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沉默不是不願說,而是不知道從哪裡開始說。
你不是要推動他們向前,而是陪他們一起釐清卡在哪裡。
【開場故事】
你是不是也曾經這樣:
你以為「都懂了」,事後卻發現方向全跑偏了。
又或者,某個任務卡關多日,團隊開始出現熟悉的聲音:
「流程有問題。」
「其他部門沒配合好。」
「我這邊其實一直等指令。」
你開始著急,心想:「到底是誰不動?誰沒說清楚?」
但越想指出問題,越怕弄僵氣氛;
越想推進,越像陷入泥淖——推得越用力,越滑得深。
事實上,你面對的不是懶散,而是潛藏在每個人心裡的——
WAITS:五種職場常見的防衛姿態。

【一、WAITS 是什麼?它不是問題,是保護殼】
WAITS,是當我們面對壓力、未知、不確定時,習慣性啟動的防衛機制。
它不是「有問題」,而是「還沒準備好」—— 不想表現得無知、不想擔責、不敢犯錯、不願碰難題。

WAITS 就像一層厚厚的防風衣,保護著每個人內心的脆弱。
但如果整個團隊都裹著這層外衣不動,那合作的暖流也很難流動起來。
【二、與其糾正,不如提問:真正的轉變,從理解開始】
很多主管看到 WAITS 的第一反應,是:「要不要我講清楚一點?」
「你們是不是又偷懶了?」
「為什麼不照流程走?」
但你也許發現了——
糾正只會讓人更防衛、退得更深。
這時候,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強的指令,而是更真誠的提問。
🔹「開放提問」:不是YES/NO,而是邀請對方展開思考
🔹「透明說明」:讓對方知道你為什麼問,安心打開話題
這不是技巧,是一種態度。
不是為了查問題,而是陪對方看清卡點、走出霧裡。
【三、五種 WAITS × 提問 × 透明說明】

這些提問不傷人、不急逼,而是柔軟地拉回焦點。
讓對方有空間,也有理由,重新參與進來。
【四、問得好,就是陪得深】
一個好的提問,是這樣的語氣:
- 「我也會卡,但我們可以一起釐清。」
- 「我沒有答案,但我想理解你怎麼看。」
- 「我不是要你立刻給結果,而是希望我們一起靠近問題本身。」
不是比誰更懂,而是誰更願意一起看懂。
提問是一種陪伴,不是審問。
是邀請你把殼慢慢打開,然後說:「其實我也有點不安。」
【結語:你問的方式,決定他們能不能跟你一起走】
WAITS 是人之常情,
但當主管不只是指路人,而是願意一起停下來問「你還好嗎?」、「我們哪裡卡住了?」
團隊才會慢慢把殼卸下,把手伸出來,願意前行。
所以,與其糾正,不如提問。
因為真正的轉變,不是「我告訴你怎麼做」,而是「我們一起找出怎麼做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