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與綠豆爸【自卑與超越】ep.1

我是綠豆爸,今天想跟大家聊聊一本影響我很深的書——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
這本書就像一位充滿智慧又溫暖的長輩,輕輕點醒我們那些生活中卡關、心裡過不去的小疙瘩。
我們今天先從最根本的問題開始:你覺得,活著是為了什麼?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生命的意義,藏在你的行動裡
阿德勒告訴我們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生命的意義不是什麼高深莫測的哲學大道理,也不是等你功成名就才突然領悟的東西。
它,就藏在你每天的行動、你的選擇、你看待世界的方式裡。
你怎麼和人相處、怎麼面對工作或學業、怎麼處理感情問題,這些不知不覺的反應,其實都在回答「生命對你而言是什麼」。
他點出了人生中無法迴避的三大聯繫,也就是我們必然要面對的三大任務和課題:
- 如何在這片土地上生存與發展(工作): 我們住在地球上,得想辦法運用這裡的資源,找到自己的謀生之道,貢獻所長。
- 如何與他人建立連結(交友): 人是群居動物,單打獨鬥活不下去。我們需要和別人合作,找到歸屬感,共享合作的好處。
- 如何面對性別的課題(愛情): 人類在生理上簡單區分為兩性(當然也包含了性別多元化),生命的延續與圓滿,和我們如何處理性別課題密不可分。
而衡量你的生命意義是否「健康」的關鍵指標,就是阿德勒說的「社群情懷」(Social Interest)——你對他人的關懷、興趣和貢獻程度。
一個只想到自己、目標只為滿足個人虛榮的人,他的生命意義是「私人的」,最終會走向孤立和失敗。
真正有意義的人生,是將自己視為整體的一部分,努力為他人、為社會做出貢獻。
書裡也提到,我們對生命的最初看法,很多時候是在童年早期(大約五歲前)就已經悄悄定型了。
童年時經歷的困難(例如天生器官的缺陷、被過度溺愛、或是被忽略),很容易讓我們對生命產生錯誤的解讀,進而影響長大後的行為模式。
💡 阿德勒智慧的生活實踐
阿德勒的觀點,跟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呢?不同階段的朋友們可以怎麼運用呢?
💟 給12-18歲的你:
✅ 觀察自己:想想看,你平常花最多時間做什麼?你跟同學、朋友是怎麼互動的?遇到課業或人際關係的困難時,你通常怎麼反應?這些行動背後,可能藏著你潛意識裡對「活著是為了什麼」的答案喔。
✅ 社群情懷練習:試著不只關心自己的成績或煩惱,也多關心一下身邊的同學、家人。幫個小忙、主動問候、參與班級或社團活動,都是培養「社群情懷」的好方法。 就算只是微小的貢獻,都能讓你感覺自己是團體中有用的一份子。
✅ 理解挑戰: 如果你覺得自己好像總是被忽略,或者覺得某些科目特別難,別急著否定自己。想想看,是不是童年的某些經驗讓你害怕失敗或不敢與人合作? 了解困難的來源,是改變的第一步。
💟 給18-30歲的你:
✅ 檢視人生任務: 你目前在工作、交友、愛情這三大任務上的投入和感受如何? 你的目標是只為了個人成功,還是也包含了對周遭人的貢獻?
✅ 連結過去與現在: 回想一下你的童年經驗(被看重?被忽略?家裡最受寵?),這些經驗如何影響你現在面對三大任務的方式? 例如,童年常被忽略的人,現在是否特別害怕被拒絕,或是不信任他人?
✅ 擴大貢獻圈: 除了追求個人目標,思考如何在你的專業領域、朋友圈或伴侶關係中,做出更多對他人有益的貢獻? 阿德勒認為,真正的意義感來自於我們為整體福祉所付出的努力。
💟 給30歲以上的你:
✅ 解讀孩子的行為密碼: 觀察孩子的行為,試著從阿德勒的角度去理解他們賦予生命的「意義」。 他們是積極參與合作,還是比較退縮、只關心自己?他們的行為模式是否反映了童年可能的溺愛、忽略或挑戰?
✅ 言傳身教「社群情懷」: 你自己是如何示範這三大人生任務的? 你在工作、家庭、社交中展現出的合作精神和貢獻意願,是孩子最直接的榜樣。如何引導孩子關心他人、參與家庭事務、學習合作?
✅ 自我反思與調整: 回顧自己的人生,你賦予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是否因為早年的某些經歷,讓你對某些人生任務感到卻步或過度執著? 了解自己的模式,才能更好地引導下一代,也讓自己的人生更有意義。
💡 綠豆爸想跟你說
生命的意義,不是一個標準答案,而是我們用行動去譜寫的個人故事。
阿德勒提醒我們,最有價值、最能帶來幸福感的意義,往往與「關心他人、為社會貢獻」有關。
無論你現在處於哪個年齡階段,都可以開始思考、觀察、練習,讓自己的生命故事,因為充滿了社群情懷而更加精彩!