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職場環境競爭激烈,光靠技術專業或良好態度已不足以讓人脫穎而出,唯有理解自身的工作狀態,搭配相應的策略,才能真正發揮「本事」,在職涯中立於不敗之地。
工作應具備的本事,可從工作者自身「積極與消極」、「自願與非自願」這兩大主軸出發,去發展適合自己的對應策略,提升在職場中的能見度與影響力。
一、重新定義「本事」:不只是技能與態度
許多人認為本事等同於硬實力(如技術)或軟實力(如態度),但若缺乏對環境與自我處境的覺察,即使再努力也可能錯用力氣、事倍功半。因此,真正的「本事」是一種整合能力——在不同的心理狀態下,懂得調整策略,才能達成工作上的進展與成長。
從工作者自身「積極與消極」、「自願與非自願」這兩大主軸定位思考,可以有四種角色來探討對應策略,分別是主動者、被動適應者、理想型失落者及邊緣者。
二、四種工作者狀態與對應策略
1. 積極 × 自願型:主動者
如果工作者的態度積極且自願,將是組織中最理想的員工,對工作也抱有熱情,且主動爭取責任與學習機會。
由於這類人通常是積極主動,欠缺的就是那陣東風,建議讓自己逐步具備的本事:
- 人際關係經營:主動建立橫向(同事)與縱向(主管)關係。
- 跨領域學習:跳脫本職工作範疇,學習公司整體運作。
- 自我品牌經營:透過簡報、專案分享等方式讓貢獻被看見。
舉例:某位生管工程師不僅熟練生產排程,還自學Power BI,自動化產銷報表流程,進而被提拔為跨部門專案負責人。
2. 積極 × 非自願型:被動適應者
這類人雖然非出於熱愛某職位,但仍選擇努力表現,例如:被調職後仍咬牙堅持。
此時應該要調整策略,讓自己具備的本事是:
- 調整心態與角色轉換能力:學會從原先的情緒中抽離,找到新價值。
- 問題解決能力:化被動為主動,從解決痛點中找到成就感。
- 尋找影響力平台:可藉由內訓、提案、改善活動讓主管看見潛能。
舉例:一位原本在業務部表現優異的員工,因部門調整被轉至採購單位,但他運用談判經驗幫公司省下大量採購成本,成功轉型。
3. 消極 × 自願型:理想型失落者
這些人雖對工作有熱情,但或許各種因素,導致自身的挫折感、或認為無法獲得足夠資源或職場環境資源不足,也有可能因為缺乏回饋而逐漸失去動力。
此時,要調整的策略是:
- 自我激勵與情緒調節:懂得設立小目標、找回工作動能。
- 導師尋找能力:尋找榜樣或導師協助突破瓶頸。
- 優化工作流程:聚焦於工作中可改善之處,讓小成就累積大動能。
舉例:一位新進工程師連續幾個月未被主管重視,但他主動優化部門報工流程,最終因節省時間與成本獲得肯定。
4. 消極 × 非自願型:邊緣者
這類人最易被忽略,處於對工作無感、也不願參與改變的狀態。
如果工作者是這類人通常可能對自己的期待不高,甘於平淡,抑或者曾經被打壓或未受重視,所以演變成這種狀況。
建議這類人仍可以調整策略:
- 自我覺察與轉職準備:誠實問自己,在職場中想要扮演的角色真的是這樣的角色嗎?誠實面對自己,評估自己是否適合此職位,為轉職或轉型鋪路。
- 基礎職能維持:至少維持應有職責與職業倫理,避免成為負資產。
- 靜態學習:可利用線上課程、書籍學習,為未來可能機會預做準備。
舉例:一位倦怠的品保人員無心於現職,但他利用下班時間考取內部稽核員證照,為日後轉職打下基礎。
三、結語:你用什麼方式「讓自己被看見」?
真正的「本事」不是單一能力的累積,而是能夠根據自身狀態調整策略,在態度與行動中找出最佳平衡點。職場就像一場馬拉松,不是看誰起跑快,而是誰能根據天氣、體力與路況適時調整節奏,穩健地前行。因此,不論你現在是積極或消極、自願或非自願,只要願意採取對應策略,都能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本事」,讓自己在職場中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