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為什麼有些反饋讓人成長,有些卻讓人心碎?
在職場上,「反饋」這件事幾乎天天在發生。一次會後的簡短評論、一封修改建議的信件, 甚至是一場表面輕鬆卻讓人心裡發沉的談話。
有些反饋,像在心裡點亮了一盞燈,讓人更堅定往前走;
而有些反饋,卻像悄悄放進口袋的一顆石頭,越走越沉重。差別,往往不在你說了什麼,而在於你怎麼說。
真正讓人成長的反饋,有一個溫暖而有力量的隱藏結構:
FEEDS:Fact — Empathy — Effect — Direction — Support
跟著這五步走,反饋不再是評價、不是命令,而是一場打開成長可能性的同行。

第一層:Fact|從事實出發,別讓情緒染色
反饋的第一步,不是拋情緒、貼標籤,而是冷靜地描繪可觀察到的事實。
✅:「你的簡報過程中,大概每兩分鐘會回頭確認投影片一次。」
❌:「你整個簡報很不自信耶!」
因為,事實是可以討論的,情緒是只能對抗的。
當你聚焦在「看得到、聽得到、數得出來」的行為,對方才有空間一起思考。
記住:反饋不是表達感受,而是描繪事實。
第二層:Empathy|在事實上,先鋪一層理解的橋
看見行為之後,千萬別急著點評。
先讓對方感覺到:你看見了他的努力,也理解了他的處境。
✅:「我猜,可能是今天資料量很大,你想確保內容無誤,所以才頻繁確認。」
❌:「你就是不夠準備嘛。」
同理,不是美化問題,而是讓對方感受到——我是站在你這邊看這件事,而不是在指責你。
記住:反饋真正打開的,不是耳朵,而是心。
第三層:Effect|點出行為帶來的影響,而非單純批評
不是指出「好不好」,而是讓對方看見這樣的行為帶來了什麼具體後果。
✅:「當你一直回頭看投影片,聽眾的注意力容易被拉散,主線故事變得不連貫。」
❌:「這樣讓人覺得很糟糕!」
點出影響,而不是下情緒判決,讓對方可以明白:不是在責備他,而是在一起看清「行為 → 結果」之間的連結。
記住:反饋的核心,是照見因果,不是放大感受。
第四層:Direction|指出小步可行的方向,而不是只留問題
光指出問題,容易讓人沮喪無力;
但如果你補上一個可行的小方向,反饋就成了一張通往改善的地圖。
✅:「也許可以試著在事前多做幾次熟悉練習,這樣簡報時可以更自然地看著聽眾。」
❌:「以後不要這樣就好。」
讓反饋帶有「可實踐的小行動」,才能真正轉化成具體改變。
記住:真正有力量的反饋,不是指出錯誤,而是點亮路。
第五層:Support|用陪伴感,收尾反饋的溫度
最後,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步——讓對方知道,他不是一個人在努力。
✅:「如果你需要,我可以陪你一起練簡報,我們一起試幾種不同的開場方式看看。」
❌:「自己回去練,別再出錯了。」
因為在面對改變與成長的不安時,
有人願意陪著走一段路,是最強大的安全感。
記住:反饋的終點,不是交代責任,而是同行支持。
小結:反饋,不是說完就好,是陪到對方能走
Fact・Empathy・Effect・Direction・Support,
這五個步驟,就像搭建一條溫暖的橋, 讓反饋不只是批評或建議,而是真正打開成長的邀請。
當一個人在反饋裡感覺到理解、尊重和希望,
改變,就不再是「被迫的選擇」,而是「願意的啟程」。
所以,
真正好的反饋,不是讓人覺得自己很差;
而是讓人感覺自己值得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