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生得少,對孩子、對孫子免不了寵溺慣愛,能給就給,給不起就借,苦大人就是不能苦到小孩,因此養成孩子茶來伸手,飯來張口,不懂感恩為何物。許多國高中老師不約而同反應在現代的年輕人身上看不到「未來」,這個未來跟成績好壞無關,跟品德、心性有關。
見章年輕時做雕刻起家,那時雕刻大部份外銷到日本,可是好景不常,台日斷交之後,木雕賣不出去,只好轉型做鋸木頭的生意。生意起起伏伏,當時為了搶貿易商的訂單,每一次都帶客人去酒家吃吃喝喝,應付客人的種種要求。每次見章應酬結束都已經接近天亮,太太阿雪氣在心裡,她知道客人性好漁色,卻也免不少疑心自己的先生也跟著同流合污。那些年,見章要顧生意,要按捺客人,也要應付太太的心情,日子過得也是諸多壓力。
當三個孩子漸漸長大獨立自主了,見章不用再扛經濟重擔,他便將工廠收起來,開始做資源回收。他推著小推車到大街小巷收回收物,孫子有時跟著,有時沒跟,只要大包小包疊回家,孫子一定出來幫忙阿公做分類,分得有模有樣。就連當上幼稚園小班的小孫子喝完養樂多也懂得惜福,加一點冷開水搖一搖喝下,再把瓶子沖一沖丟到回收桶。
見章說,三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他因忙著事業沒有參與,他很感謝太太把孩子教得知書達禮。自己退休了,有機會參與孫子的成長,他希望把孫子的品德顧起來,培養他們知福、惜福、再造福的能力。品性沒有從小培養起是大人的疏失,孩子長大了,再把父母的關心與付出當作理所當然,這是大人咎由自取,不能怪孩子。能當一個人見人愛、眾人尊敬崇仰愛戴的好人,又有誰要當流氓痞子大惡棍。
老智者說,愛孩子要給他適當的缺,適切的不足,帶他們見苦知福,見到別人的苦,才會了解自己的福從哪裡來,知道感恩父母,不會把一切當成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父母有修養,都在做好事,孩子肯定不會走偏,因為善的種籽天天往他們的心田撒下,假以時日善的種籽一定會發芽,孩子的善根與品德就是大人留給他們最珍貴最有價值的禮物。
#品德
#教養
#見苦知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