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光評價與給意見!用FEEDS打造讓人成長的反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引言:為什麼有些反饋讓人成長,有些卻讓人心碎?


在職場上,「反饋」這件事幾乎天天在發生。一次會後的簡短評論、一封修改建議的信件, 甚至是一場表面輕鬆卻讓人心裡發沉的談話。

有些反饋,像在心裡點亮了一盞燈,讓人更堅定往前走;

而有些反饋,卻像悄悄放進口袋的一顆石頭,越走越沉重。


差別,往往不在你說了什麼,而在於你怎麼說

真正讓人成長的反饋,有一個溫暖而有力量的隱藏結構:

FEEDS:Fact — Empathy — Effect — Direction — Support

跟著這五步走,反饋不再是評價、不是命令,而是一場打開成長可能性的同行。

raw-image

第一層:Fact|從事實出發,別讓情緒染色


反饋的第一步,不是拋情緒、貼標籤,而是冷靜地描繪可觀察到的事實

✅:「你的簡報過程中,大概每兩分鐘會回頭確認投影片一次。」

❌:「你整個簡報很不自信耶!」


因為,事實是可以討論的,情緒是只能對抗的

當你聚焦在「看得到、聽得到、數得出來」的行為,對方才有空間一起思考。

記住:反饋不是表達感受,而是描繪事實。


第二層:Empathy|在事實上,先鋪一層理解的橋


看見行為之後,千萬別急著點評。

先讓對方感覺到:你看見了他的努力,也理解了他的處境。

✅:「我猜,可能是今天資料量很大,你想確保內容無誤,所以才頻繁確認。」

❌:「你就是不夠準備嘛。」


同理,不是美化問題,而是讓對方感受到——我是站在你這邊看這件事,而不是在指責你。

記住:反饋真正打開的,不是耳朵,而是心。


第三層:Effect|點出行為帶來的影響,而非單純批評


不是指出「好不好」,而是讓對方看見這樣的行為帶來了什麼具體後果

✅:「當你一直回頭看投影片,聽眾的注意力容易被拉散,主線故事變得不連貫。」

❌:「這樣讓人覺得很糟糕!」


點出影響,而不是下情緒判決,讓對方可以明白:不是在責備他,而是在一起看清「行為 → 結果」之間的連結。

記住:反饋的核心,是照見因果,不是放大感受。


第四層:Direction|指出小步可行的方向,而不是只留問題


光指出問題,容易讓人沮喪無力;

但如果你補上一個可行的小方向,反饋就成了一張通往改善的地圖。

✅:「也許可以試著在事前多做幾次熟悉練習,這樣簡報時可以更自然地看著聽眾。」

❌:「以後不要這樣就好。」


讓反饋帶有「可實踐的小行動」,才能真正轉化成具體改變。

記住:真正有力量的反饋,不是指出錯誤,而是點亮路。


第五層:Support|用陪伴感,收尾反饋的溫度


最後,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步——讓對方知道,他不是一個人在努力。

✅:「如果你需要,我可以陪你一起練簡報,我們一起試幾種不同的開場方式看看。」

❌:「自己回去練,別再出錯了。」


因為在面對改變與成長的不安時,

有人願意陪著走一段路,是最強大的安全感。

記住:反饋的終點,不是交代責任,而是同行支持。


小結:反饋,不是說完就好,是陪到對方能走


Fact・Empathy・Effect・Direction・Support,

這五個步驟,就像搭建一條溫暖的橋, 讓反饋不只是批評或建議,而是真正打開成長的邀請。


當一個人在反饋裡感覺到理解、尊重和希望,

改變,就不再是「被迫的選擇」,而是「願意的啟程」。

所以,

真正好的反饋,不是讓人覺得自己很差;

而是讓人感覺自己值得變得更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刻意微挑戰
97會員
398內容數
生活與工作就像一場冒險,而「刻意微挑戰」就是你的指南針。 「刻意微挑戰」=刻意練習+微習慣+自主挑戰 透過一點點的小改變、累積大成就
刻意微挑戰的其他內容
2025/04/22
明明已經很努力了,為什麼還是卡住? 有些卡住,不是你做不好,而是你正在進化。這篇文章陪你走一段路:先學會不逃,誠實面對自己的卡點;再回頭看,原來你曾經也很強、也有過高光時刻;最後理解,改變有節奏,不必急。走慢一點沒關係,重要的是,你正往自己真正想成為的方向前進。你正在路上,別懷疑自己。
Thumbnail
2025/04/22
明明已經很努力了,為什麼還是卡住? 有些卡住,不是你做不好,而是你正在進化。這篇文章陪你走一段路:先學會不逃,誠實面對自己的卡點;再回頭看,原來你曾經也很強、也有過高光時刻;最後理解,改變有節奏,不必急。走慢一點沒關係,重要的是,你正往自己真正想成為的方向前進。你正在路上,別懷疑自己。
Thumbnail
2025/04/20
事情趕、下屬卡,你一秒給答案解決問題,看似有效率,但你發現——他下次還是來問。你以為在幫,其實是在讓整個團隊變得越來越不會想。這篇文章帶你看見,主管習慣「直接給答案」,其實可能是另一種不自覺的 WAITS 工作迴避。
Thumbnail
2025/04/20
事情趕、下屬卡,你一秒給答案解決問題,看似有效率,但你發現——他下次還是來問。你以為在幫,其實是在讓整個團隊變得越來越不會想。這篇文章帶你看見,主管習慣「直接給答案」,其實可能是另一種不自覺的 WAITS 工作迴避。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試著回想最近一次我們覺得不滿的情緒,是在公司裡被老闆責罵?在家庭裡被孩子的言行舉止氣到?在朋友間發生衝突?還是面對生活覺得無力? 在公司裡被老闆責罵,可能是因為雙方對於工作完成度的標準不同,當我們覺得自己已經付出了很多,老闆卻覺得項目成果無法接受⋯⋯
Thumbnail
試著回想最近一次我們覺得不滿的情緒,是在公司裡被老闆責罵?在家庭裡被孩子的言行舉止氣到?在朋友間發生衝突?還是面對生活覺得無力? 在公司裡被老闆責罵,可能是因為雙方對於工作完成度的標準不同,當我們覺得自己已經付出了很多,老闆卻覺得項目成果無法接受⋯⋯
Thumbnail
在談工作上的成長時,我們多半會聚焦在各種能力的累積與提升,或是選擇賽道、產業跳轉的判斷,然而比較少談到的是工作習慣的養成。 由於近來在社群上,逐漸看到針對新鮮人工作習慣的建議。在此我想分享一個,不論是工作了多久,都相當適用的習慣養成,那就是:關於回饋,請主動出擊,也是所謂的主動尋求回饋。
Thumbnail
在談工作上的成長時,我們多半會聚焦在各種能力的累積與提升,或是選擇賽道、產業跳轉的判斷,然而比較少談到的是工作習慣的養成。 由於近來在社群上,逐漸看到針對新鮮人工作習慣的建議。在此我想分享一個,不論是工作了多久,都相當適用的習慣養成,那就是:關於回饋,請主動出擊,也是所謂的主動尋求回饋。
Thumbnail
績效考評工具中,有一種評估方式叫做 360 度評估。360度評估中有一個面向是同事間互評,用意在於同事間實際共事時間長,之間的溝通與其他工作上的接觸合作機會最多,能彌足主管沒有看到的死角,給出更多視角的回饋。 績效評估中加入了同事的意見,看起來能讓人得到更全面的回饋,但是凡事總是有個但是。評估
Thumbnail
績效考評工具中,有一種評估方式叫做 360 度評估。360度評估中有一個面向是同事間互評,用意在於同事間實際共事時間長,之間的溝通與其他工作上的接觸合作機會最多,能彌足主管沒有看到的死角,給出更多視角的回饋。 績效評估中加入了同事的意見,看起來能讓人得到更全面的回饋,但是凡事總是有個但是。評估
Thumbnail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都被各種意見和評論包圍。無論是同事的閒聊、主管的批評,還是社交媒體上的留言,似乎每個人都有話要說。這本來沒什麼,但問題是,我們好像越來越容易被這些意見影響情緒,甚至影響到工作表現和人生決策。
Thumbnail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都被各種意見和評論包圍。無論是同事的閒聊、主管的批評,還是社交媒體上的留言,似乎每個人都有話要說。這本來沒什麼,但問題是,我們好像越來越容易被這些意見影響情緒,甚至影響到工作表現和人生決策。
Thumbnail
在職場中,善意批評是一門藝術。透過故事敘述,我們學習到如何選擇時機和場所、使用積極的語言、給予具體而可行的建議、保持友善和建設性的語氣,並給予對方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善意批評不僅是職場中的一種技巧,更是一種修養。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助大家在職場中更好地給予和接受批評,共同成長,實現更好的職業發展。
Thumbnail
在職場中,善意批評是一門藝術。透過故事敘述,我們學習到如何選擇時機和場所、使用積極的語言、給予具體而可行的建議、保持友善和建設性的語氣,並給予對方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善意批評不僅是職場中的一種技巧,更是一種修養。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助大家在職場中更好地給予和接受批評,共同成長,實現更好的職業發展。
Thumbnail
當你被提升時,雖然現實對你苛刻挑剔,但不要擔心太多,專注當下吧!情緒反應不會影響結果,努力終將得到回報。
Thumbnail
當你被提升時,雖然現實對你苛刻挑剔,但不要擔心太多,專注當下吧!情緒反應不會影響結果,努力終將得到回報。
Thumbnail
本文分享作者在工作遇到迷茫感後透過改變心態,尋找不同的成就感來源,跳出單一評價體系,重新活得自信與勇敢。若你也在職場感到困住,或許可以從多元的成就感來源中尋找答案。
Thumbnail
本文分享作者在工作遇到迷茫感後透過改變心態,尋找不同的成就感來源,跳出單一評價體系,重新活得自信與勇敢。若你也在職場感到困住,或許可以從多元的成就感來源中尋找答案。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