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入學典禮了…
想像著接下來要全日文面對實習、論文、上課、個案討論,
我只想說一個字:緊張(還有兩個字:好怕)
但不得不說,這也是我自己選的路。雖然壓力大,但想到會有滿滿的收穫,也有點期待🌱
趁著開學前的空檔,想來和大家分享一下從我目前就讀的「臨床心理研究所」畢業後可以考取的「日本心理師制度」,這方面的小知識。這部分其實很多人可能是第一次聽到,或聽完都有點霧煞煞,尤其是像我一樣研究所才轉進心理系、又是外國人的話,一定會遇到很多問題。
是的,你沒看錯,日本的心理師不是只有一種,而是兩種資格制度並行:
🔹臨床心理士(臨床心理士)
→ 是民間機構認證的資格,從 1988 年就開始設立,歷史悠久。
→ 雖然不是國家考試,但在實務界的信任度非常高。
🔹公認心理師(公認心理師)
→ 是 2017 年才新設立的「國家資格」。
→ 有法律效力,可以在公立醫療機構、學校、矯正設施等擔任正式心理職位。
兩者的資格內容與訓練方式有些重疊,但也有一些關鍵差異,下面會慢慢整理給大家看!
這一點對外國人來說很關鍵,因為我們不是從日本大學念上來,可能會遇到資格限制。
✔️ 公認心理師的考取條件比較嚴格
要考這張證照,必須:
(需注意的是就算你是從日本的心理學系畢業,假如大學期間沒有修讀考取公認心理師所需的課程並拿到學分,進入研究所再畢業後也無法考取證照)
➡️ 換句話說,如果你不是在大學階段就修讀心理系的話,就無法取得考試資格。也因此,像我這樣研究所才轉心理的人,是不能考公認心理師的(哭)。
✔️ 臨床心理士的門檻就比較寬鬆一點
只要你進入的是「日本臨床心理士資格認定協會」認定的大學院(研究所),
並且修完課程、完成實習,就可以報考。
所以,對我這類背景的人來說,目前的目標就是好好完成研究生生活,然後準備臨床心理士的考試。
完全不一樣!
✔️ 公認心理師考試
→ 全部都是筆試,選擇題為主
→ 偏重「制度」、「倫理」、「多領域合作」、「心理學理論」等
✔️ 臨床心理士考試
→ 筆試+面試
→ 還有案例簡答題
→ 非常重視「臨床感」、「自我理解」、「倫理觀」、「來談者與心理師的關係」
📌以我目前的日文能力來說,光是寫逐字稿就已經快腦溢血(苦笑),更不用說案例分析題還要用準專業水準的日文來闡述思考過程…我自己覺得臨床心理士的考試真的比較硬,尤其對外國人來說真的很有挑戰性。
✔️ 臨床心理士證照需要每5年更新一次
→ 類似台灣的制度,要持續進修與登錄
✔️ 公認心理師考過一次就是終身有效(目前為止)
另外,有些人會問:「那我如果兩張都可以考,該選哪一張?」
答案是——兩張都考!
因為現在實務界有些機構偏好臨床心理士(像老字號的心理機構),但也有越來越多診所、學校只認國家資格=公認心理師。如果你是大學開始就唸心理系的人,兩張證照都有會是比較安全的選擇。
網路上雖然很常看到分享日本留學經驗的文章,但很少看到有關日本臨床心理的制度面和研究所方面的資訊,所以透過這個分享,也希望大家能更了解日本的制度。
我目前雖然還沒踏進正式的大學院課程,但身為一個已經站在起跑線上的研究生,也感受到接下來這條路並不輕鬆。
跟大家分享最近在Netflix上看的動畫「金牌得主」中,主角說的一句台詞:
「できない時期があっても大丈夫。できないことと向き合う時間は未来で壁にぶつかった時に助けになる。」
「就算有做不到的時期也沒關係。全心面對「做不到」這件事的那段時間,會在未來遇到困難時,成為你的助力。」
我想,這段旅程本身就是一種學習吧。
之後還會陸續更新我的心理系生活、實習觀察、課程日常、還有一些LGBTQ+相關的主題,歡迎留言和我分享你們的想法,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