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陪伴孩子學習時,最常遇到的狀況是哪一個?
請先選擇一個最符合你當下心情的描述,看看你的「家長支持色彩」,再看看如何幫助孩子突破學習盲點!
接著~分享我最喜歡的一本書《看懂孩子的學習卡在哪?從此不必再當碎念媽、怒吼爸!》!
這本書對我來說幫助很大,因為這本書有效地分門別類詳細的說出孩子可能有的各種卡住的地方,和詳細的執行方法!
這本書我一樣會挑出三、四個重點段落來詳細敘述書中的觀點和我的實踐經驗!
書中內容已經重複看過很多次了,有太多值得再去思考的方向,可能下次再寫一篇再分享其他重點!
📌 1. 孩子的學習快樂就好?但基礎能力呢?
📖 書中說:
許多家長會認為「學習應該是快樂的」,但書中提到,孩子的學習過程中,並不是只要快樂就好,而是需要建立穩固的基礎。很多孩子在學習上遇到問題,往往不是因為不夠聰明,而是因為缺乏必要的重複練習與鞏固,導致能力下降,最後不得不花更多時間重新補救。
✏️ 我的經驗:
我的孩子從小就自學,國小一、二年級時,我會陪著他學習,讓他寫生字、算數,甚至製作各種基礎自學教材。但有時候,學習的過程需要適當的督促,而先生則一直認為「孩子學習快樂就好」,所以當我督促時,他常會認為我過於強硬,還會跟我說我以前也不愛讀書,很多東西還不是長大就會了。
先生的反應和感受都好像變成都是我在堅持學科,我開始改變一些做法慢慢放鬆原則,結果一段時間後,孩子的基礎能力開始下降,先生又開始抱怨他連簡單的字都不會寫。
我當時真的是在心裡翻很多個白眼,是誰說孩子學習快樂就好,那些基礎學習長大就會了?!
最後,我還是決定堅持原則,要求孩子在國語和數學的基礎上打好根基。我也讓孩子自己體會,如果長時間沒練習寫字,會導致筆劃少一劃都沒發現,之後又要花更多時間重新練習,讓他理解學習需要持續累積,而不是等著「自然長大就會了」。
✅我的做法:媽媽往往都是帶孩子和先生之間的雙向溝通角色!
對於先生不同的意見:採取先接受請聽不反駁也不認同的態度,視情況小小的試驗過後,先讓先生自行去體會孩子沒有持續學習基礎的狀況,再跟他聊聊他的想法成對學習基礎的共識!
對於孩子的學習情況:不帶有情緒的跟孩子聊聊:爸爸說那些學科根本不用學長大就會了耶!問問孩子的看法是什麼?先只聽他說~
接著,我指著鋼琴說那我從現在開始也不要練琴,那些都太基礎了,等到我40歲的時候我再打開來我就可以彈出一首厲害的鋼琴曲子給你聽了⋯
孩子聽了馬上就說:怎麼可能啦!你現在沒練習你40歲怎麼可能彈的出來⋯
✅跟孩子直接說爸爸的想法是什麼並不是要讓他去指責誰對誰錯,先讓他知道每個人因為不同的經驗就有不同的想法,讓孩子可以自行去思考他想要怎麼做?和這麼做可能會造成的結果是什麼?
📌 2. 孩子卡在「沒有時間觀念」,到底該怎麼辦?
📖 書中說:
書中提到,許多孩子缺乏時間感,主要是因為他們不會自己規劃時間,總是覺得時間「不夠用」,或是在學習時容易拖延。有效的方法並不是一味提醒,而是讓孩子學會如何掌握時間,例如使用計時器、手錶等工具,並建立時間管理的習慣。
✏️ 我的經驗:
記得以前我讀書的時候都是晚上邊看電視邊寫作業,以前媽媽沒有時間管我們太多,反正沒寫完去學校老師自然會管教,所以我常常邊配電視邊寫作業到晚上11、12點,其實也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寫什麼反正有寫完就好了!
小時候真的會覺得時間就是這麼多,當然玩的時候也會覺得時間過得很快,寫作業的時候會覺得時間過好慢,寫不完的時候又覺得時間怎麼那麼快(笑)
孩子作為自學生,時間觀念特別重要,否則我就要一直當「人體鬧鐘」,整天提醒他該做什麼。剛開始,我嘗試按照行程表讓他學習,但還是需要不斷提醒。後來,我買了手錶,希望他能學會自己掌控時間,但結果是他直接把手錶玩壞了(無奈)。
最後,我買了一個結合日曆、時鐘、計時器的工具,每次學習時,他自己設定時間,並記錄每項學習活動的時長。這樣的調整讓他開始意識到時間的流逝,而不是單純覺得「時間總是不夠用」。
今天晚上有在針對孩子的學習時間問題跟他討論,有時候都沒有辦法今日事今日畢,因為也沒有學校老師每天批改作業,他現在已經國小四年級了,我也不會每一科科目都一一檢查,我又不是老師啊!我會累死!
我先問孩子:為什麼你沒辦法把今天的事情今天做完?
孩子說:我也不知道?
我又說:是不知道該怎麼做?還是時間太少?還是覺得無聊?是原因讓你沒辦法做完?
孩子想了很久就回答說:因為我的身體會累,我做一做我就覺得身體在告訴我~我累了!
那我就問他,那你覺得一次多久比較適合?他就說30分鐘,我就需要休息10分鐘。
那我們就把之前的學習時間一小時內拆成兩部分,你再試試看!
✅雖然這種時間的建立和調整還是一樣會繼續持續,但至少已經從只是提醒的人體鬧鐘,變成和孩子一起想方法,讓他學習為自己的狀況負責!
📌 3. 孩子覺得被取笑?我們對待彼此的態度很重要!
📖 書中說:
孩子的個人解讀方式會影響他們的學習與情緒反應。書中舉例,有些孩子容易將家長的無奈表情或微笑解讀為「取笑」,進而產生不安或反抗心理。因此,家長需要學會覺察自己的表達方式,確保不讓孩子誤會,影響親子溝通。
✏️ 我的經驗:
「媽媽,你不要這樣子笑,你這樣子笑我很不高興⋯」之前孩子的重複行為讓我覺得很無奈或者是我也不知道該再說些什麼話的時候,我會不自覺和習慣的無奈嘴角笑一下,這是我習慣性的反應,但孩子卻會覺得我在「取笑」他,進而感到不舒服,甚至生氣。不只孩子,連先生有時候也會這樣解讀,這讓我很無奈。
後來我跟孩子和先生解釋,我的笑只是無奈,並不是取笑你們。」,我知道馬上反駁你們或者不認同你們,你們會沒辦法理解就會生氣,那可能當下說出來的話也不會是可以溝通的,對事情可能也沒有幫助,確實我很無奈,所以我只好讓自己緩和冷靜,但我的表情就會是這樣子,那如果今天我是要取笑你們或者是恥笑你們的話,那我的態度絕對不會是這樣!
如果讓你們覺得不舒服,我也可以調整。
我也希望你們再做一些行為的時候也可以思考一下會不會會造成我的困擾和麻煩,
因為很多事情我願意去做,不代表我理所當然一定要去做,那每個人都會有一個底線和情緒,所以我們要尊重每個人對事情的反應會不同。
後來孩子和先生就能比較去感受和理解我和他們對於事情和行為的解讀和看法的不同,
✅現在就沒有什麼取不取笑的問題,如果有什麼情緒可以先緩和的說出來讓彼此理解!
📌 4. 孩子沉迷於影片?如何幫助孩子擁有「選擇能力」
📖 書中說:
當孩子沉迷於螢幕內容時,許多家長會採取極端手段禁止使用,但書中提到,真正有效的方法是「引導孩子思考內容」,讓他們學會選擇適合自己的資訊,而不是被動接受外界刺激。
✏️ 我的經驗:
每次去吃火鍋時,總會看到很多各種年齡的小孩低頭抱著手機,面前的火鍋在滾家長忙著夾菜,小孩非常的安靜,沉迷在畫面裡⋯
孩子每次看到都會小聲地跟我說:媽媽~那個小孩一直在看手機⋯
孩子在國小前沒讓他看手機,國小後才開始接觸教學影片和一些動畫影片。剛開始,我並未特別限制時間,因為之前的習慣他會自己有所克制;到孩子國小三年級時發現他對某些短影音(如抖音搬運的影片)產生沉迷傾向,於是開始限制觀看時間,並要避開那些聳動拼流量的影片,發現到這個狀況的時候就開始有限制一次看半小時,後來我常常又會覺得這半小時怎麼過了那麼久,結果是孩子超過時間的繼續看,反正媽媽還沒有來喊的這種態度,
持續這樣子的狀況時,我開始跟孩子說關於習慣沉迷了變成「上癮」的這一件事情,我說:「當你上癮了之後你已經不是主人了!你整個已經被影片拖著走了」,而且你這個年紀的小孩看抖音影片的話完全沒有判斷的能力,你可以看你喜歡的火車影片和其他有趣的影片,不要看過度聳動拼流量的影片,
剛開始當然被念的時候會稍微收斂一點點,可是當他沉迷了之後,他會趁我們出門的時候偷偷地看影片,有好幾個月一直重覆偷看、被發現再偷看的循環~
為了讓他體驗「沉迷」的感覺,我和先生決定讓他一次看個夠。
我們要求他連續幾天「從早到晚,整天都只能看影片」除了吃飯、上廁所...,不做任何其他事。剛開始他覺得很開心,但到了後來,他開始感到疲累,甚至主動要求:我好累~我不想再看了!我們會說:不行!繼續看!
雖然這不一定是最好的做法,但這次極端的體驗讓他意識到,過度觀看影片其實並不會帶來真正的快樂,反而容易讓自己變得無法控制。
上次看到一句網路用語跟孩子分享「抖音一響,父母白養!」:如果我這麼用心在教導你,那如果你沉迷上癮了,你就會完全失去了你是主人基本的判斷能力了!
現在孩子的選擇能力更好,當然我也知道特別聳動的影片總是特別有趣;
✅先和孩子起討論更適合看的影片方向,也讓他多點自主選擇,但前提之下要引導他先思考,他也比較不會反彈!
❤️以下是針對一開始做的便條紙測驗,延伸家長的支持色彩 & 孩子的突破色彩 🎨
你在陪伴孩子學習時,最常遇到的狀況是哪一個?
請先選擇一個最符合你當下心情的描述,看看你的「家長支持色彩」,再看看如何幫助孩子突破學習盲點!
🌕 黃色訊息|「我已經提醒好多次了,但孩子還是拖拖拉拉。」
▶ 家長支持色彩:耐心黃 💛
👉 你已經很有耐心了,但孩子可能還沒有建立時間感,這時候你的角色不只是提醒,而是讓孩子自己感受到時間的流動。
💡 支持方法:
🔹 試著問孩子:「你覺得這件事應該花多少時間?」讓他先估算,再自己驗證是否準確,讓他學習如何掌控時間,而不是等著被提醒。
▶ 孩子的突破方向:時間管理 & 規劃感 🕒
🎯 讓孩子開始使用時間提醒工具,例如計時器、時間規劃表,讓他感受到「時間不是無限的」!
🔵 藍色訊息|「孩子明明很聰明,但學習方法和別人不一樣。」
▶ 家長支持色彩:理解藍 💙
👉 你已經開始察覺孩子有自己的學習風格,這是一個很好的起點!現在你需要信任他的學習模式,而不是急著讓他「符合標準」。
💡 支持方法:
🔹 觀察孩子是聽覺型、視覺型還是動覺型學習者,幫助他找到最適合的學習方式,例如用畫圖記憶、邊走路邊背誦等。
▶ 孩子的突破方向:發展個人學習策略 🎨
🎯 讓孩子嘗試不同的學習方式,並鼓勵他自己找出最有效的方法!
🟢 綠色訊息|「孩子學習時很容易分心,專注不到10分鐘。」
▶ 家長支持色彩:穩定綠 💚
👉 你的內心可能有點焦急,因為你知道孩子可以做得更好,但其實環境的穩定性可能比你想的更重要。
💡 支持方法:
🔹 嘗試調整學習環境,例如降低噪音、固定學習空間,或者讓孩子在學習時有個小小的**「專注儀式」(像是先深呼吸三次,或喝一口水再開始)**,幫助他進入專注狀態。
▶ 孩子的突破方向:強化專注力 & 減少環境干擾 🎯
🎯 讓孩子自己試著改變學習環境,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專注方式!
🔴 紅色訊息|「孩子遇到困難就想放棄,說自己做不到。」
▶ 家長支持色彩:鼓勵紅 ❤️
👉 你可能覺得孩子有點「玻璃心」,但其實他需要的是內在的動力,而不是一直被救援。
💡 支持方法:
🔹 遇到困難時,先不要急著說「沒關係」,而是問孩子:「這件事有沒有哪個部分你已經做到了?」讓他看到自己已經前進了,幫助他建立「進步感」。
▶ 孩子的突破方向:增強挑戰韌性 💪
🎯 讓孩子學會「拆解困難」,先從簡單的部分開始,建立信心再慢慢挑戰!
❤️藉由這些分享希望在教育孩子卡卡的路上能互相給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