奪伯氏駢邑三百:管仲剝奪伯氏(齊國貴族)三百戶封地。
9. 飯疏食:吃粗糙簡單的飯食。
10. 沒齒:終其一生。
11. 無怨言:沒有任何怨言,表示伯氏對管仲的做法沒有怨恨。
3. 白話文
有人問孔子對子產的看法,孔子說:「他是個仁厚而能施惠於民的人。」
又問子西,孔子只是說:「他啊!他啊!」(語氣含有不以為然之意)。
再問管仲,孔子說:「他是個真正有作為的人。他曾經奪去伯氏的三百戶封地,但伯氏雖然終身過著簡樸的生活,卻從不抱怨。」
4. 總結
這段話表達了孔子對三位歷史人物的評價,從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觀點與價值取向。
1. 肯定子產的仁政——子產以仁愛治國,孔子稱讚他是一位能惠及百姓的好官。
2. 對子西的態度曖昧——孔子沒有直接批評或稱讚子西,而是用「彼哉!彼哉!」含糊帶過,可能表示對他不太認同。
3. 讚揚管仲的治理能力——管仲雖然採取強硬手段奪取封地,但他讓被奪封地的人仍能接受安排,甚至無怨無悔,顯示其治理手腕高明。
4. 政治家的手腕——孔子認為一個優秀的政治家不僅要有仁德,還要有能力使人民信服,即使面臨困難或犧牲,也能維持社會的穩定與和諧。
十、
1. 原文
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2. 注釋
1. 貧而無怨:身處貧困卻不抱怨、不怨恨他人或社會。
2. 難:困難,不容易做到。
3. 富而無驕:擁有財富卻不驕傲、不自滿。
4. 易:相對來說比較容易做到。
3. 白話文
孔子說:「貧困而沒有怨言是很困難的,而富有卻不驕傲則相對容易做到。」
4. 總結
孔子這句話強調了在不同處境下的德行修養難易程度。他認為:
1. 貧困時不怨恨很難——人處於貧困之中,往往會對社會或他人產生怨恨,能夠安然接受、不怨天尤人的確不容易。
2. 富有時不驕傲較容易——擁有財富的人若能保持謙遜、克制驕氣,相較於貧者無怨,算是較容易做到的事情。
3. 修身的重要性——無論貧富,都應該保持良好的德行,不讓環境影響自己的品德。
這句話反映了孔子對人性的深刻理解,提醒人們在逆境中要堅守品德,在順境中要保持謙虛。
十一、
1. 原文
子曰:「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
2. 注釋
1. 孟公綽:春秋時期的一位士人,具備穩重而保守的性格。
2. 趙魏老:趙、魏兩國的老臣,指輔佐國君的賢德長者。
3. 優:勝任,能夠擔當此職。
4. 滕薛大夫:滕國與薛國的高級官員,負責治理國政。
3. 白話文
孔子說:「孟公綽如果擔任趙國、魏國的老臣,那是足夠勝任的,但他不適合擔任滕國或薛國的大夫。」
4. 總結
孔子這句話說明了一個人的才能應當與職務匹配:
1. 孟公綽適合穩定的輔佐角色——他的個性適合擔任趙國、魏國的老臣,發揮穩定作用。
2. 不適合變革性的職位——滕國與薛國屬於小國,國勢需要積極進取的治理者,而孟公綽過於保守,無法勝任這類職務。
3. 因材施用的重要性——治理國家需要不同類型的人才,領導者應該根據人的性格與能力來安排適當的職位。
這句話反映了孔子的用人之道,強調「適才適用」,並提醒人們要認清自己的長處與適合的發展方向。
十二、
1. 原文
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2. 注釋
1. 成人:道德與能力兼備的理想人物。
2. 臧武仲:魯國大夫,以智慧著稱。
3. 公綽:即公叔文子,以恬淡無欲聞名。
4. 不欲:不貪圖私利。
5. 卞莊子:春秋時的勇士,以膽識聞名。
6. 冉求之藝:冉求,孔子弟子,善於治理政事。
7. 文之以禮樂:用禮儀和音樂教化、修飾品德。
8. 見利思義:見到利益能想到應否取之是否合義。
9. 見危授命:面臨危險時願意捨命赴義。
10.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長久的約定不忘記彼此早年的承諾。
3. 白話文
子路問孔子:「什麼樣的人才算是成人(完人)呢?」
孔子說:「如果一個人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公綽的清心寡慾、卞莊子的勇敢、冉求的才能,再加上禮樂的教化,那麼這樣的人可以稱為成人了。」
接著孔子又說:「但如今時代的成人,也不一定要那樣全面。能見利思義、見危願意捨命、長久信守承諾,也可以算是成人。」
4. 結論
這段話說明,成人不必完美無缺,而在於能夠守義、勇敢、守信,具備基本的君子品格,也可堪稱理想人物。
啟示
1. 人格不求完美,但求無愧:不需擁有所有美德,只要做到關鍵處不失原則。
2. 見利思義,是成人的底線:不為私利失道,是評斷成人的重要標準。
3. 勇於赴義,守信於人:肯為正義付出、肯信守諾言,是社會安穩的根基。
4. 時代不同,成人的標準可靈活:不拘泥形式,重視實質行為,是儒家人本精神的體現。
十三、
1. 原文
子問公叔文子於公明賈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賈對曰:「以告者過也。夫子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子曰:「其然,豈其然乎?」
2. 注釋
1. 子:孔子。
2. 公叔文子:春秋時魯國的大夫,以德行聞名。
3. 公明賈:公叔文子的家臣。
4. 不言、不笑、不取:指完全沉默、不表情、不取物,形容人極其克制。
5. 以告者過也:這樣說的人是誤解了事實。
6. 時然後言:在適當的時機才發言。
7. 人不厭其言:因為恰到好處,所以人們不會討厭他的話。
8. 樂然後笑:內心真有喜悅時才笑。
9. 義然後取:事情合乎道義才接受。
10. 其然,豈其然乎:似乎如此,真的是這樣嗎?表示思索或深思其中道理。
3. 白話文
孔子問公明賈:「聽說你家主人公叔文子不說話、不笑也不接受別人的東西,這是真的嗎?」
公明賈回答:「這話說得不準確。他是在合適的時候才說話,所以沒人厭煩他說的話;他真正開心時才笑,所以別人不討厭他的笑;只有在合理合義的情況下才接受東西,所以沒人嫌他貪心。」
孔子說:「好像是這樣,但真的是這樣嗎?」(表示深思與肯定之意)
4. 結論
這段話說明,真正的君子不在於刻意壓抑,而是懂得恰當地表達言語、情感與取捨,讓人自然接受且不生厭。
啟示
1. 中庸有度,才是修養:不是一味壓抑情感與行為,而是掌握恰當分寸。
2. 說話要合時宜:適時發言最能引人信服,言多反而惹人厭。
3. 表情需出於真心:不虛假,不造作,真誠才能打動人心。
4. 接受要合乎道義:不義之取即使小恩也會令人反感,君子只取合宜之物。
十四、
1. 原文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為後於魯,雖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2. 注釋
1. 臧武仲:魯國大夫臧孫氏的族長,名孫,字武仲。
2. 以防求為後:讓自己的家臣防求繼承家族,作為後代。
3. 後:指後嗣、繼承人。
4. 於魯:在魯國的制度下。
5. 雖曰不要君:雖說自己不想要侍奉國君。
6. 吾不信也:孔子說他不相信這種說法。
3. 白話文
孔子說:「臧武仲讓自己的家臣防求作為家族的繼承人,雖然他口頭上說不想侍奉國君,我是不相信他的話的。」
4. 結論
這段話批評了臧武仲言行不一,口稱清高卻行為可疑,顯示孔子對偽君子的不信任與質疑。
啟示
1. 君子重行不重言:說得再高尚,如果行為與之不符,就不值得信任。
2. 慎立後嗣,反映真心:讓非親族之人繼承,是極不尋常之舉,必有私心或另有目的。
3. 真誠是判斷的根本:孔子透過行為判斷人心,提醒人不可被表象迷惑。
4. 領導者應公正無私:臧武仲身為大夫,卻私相授受,失去政治與道德的正當性。
十五、
1. 原文
子曰:「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
2. 注釋
1. 晉文公:春秋時期晉國國君,名重耳,是著名的霸主之一。
2. 譎:狡詐、權變,指行事不坦率,有策略但不夠正直。
3. 不正:不夠端正、正直。
4. 齊桓公:春秋五霸之一,齊國的國君,名小白。
5. 正:指行事光明磊落,合乎禮義。
6. 不譎:不會權變,不懂得靈活應對。
3. 白話文
孔子說:「晉文公善於權謀,處事靈活但不夠正直;齊桓公為人正直,但缺乏靈活變通的能力。」
4. 結論
這段話評價兩位春秋霸主的性格與治國風格,指出治國既需要正直,也需靈活權變,二者缺一不可。
啟示
1. 正與譎需平衡:只正直而不靈活,難以應對複雜局勢;只權變而不正直,則易失人心。
2. 領導者需兼備德與智:既要守道,也要知權,才能長久立足。
3. 歷史人物有複合面向:孔子不片面吹捧霸主,而是指出其缺失,展現出客觀審視歷史人物的態度。
4. 治國需道義與機變共存:真正成功的治理,需要在道義原則下靈活調整策略。
十六、
1. 原文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
曰:「未仁乎?」
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2. 注釋
1. 子路:孔子的學生,性格剛直好義。
2. 桓公:齊桓公,春秋五霸之一。
3. 公子糾:齊桓公的弟弟,曾與桓公爭位。
4. 召忽:公子糾的臣子,見主被殺而自殺。
5. 管仲:本為公子糾的臣子,後被桓公任用為相。
6. 未仁乎:不算仁義嗎?
7. 九合諸侯:齊桓公九次聯合諸侯,形成霸業。
8. 不以兵車:非用戰爭武力手段達成聯盟。
9. 如其仁:這才是真正的仁義啊!
3. 白話文
子路問:「齊桓公殺了他的弟弟公子糾,公子糾的臣子召忽因此自殺殉主,但管仲卻沒有自殺,這樣是不是不仁義呢?」
孔子回答:「齊桓公能夠九次聯合諸侯,又不是靠兵力強行征服,這都是管仲的功勞。這才是真正的仁啊!這才是真正的仁!」
4. 結論
孔子認為,仁不只是表面的忠義自殺,而是能夠實踐德政、造福天下的實際作為。
啟示
1. 仁義重在實踐:真正的仁義不在於形式上的忠烈,而在於對國家與天下的貢獻。
2. 管仲的智慧與遠見:雖未殉主,卻因知大局、識時務,促成齊國強盛,功在天下。
3. 忠義需辨時勢:一味死節未必有益,能為天下造福的選擇,才是真正的君子之仁。
4. 功大於私恩:在大是大非面前,個人恩怨需服從於天下蒼生的福祉。
十七、
1. 原文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2. 注釋
1. 子貢:孔子的學生,以善辯著稱。
2. 非仁者與:不是仁人嗎?
3. 不能死,又相之:沒有殉主,反而去輔佐殺主之人。
4. 相桓公:輔佐齊桓公。
5. 霸諸侯,一匡天下:稱霸諸侯,整頓天下。
6. 民到于今受其賜:百姓直到現在仍受其恩惠。
7. 微管仲:如果沒有管仲。
8. 吾其被髮左衽矣:我等或許已淪為蠻夷,被髮左衽(指蠻夷的穿著方式)。
9. 匹夫匹婦之為諒也:平民之間的忠信行為。
10. 自經於溝瀆:投水自盡。
11. 莫之知也:卻無人知曉或懷念。
3. 白話文
子貢問:「管仲不是仁者嗎?齊桓公殺了公子糾,管仲卻沒有殉主,還去輔佐桓公。」
孔子說:「管仲輔佐齊桓公,使他稱霸諸侯,整頓天下,百姓至今仍受其恩惠。若不是管仲,我們或許早就淪為蠻夷之民。難道要像一般人那樣固守小節,為了所謂忠誠而投水自盡,最後卻無人知曉嗎?」
4. 結論
孔子肯定管仲的大仁之德,不拘小節、成就天下,真正的仁在於造福百姓,而非流於形式的忠烈。
啟示
1. 仁在於利民濟世:真正的仁者,是能讓百姓蒙福之人,而非僅僅為忠義犧牲小我。
2. 君子不泥於小節:匹夫之忠雖可敬,卻難成大事;君子之仁在於取捨有度。
3. 衡量仁德當觀其大:仁不應局限於眼前的忠信,而應觀其對國家與天下的長遠影響。
4. 不拘形式,重於實效:真正的德行,是能實際帶來安定與福祉,而不是追求名節卻無人知曉的犧牲。
十八、
1. 原文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與文子同升諸公。子聞之曰:「可以為文矣。」
2. 注釋
1. 公叔文子:魯國的大夫,諡號為文。
2. 臣大夫僎:僎是公叔文子的家臣,也是一位大夫。
3. 同升諸公:與主君一同上朝拜見國君。
4. 子聞之曰:孔子聽說後說。
5. 可以為文矣:值得被稱為「文」,即具備文德,故諡號為「文」。
3. 白話文
公叔文子的家臣僎,能與主君一同上朝拜見諸侯。孔子聽說後說:「他可以稱為『文』了。」
4. 結論
孔子肯定公叔文子的德行,能與臣子同禮並進,表現出謙和、敬賢、不自高的君子風範,實具文德之名。
啟示
1. 尊賢重臣乃為君之道:願意與臣子同升,不居高自傲,顯見其德行。
2. 禮儀中見品格:對人的尊重反映出內在修養。
3. 文德非空名:孔子所稱的「文」是實踐出來的德行,不是虛妄的榮譽。
4. 謙德足以立名於世:真正的文德,是在謙卑與對人的尊重中展現出來的。
十九、
1. 原文
子言衛靈公之無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喪?」孔子曰:「仲叔圉治賓客,祝鮀治宗廟,王孫賈治軍旅。夫如是,奚其喪?」
2. 注釋
1. 子言衛靈公之無道也:孔子批評衛靈公沒有道德政治。
2. 康子:魯國的大夫。
3. 奚而不喪:為什麼這樣還不滅亡?
4. 仲叔圉:衛國的官員,負責接待賓客。
5. 祝鮀:負責宗廟祭祀之事。
6. 王孫賈:主管軍政事務。
7. 治賓客 / 治宗廟 / 治軍旅:分別表示三人治理國家三個重要部門。
8. 奚其喪:這樣的國家怎麼會滅亡呢?
3. 白話文
孔子談到衛靈公的無道,康子問:「既然如此,他的國家怎麼還沒滅亡呢?」孔子說:「仲叔圉管理賓客,祝鮀負責宗廟祭祀,王孫賈掌管軍政。像這樣的國家,怎麼會滅亡呢?」
4. 結論
孔子指出:雖然君主無道,但若有賢臣分掌政務、維持秩序,國家仍可不亡。
啟示
1. 治國不全繫於君主:一國是否安定,往往賴於賢臣輔政。
2. 賢臣可救主失德:即使上位者昏庸,若有能人守住國本,國政仍可維持。
3. 分工治政為安邦之要:各司其職、分工明確,是國家不衰的關鍵。
4. 制度與人才同為國本:若制度得當且有人才執行,即便主君失德,亦可延續國運。
二十、
1. 原文
子曰:「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
2. 注釋
1. 其言之不怍:一個人說話時若毫不慚愧,表示他很有自信。
2. 怍:慚愧、羞愧。
3. 則為之也難:要實踐他所說的話,卻是困難的事。
3. 白話文
孔子說:「一個人說話時若沒有羞愧之心,那要真正做到他所說的事情,是非常困難的。」
4. 結論
這句話提醒我們:空口說白話容易,真正做到所言卻很難,若言語之中毫無羞愧,往往表示行動難以匹配。
啟示
1. 言行需一致:說出口的話要有能力與決心去實踐。
2. 謙遜為本:對自己言行有羞愧之心,是自省與實踐的開始。
3. 慎言寡過:說話時應考慮自己是否能做到,不可輕諾妄言。
4. 誠信為德:誠實與自覺是君子之道,空談無益於德行的建立。
二一、
1. 原文
陳成子弒簡公。孔子沐浴而朝,告於哀公曰:「陳恆弒其君,請討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
2. 注釋
1. 陳成子:即陳恆,魯國的大夫,後來弒君自立。
2. 弒簡公:殺害魯簡公,屬於大逆不道的行為。
3. 沐浴而朝:表示尊敬莊重,沐浴整齊之後進朝廷上朝。
4. 哀公:魯哀公,此時為魯國君主。
5. 請討之:請求發兵征討陳恆。
6. 告夫三子:讓孔子去與其他三位大夫商議。
7. 以吾從大夫之後:我雖是士人,但隸屬於大夫之列,理當盡忠報國。
8. 之三子告,不可:孔子前去與三位大夫商議,但他們不答應。
9. 不敢不告也:不敢不盡臣子之責向國君報告。
3. 白話文
陳恆弒殺魯簡公。孔子洗澡整衣進宮上朝,向魯哀公報告說:「陳恆弒君,請求征討他。」哀公說:「你去告訴三位大夫吧!」孔子回答:「我雖是士人,從屬於大夫,不敢不報告您。既然您說要去告知三子,我就去。」他前往三位大夫那裡告知,但三人不允許出兵。孔子說:「我雖只是從大夫的身分,不敢不報告,也不敢不盡忠。」
4. 結論
這段話展現了孔子對君臣之義與政治道德的堅持,即便無力改變現實,也要盡忠言之職,表達對弒君之罪的嚴正態度。
啟示
1. 盡忠職守,不懼權勢:即使明知難成,君子仍要履行道德與職責。
2. 對大義絕不妥協:孔子認為弒君是不可容忍的大罪,即使身為士人也應挺身而出。
3. 道義勝於權謀:面對政治現實的不作為,孔子仍選擇堅守禮義。
4. 為道不辭其難:即使遭遇阻力,君子也要有所表態,以存天理人道於世。
二二、
1. 原文
子路問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2. 注釋
1. 子路:孔子的學生,性格剛直果敢。
2. 問事君:詢問如何侍奉君主。
3. 勿欺也:不可欺瞞、不說假話。
4. 犯之:指出對方過失、勇於規勸或進諫。
3. 白話文
子路請教如何侍奉君主。孔子說:「不要欺瞞君主,而且要敢於直言進諫。」
4. 結論
這句話表明君子在事奉上位者時,應懷抱誠信,既不可虛偽奉承,也應敢於直言犯諫,以誠敬之心盡忠於職。
啟示
1. 忠誠不等於順從:真正的忠誠是坦率而不虛偽,敢於指出君主的錯誤。
2. 誠信為本:君子侍君首重誠信,不得以謊言求安。
3. 敢言之勇:遇見錯誤應直言勸諫,即使會得罪君主也不可屈從。
4. 德行之道:對上不欺,對事敢言,是君子立身處世的基本原則。
二三、
1. 原文
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2. 注釋
1. 君子:品德高尚、有理想修養的人。
2. 上達:通達於上,即通曉天道、明理達義,追求道德與精神的提升。
3. 小人:目光短淺、只圖私利的人。
4. 下達:通曉於下,指關心實際利益、物質層面的事務。
3. 白話文
孔子說:「君子追求道德真理,小人只關心眼前利害。」
4. 總結
這句話反映了孔子對君子與小人的區分標準。
1. 君子重精神與理想:他們思考人生的根本意義,追求道德修養與智慧的昇華。
2. 小人重功利與現實:他們只關注現實中的得失、名利與物質享受。
3. 價值觀的高下之別:君子的追求高遠,小人的目標淺近,由此形成兩者境界的差異。
這句話提醒人們,應該效法君子,重視德行與理性追求,而非只顧眼前利益。
二四、
1. 原文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2. 注釋
1. 古之學者:古代求學的人。
2. 為己:為了修養自身道德、提升人格而學習。
3. 今之學者:現代求學的人。
4. 為人:為了獲得他人稱讚、名利地位而學習。
3. 白話文
孔子說:「古代求學的人是為了自身修養,而現在求學的人是為了取悅他人。」
4. 總結
這句話批評了學習動機的變質,強調求學應以提升自身品德為目的。
1. 古人重修身:以學習作為自我提升之道,不求虛名。
2. 今人重外在評價:為了獲得別人的認同與利益而讀書。
3. 學習的本質在於內修:孔子提倡「為己之學」,即誠實地面對自己,透過學習改變內在。
這句話提醒人們反思求學的目的,應以誠意與修養為重,而非追逐外在虛榮。
二五、
1. 原文
蘧伯玉使人於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2. 注釋
1. 蘧伯玉:春秋時衛國的賢人。
2. 使人於孔子:派人拜訪孔子。
3. 與之坐而問焉:孔子與使者坐下交談並詢問情況。
4. 夫子何為:您家先生近來在做什麼?
5. 寡其過:減少過錯。
6. 未能也:尚未能完全做到。
7. 使者出:使者離開後。
8. 使乎!使乎!:這才真是使者啊!(表讚嘆其傳達準確)
3. 白話文
蘧伯玉派人來拜訪孔子。孔子與使者坐下來,並詢問說:「你家先生在做什麼呢?」使者回答說:「我家先生想要減少自己的過錯,但還未能完全做到。」使者離開後,孔子感嘆道:「這才是真正的使者啊!這才是真正的使者啊!」
4. 總結
孔子讚賞蘧伯玉的誠實與謙遜,認為這樣的話語簡潔真誠,體現君子修身的態度,也肯定使者準確傳達了主人的志向。
1. 君子修身重在反省:蘧伯玉的目標是減少過失,顯示他注重自我修養。
2. 誠實謙遜為德本:不以成就自誇,反而坦承不足。
3. 稱職的使者:能真實轉述對方心意,不添油加醋。
這句話強調了謙虛、誠實與準確傳達的價值,從孔子的讚嘆中,也可見他對內省修德之道的推崇。
二六、
1. 原文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2. 注釋
1. 不在其位:不處在相應的職位上。
2. 不謀其政:就不去計劃或干涉那個職位應處理的政事。
3. 曾子:孔子的弟子,名參,字子輿。
4. 思不出其位:思慮不超出自己的職責範圍。
3. 白話文
孔子說:「不處於某個職位,就不去過問那個職位應該處理的政事。」
曾子說:「君子考慮事情時,思慮不會超出自己職位的範圍。」
4. 總結
這段話強調了職位與責任的對應關係,孔子與曾子皆主張各司其職、不越權行事。
1. 各安其位:不在某個位置,就不應干涉那個位置的政務,是職場與政治倫理的重要原則。
2. 自我約束:曾子的話進一步強調,連思想層面都應有所自制,不逾越本分。
3. 君子有分寸:真正的君子懂得謹言慎行,知道什麼該做、該想,什麼不該。
此言對於現代組織管理、人際關係都有啟示:職責分明、界限清晰,才能促進和諧與有效的合作。
二七、
1. 原文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2. 注釋
1. 君子:有德行、有修養的人。
2. 恥:以……為可恥。
3. 其言:自己的言語、言論。
4. 過其行:超過了自己的實際行動、實踐。
3. 白話文
孔子說:「君子以自己的言語超過實際行動為可恥。」
4. 總結
這句話強調「言行一致」的重要。孔子認為,真正的君子會努力讓行動配得上自己的言語,甚至寧可行動多於言語,而不是空談理想卻缺乏實踐。
啟示:
1. 重行輕言:與其多言不如多做,實際行動比空泛的話語更具價值。
2. 誠實內省:要常常檢討自己是否言過其實,有沒有做到自己所說的。
3. 立德樹人:君子以德立身,德在行中見,不在言語上誇。
這句話也提醒現代人:承諾容易,履行難,言語不如實踐來得有力。
二八、
1. 原文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2. 注釋
1. 君子道者三:君子的三種道德境界。
2. 我無能焉:我做不到。焉,相當於「於此」。
3. 仁者不憂:仁者心地善良,內心安寧,所以不憂愁。
4. 知者不惑:有智慧的人能明辨是非,不會迷惑。
5. 勇者不懼:有勇氣的人不畏懼困難與危險。
6. 夫子:對老師(孔子)的尊稱。
7. 自道也:說的正是您自己。
3. 白話文
孔子說:「君子有三種德行,我自己卻做不到:仁者不憂愁,智者不疑惑,勇者不畏懼。」
子貢說:「老師,您說的正是您自己啊。」
4. 總結
這段話展現了孔子的謙虛。他以「我無能焉」自稱,實則是自我反省的表現。而子貢的回應則說明弟子眼中,孔子正具備這三種美德:仁、智、勇。
啟示:
1. 德行三達道:仁、智、勇是君子立身的三項核心品德。
2. 謙虛自省:即使是聖人,也不自滿,而是保持反省之心。
3. 弟子之敬:子貢的回答表現出對孔子的推崇與尊敬,也說明孔子實踐了他所講的道理。
這句話告訴我們,真正的君子不僅擁有德行,更應保持謙遜與自省的態度。
二九、
1. 原文
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
2. 注釋
1. 子貢:孔子的學生,名端,字子貢。
2. 方人:評論、比擬他人之長短優劣。
3. 賜:子貢的名字。
4. 賢乎哉:真的賢能嗎?帶有反問語氣。
5. 夫:發語詞,表示語氣的轉折或引出。
6. 我則不暇:我則沒有空(做這樣的事)。
3. 白話文
子貢評論他人的優劣。孔子說:「賜啊,你真的賢能嗎?我可沒有那樣的工夫去評論人。」
4. 總結
這段話指出孔子對於批評、比較他人的態度。他不以評論他人為務,而是專注於自我修養。孔子對子貢的提醒,既是教誨,也是自我反省的表現。
啟示:
1. 慎言他人:評價他人需有足夠的見識與德行,否則容易失之偏頗。
2. 專注自身:與其耗費心力評論他人,不如反省自己、提升自身德行。
3. 孔子謙德之風:即使是聖人,也不輕言論人,表現出謙遜與自持的態度。
這句話提醒我們,不要急於對他人妄加評論,真正賢德的人應當注重內省與修身。
三十、
1. 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2. 注釋
1. 患:擔憂、憂慮。
2. 人之不己知:別人不了解自己、不賞識自己。
3. 己知:了解自己(的才能或品德)。
4. 患其不能也:應該憂慮自己沒有能力。
3. 白話文
孔子說:「不要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而應該擔心自己沒有真本事。」
4. 總結
這句話強調修養自身的重要性。孔子認為,與其憂慮他人是否認識或欣賞自己,不如關注自身是否具備能力與德行。
啟示:
1. 重視內在實力:真正應關注的是自己的能力與德行,而非外界的評價。
2. 自我反省:將焦點從他人身上轉回自身,培養自省的態度。
3. 積極修身立德:若能提升自己,自然會被他人看見與重視,無需刻意追求外在認可。
孔子這句話展現出君子應有的自立精神和務實態度,對現代人仍具有深刻啟發。
三一、
1. 原文
子曰:「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
2. 注釋
1. 逆詐:預先猜測別人會欺詐自己。
2. 億不信:預測、臆測別人不會守信。
3. 抑亦:或者是、也許是。
4. 先覺者:能夠較早察覺事理或變化的人。
5. 是賢乎:這樣的人才算是賢人吧。
3. 白話文
孔子說:「不預先懷疑別人會欺騙自己,也不臆測別人會不守信用。也許這樣能夠預先察覺的人,才是真正的賢人吧!」
4. 總結
這句話說明賢人並不以惡意揣測他人,而是在真誠中保有警覺,能在事發之前察覺問題。
啟示:
1. 信任為本,警覺為輔:君子待人以誠,但不失洞察力。
2. 不妄自揣測:不以猜疑對待他人,是一種修養。
3. 真正的賢人是有分寸的人:懂得在信任與防備之間保持平衡。
孔子強調,不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但又不能毫無判斷力,能在善良與覺察之間取得平衡,才是賢者的表現。
三二、
1. 原文
微生畝謂孔子曰:「丘何為是栖栖者與?無乃為佞乎?」孔子曰:「非敢為佞也,疾固也。」
2. 注釋
1. 微生畝:人名,魯國人,孔子的同時代人。
2. 丘:孔子名丘,自稱用。
3. 栖栖:忙碌不安、奔走勞碌的樣子。
4. 佞:花言巧語、善於辯說但不誠實的人。
5. 非敢為佞也:不敢故意表現得巧言令色。
6. 疾固也:痛恨固執己見、不知變通。
3. 白話文
微生畝對孔子說:「你為什麼這樣忙碌奔波呢?難道是為了表現得巧言令色嗎?」
孔子說:「我不敢故意巧言令色,只是痛恨那些固執不通情理的人罷了。」
4. 總結
孔子解釋他並非為了表現自己而四處奔走,而是因為無法忍受固執不化的人與社會現象。他的行動源於對現實的反思與改革之志,而非逢迎取巧。
啟示:
1. 外表忙碌不代表虛偽:有時候積極奔走,是出於責任感與理想。
2. 真正的君子,言行皆有本心:孔子澄清自己行為的出發點是正直,而非虛浮。
3. 改革需行動:對社會的不滿與責備不該只留在口頭上,而應付諸行動以求改變。
三三、
1. 原文
子曰:「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
2. 注釋
1. 驥:良馬、千里馬,比喻有才能的人。
2. 稱其力:僅以力量、速度來評價。
3. 稱其德:以品德作為衡量標準。
3. 白話文
孔子說:「千里馬的可貴,不在於牠的力氣大小,而在於牠的品德。」
4. 結論
這句話強調,評價一個人不應只看其能力或外在表現,更重要的是品德與內在修養。
啟示
1. 品德重於才能:真正值得尊敬的人,關鍵在德行,而非單靠才能。
2. 內在為本:有德者即使才能普通,也更能持久被信任與倚重。
3. 君子之道:立德為先,才能為後,德才兼備方可長久。
4. 識人之鑒:用人不只看表面實績,更須觀其品性深處。
三四、
1. 原文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
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2. 注釋
1. 或曰:有人問。
2. 以德報怨:用恩德來回報仇怨。
3. 何如:怎麼樣?好不好?
4. 以直報怨:用正直公平的態度來回應怨恨。
5. 以德報德:用恩德回報恩德。
3. 白話文
有人問孔子:「用恩德來回報怨恨,怎麼樣?」
孔子說:「那麼用什麼來回報恩德呢?應該用正直來對待怨恨,用恩德回報恩德。」
4. 結論
這段話表明,君子行事講求公平正直,不能混淆是非;對待仇怨要有原則,對待恩德則要以德相報,方能成就仁義之道。
啟示
1. 公平正直是基礎:處理怨恨不能軟弱,也不能過度報復,應用正道回應。
2. 分清恩怨:恩與怨本質不同,不能混為一談,處理方式要有區別。
3. 不濫施恩德:德應施於有德者,不可對惡人濫施,否則縱容其惡。
4. 君子有度:仁者之道不是一味容忍,而是有原則、有分寸地對待是非善惡。
三五、
1. 原文
子曰:「莫我知也夫!」
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2. 注釋
1. 莫我知也夫:沒有人了解我啊。
2. 何為其莫知子也:為什麼會沒有人了解您呢?
3. 怨天:埋怨上天。
4. 尤人:責怪他人。
5. 下學而上達:從世間事物學起,進而通達天道。
6. 其天乎:大概只有上天了解我吧。
3. 白話文
孔子說:「沒有人了解我啊!」
子貢問:「怎麼會沒有人了解老師呢?」
孔子回答:「我不埋怨天,也不責怪人。我從日常事物學起,逐漸通達天理。了解我的,大概只有天了吧!」
4. 結論
這段話表現出孔子在遭遇誤解時的超然態度,他不將責任推給他人或命運,而是堅持修學求道的信念,相信真正理解他的人是天地自然本身。
啟示
1. 面對誤解要有定力:被不了解時,應保持自信與堅持,不輕言怨尤。
2. 學習是通向真理的途徑:從基層學起,才能進入高層智慧的領域。
3. 心向天道,不求人知:真正的君子,不急於讓人理解,而是默默踐行道義,問心無愧即可。
4. 順應天命,安於自守:將理解與否交給天,不強求他人認可。
三六、
1. 原文
公伯寮愬子路於季孫。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於公伯寮,吾力猶能肆諸市朝。」
子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2. 注釋
1. 公伯寮:魯國大夫,此處指控子路。
2. 愬:控告、誣告。
3. 子路:孔子的弟子。
4. 季孫:魯國的有權勢者。
5. 子服景伯:魯國卿大夫,孔子朋友。
6. 惑志:擾亂、迷惑其心志。
7. 肆諸市朝:在市集上處罰、示眾。
8. 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德若要實行,是命運安排。
9. 道之將廢也與?命也:道德若將衰敗,也是命運所定。
10. 其如命何:能把命運怎麼樣呢?
3. 白話文
公伯寮誣告子路於季孫那裡。子服景伯把這事告訴孔子,說:「您一向對公伯寮有所防備,我還有能力能將他在市集上處罰示眾。」
孔子說:「道德若要實行,那是命;道德若要被廢棄,那也是命。對於公伯寮這種人,又能怎樣呢?一切都是命。」
4. 結論
此段展現孔子面對誣陷時的豁達與宿命觀,即使有人作惡,他也不急於報復,而是認為一切有其天命,該行的道不會因人而廢。
啟示
1. 君子有容人之量:即便受害也不急於報復。
2. 道不因人廢:真正的道德之行,超越個人毀譽。
3. 相信命運,安於其道:一切皆有其時,不需過度強求。
4. 內心正直,不為惡言所動:對於小人的中傷,堅守本心即可。
三七、
1. 原文
子曰:「賢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子曰:「作者七人矣。」
2. 注釋
1. 賢者:有德行、有智慧之人。
2. 辟世:避開世俗,意指對混亂社會完全不參與。
3. 辟地:離開故土,搬到其他地方避世。
4. 辟色:避開掌權者的顏色,象徵遠離官場與權力中心。
5. 辟言:避開言語,不談論政治,不發表意見。
6. 作者七人:指當時已有七位如此行為的人。
3. 白話文
孔子說:「有德行的人會選擇避開這個混亂的世道;次一等的會選擇離開原來的土地;再其次的是遠離掌權者;再其次的是沉默不語,不評論是非。」
孔子又說:「現在這樣做的人,已有七位了。」
4. 結論
此段說明在亂世中,有德者會選擇不同程度地避世自保,從完全不參與,到默默沉潛,皆為保持人格與操守的方式。
啟示
1. 退隱亦是智慧:在無法行道的時代,隱退是一種守德的選擇。
2. 不同程度的避世:人可依個人情況與理想,選擇適當的方式與層次來避世。
3. 保持節操的方式多樣:不是非得抗爭才能顯現品格,避而不爭也是君子的表現。
4. 時代造就選擇:行道有時,避世也需審時度勢。
三八、
1. 原文
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2. 注釋
1. 子路:孔子的學生,性格剛直勇敢。
2. 宿於石門:投宿在石門這個地方。
3. 晨門:城門的守門人。
4. 奚自:從哪裡來。
5. 孔氏:指孔子。
6. 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這人是明知做不到還要去做的人嗎?
3. 白話文
子路投宿在石門。城門守門人問:「你從哪裡來?」子路回答:「從孔子那裡來。」守門人說:「他就是那個明知道做不到,卻還要努力去做的人嗎?」
4. 結論
這段反映出孔子在當時的形象——雖知道難行,仍堅持踐行理想,不願妥協於現實。
啟示
1. 堅持理想即使不被理解:孔子的精神即使被誤解,仍堅持道義。
2. 知其不可而為之:體現一種道德上的勇氣與信念。
3. 旁觀者的評價亦具洞察:晨門人一語道破孔子精神核心,顯見其名聲已遠播。
4. 君子之道不以成敗論英雄:追求道義本身就是價值所在,不必計較結果。
三九、
1. 原文
子擊磬於衛。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既而曰:「鄙哉!硜硜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則厲,淺則揭。」子曰:「果哉!末之難矣。」
2. 注釋
1. 子擊磬於衛:孔子在衛國敲擊磬(一種打擊樂器)。
2. 荷蕢:背著盛物的籃子。
3. 過孔氏之門者:經過孔子家門的人。
4. 有心哉!擊磬乎!:讚歎孔子有志之人,竟在敲磬。
5. 鄙哉!硜硜乎!:鄙陋啊!固執而自以為是的樣子。
6. 莫己知也:沒有人了解自己。
7. 斯己而已矣:那就自我了斷或自我放棄吧。
8. 深則厲,淺則揭:水深就捲起衣服涉水,水淺就提著衣服走;形容人要隨境應變。
9. 果哉!末之難矣:果決啊!只是末路難行了。
3. 白話文
孔子在衛國敲磬,有一個背著籃子經過孔子門前的人說:「有志氣啊!居然在敲磬!」接著又說:「真可憐,這樣固執地堅持自我,沒人理解你,就要放棄了嗎?水深就捲起褲管,水淺就提著走,要懂得隨時應變啊。」孔子聽後說:「這人真果斷,只是走到最後恐怕難了。」
4. 結論
這段反映孔子對自我堅持與隨機應變兩種人性的觀察,肯定果斷者的精神,但也憂慮其在世道艱難中的處境。
啟示
1. 固執與變通需權衡:堅守理想雖可貴,但應懂得靈活應對世事。
2. 堅持不被理解是常態:如孔子所言,真正的堅持者常被世人誤解。
3. 世事多艱,果決未必有好結局:果斷雖好,但處在末路時,仍要小心行事。
4. 旁觀者或有深意:那位樵夫的話,其實蘊含處世哲理,孔子亦深以為然。
四十、
1. 原文
子張曰:「《書》云:『高宗諒陰,三年不言。』何謂也?」
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總己以聽於冢宰,三年。」
2. 注釋
1. 子張:孔子的弟子之一,名頰,字子張。
2. 《書》:即《尚書》,記載上古歷代君主的言行政令。
3. 高宗諒陰:商朝高宗在父喪時居喪於諒陰之所(哀思之處),三年不言政事。
4. 三年不言:指三年內不參與政事,守喪專心哀悼。
5. 何謂也:是什麼意思?
6. 何必高宗:何必只說高宗?
7. 古之人皆然:古代的人皆如此行。
8. 君薨:君王去世。
9. 百官總己:所有官員約束自身,不妄為政。
10. 以聽於冢宰:一切政務由冢宰(最高宰相)主持。
11. 三年:守喪期間為三年。
3. 白話文
子張問:「《尚書》裡說:『商高宗在父喪期間守諒陰三年,不說話處理政事。』這是什麼意思?」
孔子說:「何必要提高宗呢?古代的人都是這樣做的。君王去世後,百官都會自我克制,停止處理政事,而一切政務由冢宰來主持,這樣三年。」
4. 總結
孔子透過子張的提問,說明古代有嚴格的喪禮制度,尤其對君王喪事更加謹慎。高宗三年不言,並非個人特例,而是古代禮制的普遍作法。孔子強調「禮」的傳統,認為在喪期間克己復禮,是對親情與制度的雙重尊重。
啟示
1. 慎終追遠、禮儀為先:儒家重視守喪期間的禮制,體現對先人的敬重。
2. 政務可緩,孝道不可廢:即使是君王,也要在親喪期間暫停政事。
3. 制度延續、非個人行為:守禮不只是個人美德,也是制度要求,反映古代社會倫理規範的完整性。
四一、
1. 原文
子曰:「上好禮,則民易使也。」
2. 注釋
1. 上:指在位者、君主或統治者。
2. 好禮:喜好禮節,重視禮儀制度。
3. 民:百姓,人民。
4. 易使:容易使喚、治理,指百姓容易教化、管理。
3. 白話文
孔子說:「如果在位者喜好禮節,那麼百姓就容易治理。」
4. 總結
孔子指出,統治者如果本身崇尚禮儀,就能對人民起到教化作用,使人民自然順從、易於治理。領導人的品德與行為對整個社會有示範作用。
啟示:
1. 上行下效:領導者的行為對人民有極大影響,君主自律則民眾守法。
2. 禮治的重要性:禮節不只是形式,而是社會秩序的基礎。
3. 教化重於威嚇:以德化民比以刑治民更能長久穩定社會。
四二、
1. 原文
子路問君子。子曰:「脩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脩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脩己以安百姓。脩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2. 注釋
1. 子路:孔子的學生,名仲由。
2. 君子:有道德修養的人。
3. 脩己:修養自身、完善自我。
4. 以敬:用恭敬、嚴謹的態度。
5. 安人:使他人安定。
6. 安百姓:使全國人民安定。
7. 堯舜:中國上古賢君,為理想的聖王典範。
8. 病:此作動詞,意為擔憂、憂慮。
9. 諸:語氣助詞,用於句末,無實義。
3. 白話文
子路問孔子什麼是君子。孔子說:「修養自身,使自己恭敬謹慎。」
子路問:「就這樣而已嗎?」
孔子說:「修養自身,使他人安定。」
子路又問:「就這樣而已嗎?」
孔子說:「修養自身,使百姓安定。修養自身來使百姓安定,即便是堯、舜那樣的聖王,也會為此而感到憂慮啊!」
4. 總結
孔子在這段對話中,逐層遞進地說明君子應具備的修養目標:先自律,再安人,最後安百姓。最高理想是能安定天下百姓,但即使是聖人堯舜也會覺得這是艱鉅的任務。
啟示:
1. 修身為本:一切德行與政治的根基都在於自身修養。
2. 層次提升:從個人、到家庭與社會,再到國家,影響逐漸擴大。
3. 責任重大:治國安民是聖王之事,不可輕視,需要畢生努力。
四三、
1. 原文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2. 注釋
1. 原壤:孔子早年的朋友,後來行為不端。
2. 夷俟:以輕慢放肆的姿態等待(孔子),帶有不敬之意。
3. 孫弟:謙遜有禮,恭敬兄長與長輩。
4. 述:有所作為,能夠傳承先人的道德文化。
5. 賊:敗壞風俗、禍害社會的人。
6. 杖:手杖。
7. 叩其脛:敲打他的脛骨,以示責備。
3. 白話文
原壤用輕慢放肆的姿態等待孔子。孔子說:「年幼時不懂得謙遜恭敬兄長,長大了又沒有任何成就可以傳承,到了老年還不死,這樣的人就是禍害!」
說完便用手杖敲打他的脛骨。
4. 總結
這段文字表現了孔子對品德敗壞之人的強烈譴責。孔子認為,一個人若從小不懂禮儀,成年後又無貢獻,到老還活著只是浪費社會資源,甚至成為敗壞風俗的害人之源,應該受到譴責與警醒。
啟示:
1. 品德養成需及早:從小養成謙恭有禮的態度是做人的根本。
2. 人生應有貢獻:成年後應有所作為,才能不負於社會與祖先。
3. 年老不等於尊敬:若一生行為不檢,即使年老也不值得尊敬。
四四、
1. 原文
闕黨童子將命。或問之曰:「益者與?」子曰:「吾見其居於位也,見其與先生並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2. 注釋
1. 闕黨:孔子家鄉魯國的地方名,此處指孔子的門人聚居處。
2. 童子:年輕學生或孩童。
3. 將命:奉命、傳話,代表他人傳達意思。
4. 益者:有實際進益、有所成長的人。
5. 居於位:安於本分、謙遜守禮。
6. 先生:長者、師長。
7. 並行:並肩同行,無長幼之別。
8. 非求益者也:不是追求真正進步的人。
9. 欲速成者:想要迅速成名或成才的人,帶有浮躁之意。
3. 白話文
有個闕黨的童子來傳話。有人問孔子說:「他是個求進步的人嗎?」
孔子說:「我看到他坐在和長輩一樣的位置上,也看到他與老師並肩同行。他不是追求實質進步的人,而是想要迅速成名的人。」
4. 總結
這段話反映了孔子對學習態度的看法。他強調真正的求學者應該謙遜守禮,不急於求成。浮躁而不懂尊師重道的人,不是真正有志於學問之人。
啟示:
1. 學習重在內修:追求知識與德行,應從內在涵養出發。
2. 謙遜是進步的前提:尊重師長、謹守禮節才能真正進步。
3. 反對急功近利:學問和品德的成就需要時間積累,不能操之過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