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信仰
中國有句諺語說:「人活一口氣,佛爭一炷香。」人是有思想的生物,活著,就要思想,有思想,才知自己活著(一口氣)的意義。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人生哲理,放諸四海皆可用。在人的自由意志及獨立思考中,會展現上帝創造的智慧及美善。尋找神,認識神,經歷神,是人生中一連串的思想觀察自我辯證,不是旁人可影響指導的,否則就是盲從迷信及失去自我存在的價值。約伯記作者在要結束他的作品前,讓約伯為自己信仰做了個總結,這個結論是約伯(作者作為人的)自我思考,此時他尚未「真正的」會遇上帝,這段短文乃是在追尋道路上的小結。人非得要等此生肉體死亡消滅後,才能知道神是否存在,及神是什麼。可惜,沒有「真正的」死人來告訴我們他們死亡後是如何、有沒有看到神。
約伯在聽完三位朋友輪番指責及他的自我辯護後,提出他個人信仰理念,作為截至目前的認知:首先,他要說人在上帝面前都是無知的,常常自以為是的大放信仰厥詞,卻是與上帝無關。「真正的」神必是全知全在全能無所不覆的,人所能看能想「不過是他(神)的作為的一點點,我們從他那裡所聽到的,是多麼的微小!他大能的雷聲誰能夠明白呢?」(約伯記二十六章14節,新譯本)所以不要以為自己得到了神的真理,也不要以為別人得到神的真理,凡說有真理的人都是無知的人。一個人的信仰,是在生活中點點滴滴去建立的,沒有終點,沒有標準答案,只有在上帝的奧祕中不斷尋求,不斷崇拜,如同一首詩歌唱出「我的神我要敬拜祢,我的心深深地愛祢。在祢的座前 我思想祢恩典,我的心讚美敬拜祢。」
其次,只有約伯知道自己的狀況,他的三位朋友只是看到約伯受苦的現象,就詮釋為約伯是罪人遭上帝嚴厲懲罰。他厲聲疾呼:「我絕對不以你們為是,我到死也不放棄我的純全;我堅守我的義決不放鬆,我一生的日子我的心必不責備我。」(約伯記二十七章5~6節,新譯本)約伯誠實的面對自己,知道自己的斤兩,只要是對的,他就堅持到底,不會人云亦云。約伯呈現出「一個人」的信仰真義——生命生活是「自己的」,自己要對自己說話、輔導、評估、鑑別(所謂「吾日三省吾身」)。雖然了解自己不易,雖然要與外界溝通,但優先順序還是「自我反思」放在第一位。
再來,約伯不是「故步自封,不學無術」,他知道要用智慧尋找上帝,「得智慧者得見上帝」,這是尋見神的路徑。「智慧在何處可尋?聰明之地在哪裡呢?智慧的價值人不知道,在活人之地也尋不到。神明白智慧的道路,也曉得智慧的所在,他看見智慧,描述智慧,他堅立智慧,並且查探智慧。他對人說:『敬畏主就是智慧,遠離邪惡就是聰明。』」(約伯記二十八章12~13、23、27~28節,新譯本)人無法靠自己的認知去尋找真理,只有在宗教的奧祕中去體驗上帝的同在。
最後,約伯用「時間神學」(參考《時間神學:承繼過去、盼望未來、信實地回應此刻》,蘇明思 ,校園書房出版社)的概念,表明信仰的實踐。他要回顧過去神的恩典:「但願我的景況像以前的歲月,像神保守我的日子。那時他的燈照在我的頭上,我靠著他的光行過黑暗。但願我仍然活在年輕力壯的日子,那時神在我的帳棚裡與我親密。全能者仍然與我同在,我的孩子都環繞我。」(約伯記二十九章1~5節,新譯本)這是自我反思信仰時不可少的部分,即從歷史中獲得智慧與教訓。此外在時間神學中他看到現在的光景:「驚駭臨到我的身上,驅逐我的尊嚴如風吹一般,我的好景像雲一樣過去。現在我的心傷慟有如倒了出來,苦難的日子把我抓住。夜間痛苦刺透我的骨頭,疼痛不止,不住地咀嚼我。我的衣服因神的大力變了形,他的大力如外衣的領口把我束緊。神把我扔在泥中,我就像塵土和爐灰一般。」(約伯記三十章15~19節,新譯本)現在的苦與樂、順與逆、好與壞……都要放在永恆的時間中來掂量,將之加入時間的奧秘中忍耐度日。然後是對未來的盼望,約伯用「如果」這假設語態,說明對往後日子的可能態度:「神不是察看我的道路,數算我的一切腳步嗎?我若與虛謊同行,我的腳若急於追隨詭詐,就願我被公平的天平稱度,使神可以知道我的完全。我的腳步若偏離正道,我的心若隨從眼目而行,我的手掌若黏有任何污點,就願我所種的,讓別人來吃,願我田中出產的,都連根拔起來。」(約伯記三十一章4~8節,新譯本)
信仰是個人的事情,因為是否相信、相信什麼,是以一個人的認知算數。但同時,在社會群體中,家庭學校職場這些個人依存的空間,透過互動,也會建築信仰的殿堂。不夜郎自大,不故步自封,望向真理之神的同時,也可以從別人的經歷來擴充信仰的視界。要以反思及觀察,來建立一個人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